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充当“建筑设计师”的官员与“山寨建筑”
2014年08月18日 13:31
【官场生态】
【事件介绍】
安徽领导干部因个人喜好干预建筑设计将被追责
安徽省近日要求,建筑规划设计应遵循重原创质量、节约资源等原则,探索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后评估制度,严禁领导干部因自身个人喜好随意干预建筑设计,如经查实影响恶劣的,将追究其责任。
当前城市建设中,一些地方建筑存在贪大求洋、媚俗怪异、抄袭复制等问题,触及公众审美底线,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为此,安徽省近日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规划设计管理的通知》,提出各地建筑设计要坚持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绿色低碳,在确保建筑安全耐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地域特色;对建筑设计规划严格审查,加强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严格按标准执行。
通知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建筑设计规律,尊重专家意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慎用标志性建筑。对因个人喜好随意干预建筑设计,造成不良影响的,省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将依法依纪追究相关领导干部责任。
权力不节制,被干预的何止建筑?
既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无论这音乐是否悦耳动听,假如不幸建成了“凝固的噪音”,整日生活于此的公众,显然无从逃避,而不得不去洗耳恭听。不难设想,“凝固的音乐”显然要比“流动的音符”影响更大。毕竟,弹错的音符还可以重新弹过,“凝固的音乐”却不那么容易推倒重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究竟盖在哪儿,又该长成什么样,的确应当慎之又慎,以免产生“凝固的噪音”。
不过,正如同一首音乐,不同的听众,往往也反应不一,评价各异。尽管术业有专攻,专业的建筑师理应对建筑这事儿有更多的发言权。但作为建筑的最终用户,建筑的开发商、当地公众、以及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同样也有他们的立场与视角,这些立场与视角也并不能被忽视。某种程度上,由于建筑所特有的公共属性,建筑并不应该成为建筑师的个人作品,而必须包括相关各方的合力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建筑长什么样,领导干部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当然应当有发表其意见的权利;而开发商作为建筑的承建者,自然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地去实现建筑师的理想,而必须对建造成本有所核算。相比一些标志性建筑不考虑成本收益便仓促上马,最终不是造成巨大的投资打了水漂,便是烂尾收场,“开发商说算了”,的确也大有必要。
当然,城市建筑长啥样,固然不必全由建筑师说了算,但当下城市建筑的发言权,却更多成了全由“市长说了算”。而所谓市长说了算,本质上其实是行政权力垄断了公共事务的决策权。既然行政权力的考核目标与诉求基本趋同,最终必然在城市建筑的形式和风貌上有所体现,无论是对GDP的追逐,还是城市开发的立场,行政主导下的城镇化与建筑生长,必然缺乏因地制宜的整体规划,缺乏原创性以及对地方建筑文化的关照,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格局,甚至陷入模仿山寨式的陷阱,也就绝不意外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建筑该长成什么样,建筑师不妨大胆构想,市长可以畅所欲言,开发商也大可精打细算,城市建筑事关的各个方面,都应当充分参与其中。但是,城市建筑的最终决策,却更应体现各方视角的综合评判,而不能完全被行政权力所主宰。唯有城市建筑的决策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并建立起脱离行政体系之外的评价与决策机制,不必去附和权力的好恶,有关城市建筑的各方意见才有可能平等而充分的讨论,并更多地回归其所应关照的本意。城市建筑也才有望保有自身风格、特色与人文关怀,少留遗憾与败笔。
而现实中,领导干部干预的其实何止建筑设计,被权力抢了专业饭碗的恐怕也远不止建筑师?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对干预建筑设计的领导干部追责,倒不如为权力划清界限来得更彻底。
“山寨”的不仅是建筑还有文化
前有国内各地区复制象征性的中国地标建筑,后有国外建筑被国人山寨抄袭现象,这种趋势貌似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从物质上看,国外山寨建筑可以复制,然其文化和传统是拿不来的。山寨过后,我们更应该想想背后更多的问题。
中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和文化,我们却花费巨资山寨了一座又一座的外国著名建筑,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世界闻名?在笔者看来,不管是政府、开发商还是部分国人,之所以对国外建筑情有独钟,对山寨“洋建筑”乐此不疲,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渴盼,也有创意匮乏之下的无奈。
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是一种文化创意,是一种知识发明,可以说,成功的建筑是智慧与汗水、与情感、与文化等诸多因素互相融合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建筑设计者,我们应该尊重建筑的特色意义,这不仅是对作者权利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对文明的尊重,山寨横行就是对作者权利的粗暴侵犯,是对知识对文明神圣的公然亵渎,这是社会不文明、不和谐的表现。
成功的建筑应该是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比如,天安门,只有在北京,才能有他独特意义。说白了,搞山寨建筑,就是自己出钱,给别人做广告。而且,还失去自己地方建筑文化的灵魂。要想建设自己的旅游景点,要想形成自己的漂亮名片,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自己的文化地域特点,打造自己的建筑文化,这才是长远发展之计,才能真正承担历史发展责任。曾经有一个地方,搞了一个地宫,里面设计了十八层地狱,但是因为没有地方文化作为底蕴,最终门前冷路鞍马稀了。
山寨建筑“横行”是建筑文化的悲哀,这样的建筑阻碍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的形成;也是地方建设者的悲哀,这样的建筑劳民伤财,难有回报;更是地方长远发展的悲哀,这样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垃圾,成为明天建设的绊脚石。
充当“建筑设计师”的官员理应回归本位
公共建筑若不符合审美要求和实际需要,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和改善公众生活质量等惠民的根本目的,还足以给公众正常生活添乱、添堵。所以,对随意干预建筑设计的官员予以追责,理所应当。
公共建筑不是私人住所,而是公共设施,为全民所共享。官员根据个人喜好或为了所谓的政绩,将公共建筑建造得怪异难看,不仅是浪费公共资源,也是对大众审美观的一种亵渎。官员根据个人喜好,瞎指挥、乱干预建筑设计,是一种权力之手乱伸的典型表现;下属出于“尊重”或其他原因遂了领导的意,则体现出一种官本位思维。
比随意干预公共建筑设计更可怕的是,部分官员还喜欢盲目上马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思维与随意干预建筑设计一脉相承,都是好大喜功和为了表现自己的尊崇身份,造成的后果却更严重,浪费更大。
因此,笔者认为,安徽除了要严禁官员随意干预建筑设计,还要对不根据实际需要,乱规划、随意上马各类形象工程的官员进行问责。只有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才能打造出令百姓满意的精品公共建筑,让公款用在刀刃上,而官员也才能尽快回归自己的本位,不再身份错位跑去当城市“建筑设计师”。
【启示与思考】
从建筑质量,到建筑风格,从山寨版建筑,到平均30年的建筑寿命,无疑都是建筑文化迷失的种种表现,我们也不难看到它们背后涌动着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乃至形象工程思维等因素。据悉,山寨世界著名建筑中较多的竟然是一些政府办公场所或公共场所。有一个例子是南京建筑设计专家黄伟康曾质疑自己带出来的学生作品为何“大失水准”,结果学生倾诉苦衷,“甲方非要改成那样子”。长官意志一旦介入到建筑中来,不仅是对建筑设计的逾越、对建筑规律的背叛,也开启并助长了建筑领域的乱象。
迷失在自己建成的工程中,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现在看来,如何通过尊重建筑规律,来使民族思想和艺术真正发挥作用,才是更强烈更重要的事情。
说到底,山寨成瘾的中国建筑,实际上折射的是中国地方官员、建筑师想象力的贫乏乃至枯竭。凡事只想走捷径,并不愿意搞一些真正的文化创意,还以为这样的东西会吸引人。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将其作为有关各方大力推举的做法,这样的山寨心理早就应该矫正了。若听任山寨建筑盛行,不仅传统的建筑文化会消失,也不可能真正建设起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城市和建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8/7784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