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高校学费“涨声一片” 信息需要公开透明
2014年08月18日 13:31
【百姓关注】
【事件介绍】
全国多地普通高校学费上调 部分省份涨幅达50%
秋季新学期就要开学了,江苏各高校的学费将小幅上扬。对此,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表示,省财政在2014年经费预算中安排高校学生资助经费11.84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3%,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特事特办,已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将资助经费全部下拨到各高校。
另外,对于目前高校中出现的享受助学金的学生使用高档奢侈品现象,倪道潜表示,极少数学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重视不够,高校使用学生资助资金应该雪中送炭,决不能搞锦上添花,更不能用来搞不正之风。
增收的学费怎么用?将按比例足额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今年,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不久前,江苏也调整了公办高校本专科学生学费标准。有网友担心,这会加重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负担吗?
倪道潜表示,早在调整学费标准社会听证会召开之前,省教育厅就明确要求江苏高校在调整收费标准后,必须将增收的学费按规定比例,足额、及时提取,全部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继续做好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绿色通道”等帮扶工作。
“省财政在2014年经费预算中安排高校学生资助经费11.84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3%,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及时得到资助,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特事特办,已在秋季新学期开学之前将资助经费全部下拨到各高校。”倪道潜说。除此之外,江苏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为何有人用奢侈品也拿助学金?要严查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平时用的都是高档奢侈品,为什么也能享受助学金?”曾有大学生质疑助学金发放有灰色地带。
倪道潜说,“我相信学生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我们做过调查,确实有极少数学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重视不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面制度不健全、标准不明确,工作不细致,甚至有的拿助学金、困难补助等送人情。”他表示,高校使用学生资助资金,应该做雪中送炭的事,“决不能搞锦上添花,更不能用来搞不正之风。”
他表示,江苏将督促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资助工作,把资助资金全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同时要加强检查,严肃查处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资助读研的贫困生?硕士生每年可享6000元助学金
2014年9月起,新入学的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了,这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
倪道潜表示,江苏推进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坚持三条原则:“改革后研究生待遇要高于改革前;绝大部分研究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要高于他们所交的学费;学校收取的研究生学费要全部用于学生培养和奖助。”
他说,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在学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都将按每生每学年硕士生6000元、博士生12000元标准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对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经高校评审后,按每生每学年硕士生2万元、博士生3万元标准发放国家奖学金;2014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其学业优秀者还将获得由政府和学校共同设立的学业奖学金的资助。
“目前,江苏高校正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设计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
高校该不该涨学费?
从目前各地上调学费的具体操作看,都组织了听证会,但是,听证会给人的感觉是走过场,该怎么涨还是怎么涨,为此,有必要给学费定价设定基本的标准。向大学生收取学费,理论基础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确定大学学费标准,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是多少,其二,受教育者分摊多少比例。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提出要核算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但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究竟是多少,并不清晰。一些地方在举行听证会时,也出具了近年来的办学成本,并将其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计算出生均成本。但这一办学成本,是对所有办学成本的核算,而不是对用到人才培养上的成本的核算,由此算出来的生均成本显然过高。本来,核算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还有一个重要意图,是检查高校究竟把钱用到何处,并由此促进高校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体系,推进校内管理改革,把经费用到办学的刀刃上。如果高校一边大手大脚花钱,一边喊缺钱,并以缺钱为名涨学费,这很难让公众相信收来的学费,用到了人才培养中。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清单,进一步要求高校要公开财务信息。为此,教育部完全可以要求每所提出涨学费申请的高校,晒出学校的所有财务账单,具体到细目的开支,以此核算出生均成本,作为确定学费标准的基础。如果高校不愿意公开财务账单,那么,教育部门、财务部门不能批准学校的涨学费决定,学生有权拒绝接受。
对于学生分摊成本的比例,国外通常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不高于生均成本的20%,二是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取最少值。尤其是后者,确定这一比例,是为了防止过高的学费,挤占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开支,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在这两个20%的约束之下,大学努力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在政府拨款之外,注重社会募捐,在开源的同时节流,杜绝铺张浪费。
大学向学生收学费是最便捷的增长收入的方式,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对受教育者负责的大学,应当把所有办学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跑冒滴漏。即便在办学成本增加的压力之下,不得不上调学费,也必须考虑这对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并完善对贫困学生的帮困体系。
僵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推高”学费
推高高校学费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高校管理的机制问题,非教学科研的部门太多,管理人员太多。
相比于关注上涨现象和上涨幅度,上涨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需要深思的。
首先,学费上涨有其必然性的动力。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部门,高校并不是真正的象牙之塔,与教学科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配置,也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我倒不是认同高校学费的上涨,但在物价普遍上扬的社会大环境中,期望高校一家的费用不变甚至下降,是不现实的。
第二,与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对高校投入的方式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办学机制是一元化的,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资金来源单一,都是行政拨款,加上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又相对有限,于是学生的选择也就不可能多样性。
第三,也是高校大扩招、大建设必然导致的后果。搞大扩建的和新校区建设的高等学校,大多都背上了巨额的债务,而且随着年限的拖延,贷款的利息如雪球一样,无疑会越滚越大。而行政拨款,都是一定的和有限的,债务最终还得学校慢慢消化。所以,高校扩建的羊毛必然会有一部分出在了后来入学的学生身上。
第四,与高校的管理机制有关。目前,中国的高校运行成本比较高的原因,还有一个是高校管理的机制问题。高校的非教学科研部门太多,管理人员太多。高校的管理机制,其实是整个社会管理体制的延伸,在整个社会行政机构相对臃肿的今天,你期望高校管理机构瘦身,难度很大。
第五,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有关。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部门,每个家长及学生自己也不能不核算上学的投入和将来的回报的问题。最近一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有目共睹的。送一个学生到高校里学习,要花费不少的金钱,但是毕业之后也不见得就能顺利找到如意的工作。于是乎,当收益无法保证和预期的时候,人们在投资的时候就变得异常谨慎,对投入的成本自然特别的关注和计较了。
其实,相比较高校,广大莘莘学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漫长的上学过程中的投入,不知多了几何。但是那个时候,家长的投入,是为了更长远的预期。而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直接面临的就是收回成本和取得收益的问题。所以,人们更加关注高校的学费,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与其期待高校学费平稳或者下降,不如期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尽快改革!
高校涨学费请先晒收支明细账
高校学费涨价跟任何物品的涨价一样,都让公众很不舒服。关于高校学费涨价,相关人士解释称,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上升,偏低的学费标准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制约了高校的发展。但很多人对此疑惑,一些高校近年来盲目扩张,大笔花费投入形象工程、豪华校园的建设上,导致部分高校背负巨额债务。
一边“喊缺钱”,一边“乱花钱”,两个不同的维度构成争议的坐标,将高校置放在舆论的口诛笔伐中。抛开非理性的争论,高校学费能不能涨价?事实上,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明晰高校学费价格是否扭曲。按照以往的计算,大学人均培养成本为20000元/年,而高校所依靠的财政补贴,每人每年为15000元左右,这便可以说明扭曲的高校学费价格下,大学是入不敷出的,涨价似乎在所难免。
尤其是近些年,办学成本随着物价上涨而不断增加,使得几乎每所高校都有涨学费的冲动,但都碍于行政的限制没有行动,如今因为一些地方在涨学费方面的突破,导致现在呈现出涨声一片的现状。
不过,教育并非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学费的价格扭曲以及物价成本的上扬,是否能够支撑涨价的行为,这本身就很难界定。更难的是,教育本身具有的公共属性,在人们习惯性的思维中,觉得学费不应该涨。
如果按照人们这样的思维继续推进,学费不涨,势必会倒逼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补贴。而事实上,这部分财政补贴,来自于我们每个纳税人。换句话来说,所谓的政府补贴教育,不过就是那些不上大学的纳税人或者没有大学生的家庭,为那些大学生以及有大学生家庭实施补贴。而从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来看,显然这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一种补贴。所以,反对学费涨价,实际上就是强迫别人使用你的钱。
按说,这样花自己钱为别人服务的事情,应该是没有人做的。故而,无论是从市场成本价格考虑,还是从个体财富分配出发,高校学费涨价并非毫无根据。但这种正义却遭到了极大反对。最大的理由,就是因为一些高校的乱花钱。
这些年,一些高校无节制举债,大兴土木,豪华大楼建了一栋又一栋,高校腐败的事情一桩接一桩,科研经费浪费惊人,学生缴纳的学费,除了部分用在人才培养上外,相当一部分用于不必要的行政开支,甚至是迎来送往。一个即便是入不敷出的高校,依然过着“穷庙富方丈”的日子。
虽然有《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但高校有多穷,高校的“方丈”有多富,高校所收集的学生学费,究竟有多少真正投入到人才的培养方面,资金使用浑浊程度的确切比重,谁也说不清。作为公共属性的高校教育,享受着财政补贴,但公办高校每年的预算是多少、预算结构如何、实际支出情况怎么样等,这些按道理公众有权知道的事情,对于面临承受高校涨价的公众,更是一个谜团。
高校口口声声哭穷,但人们不知道高校真正“缺钱”的地方,这便使得人们难以愉快地通过高投入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因为资金不透明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高校所涨的学费就是一定用于高素质的教育,说不定还是大手大脚乱花。
既然涨价成为难以改变的既定事实,那么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便是促使高校财务资金的公开透明,剥离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扩大学生资助的覆盖面,使得学费的上涨不以牺牲低收入阶层失去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代价。
高校上涨学费之前先控制好“乱花钱”
高校学费其实一直在涨,且上涨幅度很高。2006年时,就有“大学学费20年上涨25倍”的说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刚过去的7月份,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83人进行了一项题为“大学学费该涨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2.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高校学费较高,40.0%的受访者表示学费是选择大学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76.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高校学费上涨。今年考取广州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生对媒体表示,学费每年要交2.8万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算下来,读3年的研究生要花费8万多元。学费这么高,显然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是承担不起的。
高校上涨学费,是有客观原因,比如办学成本大幅上涨;比如财政拨款未能及时到位;再比如还贷的压力很大,但涨得这么多,却是难以承受的。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今年部分省区的公办高校学费,专科从2013年的4000元出头涨到了6000元,本科从4600元上调到了6800元,涨幅明显高于国民人均收入涨幅。高校学费涨价,并不是全都符合相关规定。
高校学费涨价,如果的确需要,倒也无可厚非,但涨学费之前,却需要控制好“乱花钱”。现在不少高校花很多钱建造大楼与购置设备,仅仅是高校的大门就能够举出太多的奢侈例子来。科研经费浪费惊人,办学经费被腐败吞噬等等,更是屡见不鲜。河南省审计部门公布的2011年度省级财政审计报告显示,2011年被审计的河南5所高校,不仅违规多收学生近2000万元,还乱花了9000多万元,部分款项已无法追回。这样的例子也实在不少。
高校上涨学费之前如果能够先控制好“乱花钱”,不仅公众能够接受,还能够明白涨学费太愚蠢的道理。
【启示与思考】
高校学费涨价,理由并不缺乏,而程序也不会缺失,因此,涨价也会“心想事成”,况且还是全国普涨,看起来,老百姓也只能选择多交费了。在大幅上涨之后,老百姓的经济压力更大了,想必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付不起学费付放弃上大学,而高校学费上涨之后,悲剧也会随之而来。
你说高校穷,他能建大楼;你说高校富,“伸手要钱”停不住。买地盖楼、科研投入、行政开支、教育成本,每一笔支出都很难见到账面,更勿论对其查询监督了。也正因此,公众才会对高校财务落下“分裂”的印象。审计过软、问责缺失,放任了一些高校债务“滚雪球”。
高校学费总体上应该按照高校的性质划分,走不同的路子。公办高校的学费,政府应该严格控制,不能随意上涨。即便真有上涨的必要,那么也须有全国人大或省级人大的论证、公开和民主听证,而不能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简单做决定。相对而言,民办高校的学费,则应该走市场化之路,不再由政府统一定价。现在看,民办高校脱离政府之手的改革已经迈出了步子,比如湖北民办高校的学费从今年秋季起就不再由省政府定价了,但公立学校却没有完全在学费调整的依据、程序上展现出这个“公”字。
依据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公办高校的学费应该信息公开、透明。考虑到公办大学的性质和职能,涨学费也应该有更科学更民主的程序。换句话说,无论涨与不涨,涨多涨少,都应该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对于那些涨价或喊穷的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让他们晒出账本,让师生和公众来评一评,钱花得合理不合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8/7784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