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2014年08月29日 09:21
经过近年来发展,皖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领头羊。2013年,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宣城、滁州等8市GDP达12556亿元,占全省GDP的66%。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皖江城市带8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4∶53.6∶36.0,到2013年该比例转变为8.6∶58.1∶33.3,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0.4%降到8.6%,降低1.8个百分点;二产加快发展,其GDP占比显著提升,由53.6%增加到58.1%,提高4.5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化率显著提高。
然而,我们也应正视皖江城市带发展中的问题。 (1)三产发展滞后。 2013年,我国GDP三次产业占比为10.0∶43.9∶46.1,其最大的变化是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格局转向了三、二、一格局。尽管与皖江城市带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有关系,但是,在皖江城市带的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占比不升反降,2013年比2009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仅比安徽全省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8个百分点。这种第三产业滞后反映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滞后。 (2)皖江城市带内部发展不平衡。从人均GDP看,最高的铜陵市是最低的安庆市的3.5倍。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的铜陵市仅为1.9%,而最高的滁州市达19.2%。这种内部发展不均衡将影响区域内的政策协调和产业整合。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雾霾就是其最明显的体现。随着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也带来部分高耗能、高耗资源的产业及其污染转移,从而导致皖江城市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国家实施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皖江城市带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充分依靠自主创新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就思路而论,要素禀赋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决定了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而产业的发展又导致区域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程度发生改变,从而推动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一般包括结构升级和价值链升级两个层面。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表现为三次产业的结构及其变迁,例如皖江城市带产业就存在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的需要;还表现为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及其变迁,例如工业部门内部存在如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化问题。第二,价值链升级,其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创建、营销等价值链的两端进发,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即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产业结构调整与价值链升级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微观基础,而前者界定了后者的外部环境及可能的战略选择。例如,随企业沿着价值链攀升,进入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创建等环节,企业可能由纯制造企业转向高端服务提供商,从而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形成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如相关人才的培养、金融支持体系等。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是“两条腿”走路,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又要沿着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
第一,以新兴工业革命的理念和技术,重构生产体系和产业结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而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等构成了新经济模式的五大支柱。皖江城市带可以利用后发沉没成本低的优势,依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和技术重构生产体系和产业结构,以突破产业的低端锁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新兴科技革命成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往往遵循点-线-面模式,即其成果首先影响某个产品,然后由该产品扩散到整个产业链,再由整个产业链扩散到整个经济社会。因此,皖江城市带可以以奇瑞、江淮、安凯三大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为基础,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发展。以三安光电、华东光电等企业研发能力为基础,积极探索实施分布式发电,并从税收、余电上网等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这些具有优势的点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根据皖江城市带不均衡发展的现实,采取不同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皖江城市带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等4市第一产业占比已经很低,而池州、安庆、宣城、滁州等4市第一产业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它们仍然面临很重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需要通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来调整农业比重过大的局面。对走在皖江城市带前列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等4市而言,加快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对于提升自身竞争力非常关键。而沿着价值链攀升,从单纯的制造企业向高端服务提供者转变,是实现这一调整的重要基础。
第三,以合肥和芜湖为龙头,打造皖江城市带经济升级版。皖江城市带特色优势产业为区内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皖江城市带一直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光伏、碳纤维、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奇瑞、江淮、安凯等3家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三安光电、华东光电等著名LED光电企业,荣事达、美的、美菱、格力等著名家电企业。同时,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两市又位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内,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众多,具有较强的研发力量。两个中心城市应发挥牵引皖江城市带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产业沿着价值链攀升的作用。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属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皖江城市带应该大力推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助推整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9/7784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