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推动皖江城市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2014年08月28日 13:26
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经济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粘合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具有产业关联性、技术创新性、知识密集性等特征。伴随着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显著集聚发展趋势,它通过自身经济的增长,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集聚处于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服务活动,如物流、采购、金融、信息等,能够加强彼此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效应,激发创新思维,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可优化集聚区内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从而使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皖江城市带要推动产业升级,关键是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是有利于提升产业承接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集聚发展能够吸引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积聚,汇聚创新力量,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有利于加强相关产业集中和集聚程度。皖江城市带汽车电子等制造业集聚区的形成易对配套产业及服务产生强烈需求,如产品设计、软件服务、营销服务等,使得生产性服务业趋向集聚区经济圈内集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提高,降低交易成本,反过来促使制造业等产业为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加强集聚程度,从而推进产业升级。三是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皖江城市带目前三产发展滞后,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服务业生产总值,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且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就推动皖江城市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以产业互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由制造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外置而发展起来的,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因此,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互动融合发展是基本的战略思路。生产性服务业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其他服务业发展为基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这些产业以多种形式进行有效合作,实现联动融合发展,不仅能使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得以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其他产业迅速发展,进而带动皖江城市带产业升级。
2、以产业链配套规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产业链的完备优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其配套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吸引生产性服务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集聚,扩大集聚区辐射范围,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而且能优化集聚区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皖江城市带应根据各市特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有关的配套问题进行综合考量,以此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努力做好产业链配套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3、推进集聚区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各市应加快集聚区发展规划,按照区域特点和发展需要,坚持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为原则,推进集聚区的整体规划,可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要健全政府规划引导机制,应充分认识和理解集聚区发展特点及方向,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提出符合实际的集聚区发展战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集聚区建设;二是要强化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围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合理确定集聚区产业发展布局框架,注重集聚区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市场品牌的塑造,优化规划布局,提升集聚区发展水平。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现阶段皖江城市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财政税收、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皖江城市带各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其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政府应规范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政府效能,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管制度,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5、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高素质人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皖江城市带要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内部产业结构层次,人才是关键,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吸引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院校、重点研究机构在皖江城市带区域设立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加强职业教育,完善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二是加快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可通过国内外知名院校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共建EMBA教育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开放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管理咨询、金融保险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不断拓宽国内外人才引进渠道,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层次。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8/7784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