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纪念动态

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启示

2014年08月18日 15:4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逻辑看,笔者认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

一、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又一新的发展阶段。

(一)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代课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经济落后而发展不平衡;二是人口众多而又农民占绝大多数;三是文化科学很不发达而又缺乏民主传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背景下,选择了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向最高国务会议作报告时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由此出发,邓小平从1963年下半年酝酿制订“三五”计划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他认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此,“四个现代化”便成了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和逻辑起点。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邓小平重提“四个现代化”目标,建设有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从今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上,至少底子薄、人口多和耕地少这两个重要特点必须要考虑到。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太平正芳时再次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种区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的升华。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道,“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把这条正确道路概括为十个要点,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框架。

(二)邓小平阐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 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十二大报告,又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了具体的论述和阐发,标志着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党的十二大之后,邓小平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作为首要问题。1983年6月18日,他在会见外籍专家时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为了进一步阐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强调:“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探索的深入,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也越来越明确。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国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由此可见看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而且也含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这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党指导思想。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强调:“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此话充分展示了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正是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三大报告概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12个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轮廓和理论框架逐渐形成。

党的十三大之后,邓小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1988年5月18日,他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所以要独立思考。” “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5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时再次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考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时他还强调:“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反映出了邓小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认识成果。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通过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认为:14年经验集中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并把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概括为9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同时还首次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十四大的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之一。至此,邓小平成功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从辩证的视角看,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发展规律,也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并蕴含着五个特有的基本特征。

(一)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一方面,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一种“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其自身的检验和发展又都依赖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因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而且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又都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一方面,通过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产生、发展和完善,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使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确保实践富有成效。

(二)显示了整体性与方向性的契合。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所构成,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三位一体”既是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的集中体现,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体现了“三位一体”内在逻辑的统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同时,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方向性。从“三位一体”的内涵看,无论是道路选择、理论体系、制度构建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有一个根本指向,即社会主义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且在“三位一体”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为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践中。

(三)透析了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聚合。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完善、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它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承继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践探索所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并通过传播使之发扬光大。同时,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具有创新性。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否定市场经济到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创新驱动的结果。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从立足基本国情到“三步走”战略的制定、“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一国两制”的创立等,都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成果。而且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在传承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传承,两者统一于改革发展的实践。也正是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的聚合,一次次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展示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的融合。由于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同时,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具有人民性。第一,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归宿的。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二,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注意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又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充分彰显了人民性。而且其科学性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性,即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而人民性突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性,即为了人民而创立、依靠人民而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性是实现人民性的基础,人民性又是科学性的目的。

(五)凸显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重合。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一,它是在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蕴含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新发展的理性反思,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第二,它以解决时代课题为主要使命,始终跟踪研究现实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成果,并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同时,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中国国情的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之路,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性。而且,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时代性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为振兴中华服务,才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以时代性为发展导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同中国的现实结合,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民族特点。

 

三、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

通过对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其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成功的必然性,而且对于解决当代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课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再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辉煌,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是开创新事业新局面的先决条件。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一段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观念和“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理论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才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正是有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破除“计划等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等于资本主义”的观念和凡是都要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陈旧思维定式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才有了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不断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及时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既要继承前人成果,又要突破陈规、不断创新,积极研究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一致,坚持做到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启示之二: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和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才使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要注意在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均衡点上深化改革,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善于从事物的对立面、差异性、因果联系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际相适应、相契合。要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自觉做到既反对“倒退论”,决不允许少数人以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严重为借口,试图倒退到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也要反对“西化论”,坚决驳斥少数人把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口,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启示之三:独立自主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选择。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用的对象有其特殊性。这也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所在。毫无疑问,没有中国的特殊国情,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创立和不断发展。今天,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国情。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努力探求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规律,坚决抵制背离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既不超前冒进,也不固步自封。唯有如此,“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才能实现。

启示之四: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理论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实践的意义,都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接受及这一理论满足人民对发展目标期盼的程度。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导亿万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更是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应有之义。同时十八大还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换而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第一要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自觉纠正只重视生产力发展、GDP增长而忽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导向,才能避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以改革起步,却深陷发展危机,甚至改旗易帜的困境,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作者为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征集研究二处处长、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8/7784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