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广西:社会公平是中国梦的重要价值取向
2014年08月22日 10:14
在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分化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是其科学内涵、重要遵循、社会实践还是理论创新,都蕴含着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承载着社会公平的道义责任。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蕴含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只有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国家富强才有真正的价值体现,民族复兴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人民幸福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离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抽象地谈论和追求人民幸福只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过程中,公平是重要的价值底线。只有确保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可能,物质和文化需求才会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的幸福感才能更为真切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不仅是对中国梦科学内涵的深入阐释,也是对社会公平价值追求的强调和要求。
中国梦的重要遵循贯穿了社会公平的价值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中国梦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的重要遵循,不仅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理解,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取向中去深化。其一,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坚持中国道路的题中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之路。这一道路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社会公平的探索和实践之中,社会公平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其二,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气质。弘扬中国精神,重点在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历史审视和现实考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社会公平,中国共产党也一直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引领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里。其三,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使13亿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汇集起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而社会公平是当下凝聚中国力量的最大公约数,为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只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更好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让人民群众的创造源泉和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并持续迸发。
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呼唤
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梦,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新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实践要求,是从具体物质生活条件中产生并提出的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从这样的视角观察和判断,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诸多有违社会公平的现象,是完全能够通过社会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来加以逐步解决的。这“四从”判断标准,从具体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价值呼唤。
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深化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认识
实现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公平的价值认识。社会公平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社会认识中思想自觉的必然结果。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和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区别于人类历史上其他公平思想的最根本标志,在于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公平本质上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公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或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终究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所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华民族复兴的经验教训,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主张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广泛共识、健全制度保障,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价值认识的坚持和深化。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2/7788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