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监管缺位,“美容”成“毁容”?
2014年08月21日 13:43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浙江宁波警方破获亿元假药案涉及全国30余省市
近日,宁波市公安机关彻底破获了涉及全国30个省(市)、涉案金额达上亿元的“3.13”特大制售假药专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扣押肉毒素、玻尿酸、无注册证医疗器械等假药品、器械共计77类、5万余件,涉案金额超过1亿元,斩断了国内涉假美容药品和器械的生产窝点及购销网络的黑色利益链。
警方例行检查获大批假药 嫌犯畏罪自首
今年3月11日下午,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会同辖区食药监部门对宁波世贸大厦“韩合”美容中心进行例行联合检查,当场扣押肉毒素、玻尿酸等美容产品500余件及大量销售记录和快递单据。
经食药监部门鉴定后确认,所扣药品均未标示进口药品批准文号或国产药品批准文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规定,均按假药论处。
通过分析、梳理“韩合”美容中心数千条销售记录、快递单据以及QQ、银行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等资料,宁波警方发现此案涉及人数众多,并非一起简单的销售假药案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条巨大的非法产业链条。
3月25日,“韩合”美容负责人王某(女,27岁,山东成武人)迫于压力投案自首。
全国30余省市制假链条被捣毁
很快,专案组成员围绕嫌犯王某及其经营的“韩合”美容中心,梳理确定了4条打击主线,分别为沈阳崔某福销售韩国走私美容品主线、河北廊坊李某制售国内假肉毒素等产品主线、山东青岛李某波制售国内假肉毒素等产品主线,广东深圳张某销售欧美走私美容产品主线。
4月1日,嫌犯崔某福(男,34岁,吉林通化人)在杭州落网,专案组在其辽宁沈阳住处起获各类假药75箱,价值60余万元,崔某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
4月15日,犯罪嫌疑人李某波(男,44岁,山东青岛人)及其妻子王某云在南昌落网,同时起获各类药品800余斤,经查,李某共向国内多地销售假药案值100万余元。
4月17日,犯罪嫌疑人张某(女,33岁,陕西汉中人)在深圳落网。经查,张某向江苏、浙江多地美容品经销商销售欧美走私美容产品价值150万余元。
4月26日,犯罪嫌疑人李某(男,33岁,河北廊坊人)在廊坊燕郊镇落网,同时缴获仿制肉毒素、玻尿酸等各类假药成品、药械成品1700公斤,涉及药品18种,七千余瓶(盒),药械15种,共计三千九百盒。至此,该案主要嫌疑对象均落网。
宁波警方表示,本案所涉及的,覆盖全国30个省市,集生产、销售、使用为一体的制售假药产业链,已全部摧毁,预先锁定的犯罪嫌疑人也已全部抓获。
假药滥用或致死 部分自国外流入
据警方称,该案中所涉假的美容药品主要为肉毒素、玻尿酸等,其中涉案肉毒素分为走私和高仿两种:走私的为通过韩国、欧美等国走私进入国内市场销售;高仿的为嫌疑人通过购入普通药厂生产的生长因子药物,重新贴标装盒后进行销售。涉案玻尿酸则主要是由手工作坊生产的高仿玻尿酸。
记者获悉,肉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在医学上被用来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及相关病灶肌张力障碍等,近几年又被部分医疗美容机构引入美容除皱,毒性非常强,被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毒性药品管理。
在治疗过程中,注射医师是否专业、注射部位是否精确到位、药品浓度是否配置合理、注射器是否存在污染、以及被注射者存在的个体差异,都会对注射结果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致人死亡。
而玻尿酸在皮肤中起着架构和填充的作用,医学整容领域将其注射入皮肤组织,起到填充皮肤体积和活化皮肤的作用。由于玻尿酸一般由生物源进行提取,在生产过程中,极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
卫生和食药监部门表示,案件所涉及的玻尿酸假药其生产、包装和医疗过程均达不到必要的卫生条件,存在重大医疗隐患,极易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消费者细菌感染,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建议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正确的美容消费意识,谨慎选择创伤性的医疗美容手术,如确需手术,则必须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医疗机构,不可贪图便宜,听信谗言,而落入“美丽陷阱”。
假药案牵出黑色利益链 揭露美容整形行业背后的秘密
一次例行检查,掀起全国性“打黑”高潮
今年3月中旬,正在广州美博会上寻求货源的“韩合”美容负责人王某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称有人来她店里检查了。从接到这个电话起,27岁的王某就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很快她的担忧成了现实,作为员工的母亲和妹妹都出事了。考虑良久,王某决定回宁波投案自首。
原来,3月11日下午,海曙公安分局会同辖区食药监部门对宁波世贸大厦“韩合”美容中心进行例行联合检查。结果有了大发现:这家店里销售的药品很可疑,于是当场查扣肉毒素、玻尿酸等美容产品500余件及大量销售记录和快递单据。而经过食药监部门鉴定确认,这些药品均未标示进口药品批准文号或国产药品批准文号。按照相关规定,这些都算是假药。
而经过进一步分析、梳理“韩合”美容中心数千条销售记录、快递单据以及QQ、银行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等资料,警方发现此案涉及人数众多,并非一起简单的销售假药案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条巨大的非法产业链条。
获悉这个线索后,警方立即抽调警力,联合食药监部门,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专案组围绕嫌犯王某及其经营的“韩合”美容中心,梳理确定了4条打击主线,分别为沈阳崔某销售韩国走私美容品主线,河北廊坊李某制售国内假肉毒素等产品主线、山东青岛李某制售国内假肉毒素等产品主线,广东深圳张某销售欧美走私美容产品主线。
至4月26日,这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民警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将本案所涉及的美容药品走私通道及制假窝点全部摧毁,彻底查清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集生产、销售、使用为一体的制售假药产业链,验证了集生产、销售、使用为一体的犯罪结构和组织网络。带来的连锁影响是:5月8日,公安部又以此发起“打四黑除四害”集群战。5月22日,公安部打击制售假肉毒素三十省集群战役浙江统一行动部署会在宁波召开,全省公安机关根据线索采取集中打击行动,破获案件14起,摧毁犯罪窝点2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个。
警方在一嫌犯住处发现75箱假药
这条黑色产业链到底有多大的利益,从王某的几大货源供应商就可以略见一二。
崔某是王某的前男友,也是她众多货源中的三强之一。34岁的崔某是吉林通化人,精通韩语和日语。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到韩国一家美容公司工作,充当翻译。那时正是韩国整形业崛起之时,络绎不绝前来整容的国人让崔某看好其中的商机。
2011年3月,在混迹美容行业5年后,崔某决定回国发展。回来后,他利用在韩国积累的人脉关系,将韩国的美容药品和器械走私到中国。就这样,不到三年时间他将生意做到了全国27个省市,成了国内美容界知名的韩国产品“总代理”。
由于未经权威部门审核把关,部分药品的药理、毒副作用无相关临床试验数据验证。也就是说,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的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不仅如此,崔某还以假乱真,买来高仿的玻尿酸加价出售。警方仅在其沈阳的住处就发现了75箱假药,案值60余万元。而根据警方初步统计,截至案发时,崔某销售假药、非法经营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
再以被捕的河北廊坊李某为例。他在逛广州美博会时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展位上要价300元每支的“高仿”国产玻尿酸,还价后只要45元,而在市场上可卖到3000元。
警方在李某造假的房间内发现2000余张快递单,目的地涉及除西藏外所有省、市、自治区,而每张快递单背面均清楚地标注有“高仿、精仿”等字样和具体数字。公安和食药监部门对李某仓库内的涉案物品进行清理打包,共计药品18种,7000余瓶(盒);药械15种,共计3900盒。
“美容业”毁脸案例屡见不鲜 应纳入医疗监管范畴
相比国外整形美容业严格的监管与准入条件,国内美容业往往申请一个商业牌照即可从业。随着美容业的发展,美容已不仅仅是用一些风险较小的外用药品,各种医疗注射甚至外科手术等新手段也层出不穷,这些具备所谓高技术含量的美容手段尽管收费高昂,但因宣传广告中“见效快、痛苦小”的诱人疗效还是吸引了不少爱美者的目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容业手段医疗化了,监管却并没有医疗化,一些美容从业者正是在这样的监管空隙中率性胡为,在不仅从业人员未获得相关的资质,甚至连最基本的消毒措施都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就敢于给消费者注射和手术。如此监管缺位,“美容”岂能不成“毁容”?
既然美容业具备了医疗性质,那么诸如注射与手术类的美容手段是否经过了医学上充分论证和完备的临床试验?医学上,每一种新注射试剂和新的手术疗法都需多年临床试验才能获准应用,具备了医疗特性的美容行业也理当遵守这一基本法条。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疏于监管,美容业一些注射用药和美容手术没有经过规范的程序,就急忙用在了人体上。现实中,美容广告上的新疗法常常几个月就有新招,而这些新招从何而来,临床试验可曾通过,由谁审批,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却不得而知。相关监管规则也付之阙如。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利润支撑,但无节制的暴利只会适得其反。暴利驱使下的美容业胆大到连医学原理都可抛之不顾,“夸大欺骗式”的美容广告,更是毫无底线。按理说,国家已经出台了对医疗广告的管理规定,广告词中只能有成分、适应症及副作用之介绍,不得有关于疗效的宣传,诸如“疗效达 100%”更是明令禁语。但是,已完全具备医疗广告所有特性的美容广告却始终处于监管盲区,各种随意而为的夸张用语和不负责任的疗效数据将众多不明就里的爱美者骗上了“贼船”。
相形之下,韩国的整形美容服务,除对从业者资质有专业门槛要求,更对整形美容服务项目有严格监管,合同中更是明确列出意外条款。可见,既然美容业已经完全具备医疗服务特性,就不应脱离医疗监管,只有将美容用药和美容手术的安全性、风险度、后遗症等问题纳入医学的范畴作科学谨慎的研究,“美容”成“毁容”才不会屡屡应验。
【启示与思考】
美容行业正在成为医疗行业的吸金领域。一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容需求越来越强劲,很多人愿意在美容手术上花钱消费。二是对商业投资者而言,美容业相比其他诊疗项目而言,医疗风险更低,被认为是看不死人的科室,只要不死人,往往赔钱消灾可以了事。三是进入的行业门槛极度。这些处方类的药品可以在美容院使用销售,并且蔓延到30多个省(市),业务开展到达上亿元,足以说明了违法行为的普遍性,从侧面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的门槛之低。
医疗美容手术中,核心的要素是手术医生,决定了美容的成败。但在很多地方,被监管者错误解读成实力就是金钱,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做手术的美容院可以随便开。处方药物和美容手术,在失去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被当成普通的药品推销给消费者。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降低了质量和要求,天灾人祸就这样发生,销售火热也不能掩盖住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那些被滥用的美容医疗资源正在起着相反的作用。
美容手术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要减少其危害性那一面,必须在药品和医疗质量监管上发力,不能随便降低门槛。除此外,对这些医疗资源的管理使用上进行严格把关,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1/7788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