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冰桶挑战”,公益活动也须量力而行
2014年08月22日 10:19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国内IT大佬响应“冰桶挑战”ALS称“激起了空前的捐赠”
“冰桶挑战”终于“浇”到了中国。过去几天,包括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冰桶挑战”行列。虽然有部分网友质疑有作秀嫌疑,但不少挑战成功者依然向美国的ALS协会或是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同时,借着活动的“病毒式传播”,越来越多的明星正加入其中。在参加挑战的果壳网CEO姬十三看来,作秀没关系,关键看谁获益。
挑战源自美国,意在募捐
将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你敢不?
过去半个多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苹果CEO库克等IT界大佬不惜湿身出镜,加入这项为疾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 LS)筹款而发起的接力游戏之中。
“冰桶挑战”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ALS协会捐赠100美元;成功完成挑战者,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完成,要么向A LS协会捐款100美元。ALS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中文俗称“渐冻人症”。
有意思的是,包括NBA球星詹姆斯在内的不止一位明星还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挑战。不过,白宫发言人舒尔茨表示,奥巴马不打算选择浇冰水,而是决定为活动直接捐款100美元。
部分人完成挑战也捐了款
自8月17日起,“冰桶挑战”来到中国。与其在美国的传播情形类似,在国内率先参与此挑战的也是IT界人士。17日19时55分,一加科技创始人刘作虎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参加挑战的视频,并附上了ALS协会的捐款地址。
刘作虎没有介绍是谁点他的名,但他随后点名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和华为荣耀业务部总裁刘江峰。近日,周鸿祎和刘江峰先后完成挑战,罗永浩则在微博上说,本来他准备接受挑战,但看到很多帖子未附上ALS协会的网站后改了主意,最终代表公司直接向ALS协会捐款3.95万美元。
记者注意到,部分成功完成了挑战的参与者,也通过不同途径捐了款。
比如,接受台湾朋友邀请的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完成挑战后,向国内的公益组织罕见病关爱中心“瓷娃娃”捐了1000元。此外,小米董事长雷军完成挑战后称,已向A LS协会捐款100美元,同时向中国的“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基金”ALS项目捐款1万元人民币。
发起组织受捐额大幅增加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在微博上质疑参与者作秀。对此,媒体人郑峻认为,“即便他们存在一定私心杂念,意在维护公众形象,但也切实带来了巨额善款和媒体聚光灯”。其称,“带着私心的行动者强过振振有词的旁观者,别让仇富心理蒙蔽了判断力。”姬十三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在他看来,挑战虽有作秀之嫌,但是一种无害有利的活动,“我觉得作秀没关系,关键看谁获益”。
记者注意到,过去几天ALS协会官网接连发了两篇文章谈“冰桶挑战”,称其“激起了空前的捐赠”、“远超预料之外”。统计数据显示,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的捐款,远超去年同时间段的180万美元。
冰桶挑战“浇”到中国,是否会变味?
冰桶挑战“浇”到中国,是否会变味?
正方:或成炒作手段
Xiaoblues:“冰桶挑战”到中国来确实有变味、炒作的嫌疑,冰桶挑战赛本来是呼吁大家关注肌肉萎缩症,并给相关机构捐款的,传播到中国后,不说捐款渠道通不通畅,就单从网民反映来看,已经把这个更多的当成一种“娱乐”,而不是慈善了,名人效应更加刺激了其“娱乐化”。
姜文来:任何东西进入中国,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异化是正常的现象,“冰桶挑战”也不例外,也会出现异化现象。我估计“冰桶挑战”先是炒作一番,炒家看有没有利可赚,如有赚头,则大炒一番,其生命力如何主要看获利的大小和是否持续。
反方:仍是公益目的
沉默的teux:这本就是一个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消费的年代,事实上公益在很多时候都是被消费的对象。这项“冰桶挑战赛”本来也就是一个营销概念,只不过是以营销为手段推动慈善而已。这可比某会的自我推销手段高大上许多,一面是大腕明星好好利用自媒体喧嚣了一把,一边是慈善团体的捐赠数字又爬高了一个台阶。何乐而不为?
谢晓刚:慈善不分国界,爱心不分你我,只要捐献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弱势群体,能够给“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带来福音,能够让世人关注此类群体的生存状况,即使捐善款的过程带有娱乐化,又如何?更何况名人的参与、娱乐化的操作,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募捐,来了解这个世界性疾病,何乐而不为?
免贵姓萧:说冰桶挑战到中国就成为炒作其实是诛心之论,你们怎么知道这些科技界的大佬们就不是真的觉得这个慈善项目很有意义而参加呢?更何况,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特殊疾病知识,让人们了解、关注这种特殊疾病有什么不好,碰上什么都说是炒作,是不是有点为了反对而反对了?
李兆清:这是一个公益活动,可能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打着公益的幌子玩游戏。但从美国的情况来看,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在中国的活动能开展成什么样,尚需观察。笔者希望的是,这样花费并不多的慈善游戏能够多一些,让更多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来。
ALS冰桶挑战持续火爆,慈善其实也可以很好玩
在中国不少网友自拍淋冰水的照片上传。当然,想依靠冰桶挑战改变整个中国慈善面貌,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现代慈善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我们还需要制定慈善法,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制度,普及社区慈善等。但冰桶挑战毕竟使我们大开眼界。
这种慈善与游戏结合的形式,将改变中国人做慈善的呈现方式。以往做慈善,总显得比较庄重、严肃,不像冰桶挑战这样喜闻乐见。大家能快乐地参与进来,看到一些名人出洋相也很有趣。可以肯定的是,冰桶挑战会打破中国的传统慈善方式,加入网络传播,大众参与,做到生动有趣,自然容易推广开来。美国的冰桶挑战也让中国学到更多做慈善的经验。
我想,今后80后、90后还能想出更多新颖的好点子来,将新游戏与新的关注对象结合起来,不断挑战下去,慈善也会变得更好玩。中国以往也有一些游戏性质的慈善活动,比如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过“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每个参加者通过徒步50公里,挑战自己,向各自亲朋好友打赌筹款。游戏规则是“我暴走,你捐款”。而冰桶挑战的规则是“你/我要么捐款,要么淋冰水”。但暴走不像淋冰水那样好玩、刺激。
不过有网友担心,这种慈善游戏变味,成为纯作秀、博人眼球的公关活动。其实一些公司老总愿意参加这个游戏,我们应乐见其成,胸襟不妨开阔一些,要求不要过高,原本捐款数额也不大。当然也要警惕变成“不捐款只作秀”,这就背离慈善的本意了。让慈善成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在好玩、刺激中理解社会重大课题,并参加到奉献公益事业的过程中,这正是冰桶挑战的内核。愿我国慈善界创造多种形式的冰桶挑战!
“冰桶挑战”带来的公益启示
一个简单的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捐款,远超去年同时段的180万美元。在这个创意无价的社会,创意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公益领域。
很显然,“冰桶挑战”是一次成功的公益创新。不排除那些参加者有一定的游戏成分,也不排除有炒作的动机,但不管如何,这个创意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吸引这么多捐款,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只是要把其激发出来,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成功,特别是得到IT界人士率先响应,与其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可谓密不可分。在“冰桶挑战”身上,可以看到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颠覆性等特征,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范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冰桶挑战”才能够红起来。这也启示我们,现代社会背景下,不仅从事市场经济需要创新力量和互联网思维,即使从事公益事业依然需要创新力量和互联网思维。
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但是道德并不是要板着面孔,公益也不是只能坐在家里等待捐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公益不是没有空间,而是关键看能不能走进人心。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深入社会肌理,掌握人的心理,主动而智慧地触及人们的心灵。“冰桶挑战”的成功正体现了这一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策划,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充分启示我们从事公益事业,也必须发挥创新的力量,注重互联网思维。
现代社会背景下,从事公益事业也是门技术活,“冰桶挑战”带来了极大的慈善启示。设计更多能够走进人们心灵的创意活动,对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启示与思考】
近日国内外名人们为做公益纷纷自浇冰水,并以点名挑战的方式,使得更多人参与到这次非同寻常的公益活动中。
这次“冰桶挑战赛”是为帮助患有肌肉萎缩疾病的“渐冻人”发起的捐赠。从做公益的方式上看,名人们一改从前只出钱“不出力”的捐赠方式,而是以挑战的方式将爱心以一传三,通过“名人效应”的特殊性迅速传播,引发网民、群众的围观。
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今天,虽然药物在很多疾病的防治上可以起到控制病情作用,但仍有很多因为遗传、变异等特殊原因而无法控制和判断的疾病发生,这类疾病的患者很少为人所知,他们在需要经济支持的同时,更需要精神的鼓励。此次公益活动中,参与者不惜冒着感冒的风险直接体验“渐冻人”肌肉迅速收缩和身体麻木的感觉,可谓是比金钱更重要的精神援助。
用冰水冲身体的公益虽好,但还要量力而行,很多行业领袖平时多忙于工作疏于身体上的锻炼,如强行逞能做公益,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另外适当的热身运动,让皮肤和身体各个器官事先适应冰冷的水温也很有必要。
做公益、献爱心,无论是经济上的援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适度就好,捐款时不攀比、挑战中不逞能。衡量企业和个人是否有担当、有爱心的标准,并不在于大灾大难面前打进爱心账号善款的尾数,而在于一份众志成城、与你同在的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2/7789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