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应对“最美学生”的学霸多些包容
2014年08月25日 08:51
【教育焦点】
【事件介绍】
学霸的暑期:16天完成176套试卷 网友“让我抄都抄不完”
“吉林省辽源五中:三年级宋同学,暑假16天完成176套试卷,平均每天11套,令人折服!”近日一条“学霸的暑假只是换个地方做卷子”的微博在网上被疯狂转载。不少网友感叹:“给我16天,让我抄都抄不完啊,学霸的世界你根本不懂。”
微博配有一张图片,在学校的电子屏幕上,赫然打着“最美学生三年级宋同学,暑假16天完成176套试卷,平均每天11套,令人折服!”的红字。消息一传出,立即引发网友的纷纷质疑:暑假期间为什么要留这么多作业?要把学生累成印刷机吗?
据辽源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孙凤介绍,在暑假期间,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布置作业。宋同学个人非常用功,酷爱做理综合试卷,暑假期间,每天足不出户,在家里做卷子,自己做题自己批分,以至于有很多题目信手拈来。
“开学之后,宋同学主动将做过的卷子拿给我看,她的勤奋好学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就在学校电子屏上打出字来激励她一下。”孙凤说,宋同学刻苦认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在学年排名中一直处于10名之内。
辽源市第五中学校长杨淑梅表示,学校一直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对于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鼓励,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其他学生,而不是出于炒作目的。
16天做176套试卷值得激励吗?
一个学生完全放弃暑假探索广阔世界的自由,自觉地沉入试卷的汪洋大海,没完没了做着根本没有多大价值的试卷,简直沦为可悲的应试教育奴隶,还需要激励吗?
本来我们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就花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题海”里,不是没完没了地写教辅,就是一场接一场地考试。曾有记者调查,据称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超过1000场。这个我相信,从五花八门的考试名称上也能看出问题来,什么单元测试、月考、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抽考、模拟考,等等,可怜的孩子们究竟有几天不考试?几乎每周都有几场考试,考试耗掉孩子们多少珍贵的光阴啊!我们的学生简直就是在考场丛林里长大的。我们的少年成千上万个小时都在写作业在考试,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难道是为了写作业为了考试吗?
几年前曾有学生“晒考卷”一名已考入大学的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基本没扔过的考卷,摞起来有2.41米!每一毫米恐怕都得一两个小时的生命去应对。16天做176套试卷的这个学生也许再创记录了。做这么多试卷浪费多少时间可以读多少本书?大家谈应试教育的时候,是否有过如此生动如此立体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啊,一个孩子为了“听话”,12年为考试为作业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任珍贵的青春在无聊的试卷上打转转,这正是应试教育流毒之深远的铁证。
一天到晚做试卷,就是把学习这种智力活动简化为机械的体力劳动,把思维活动退化为机械记忆,把人的大脑当作一个电脑硬盘尽可能多地储存信息,惟一的目的就是记住各种各样的“答案”,学会考试,在高考的时候能够汇总搜索硬盘化的大脑里那些“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莘莘学子埋头于题海,虽然没有被题海的“深水”窒息,但极度缺乏思想之氧的深深题海造就了太多灵魂“厌氧”的人。这样的学生到大学恐怕也未必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思考,大概依然把顺着所谓的“解题思路”找到答案当作思考,甚至很可能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没有思想的“思考”。难道不是吗?很多考生高考结束还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兴趣还没想好自己将要报考什么专业,分数几乎决定一个人的兴趣选择,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这实在是很可悲的。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考试卷”,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说,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吗?从做人这一点看,被“题海”苦水浸泡太久的人能够拥有完全的健康的人格吗?这样的学生会自觉找到人生的方向看到怎样的未来呢?
不鼓励学生自由观察世界,而得意洋洋地“激励”学生埋头试卷之中,这种认识无疑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灵魂,好像只要自觉堕入吞没青春的“题海”也很值得骄傲,也能够感到幸福。这样的学校恐怕只是一个死寂的考场,这样的教师绝对不会成为引领学生发现自我勇于探索的“船长”。
“16天做完176套试卷”的学霸其实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客观地说,宋同学确实可以称得上为“最善做题学生”,16天做完176套试卷,至少说明这个学生在做试卷方面有天赋。宋同学如此刻苦学习,也的确令人佩服。但笔者认为,宋同学被称“最美学生”欠妥,其这种学习方法不可复制,更不值得推广,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使然。
从某种层度上讲,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呈现出一种“提前进入”式的病态,其本质上是本末倒置。幼儿园本应是儿童的乐园,却提前进入小学化,“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拼音、写字、算术、英语…“一个都不能少”;小学重在培养学习兴趣,不能让孩子畏惧学习,却提前进入“比拼补习”:上课前当班老师补,放学后老师带着补,双休日更是如同打仗,奥数、作文、舞蹈、钢琴…让学生惫于应付。初高中更是成了“人间地狱”,中考的题型跟高考一样,进重点高中比进大学还难。而进了高中,不仅要承受“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的苦,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分类进级”,培优班、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慢班……“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就是高中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一旦进了大学,就如同进了“天堂”,寝室成了游戏机室,玩了通宵的游戏,课堂成了补觉的地方,没有任何学习压力。从这些大家不难看出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任重道远。
事实上,宋同学所做一切,显然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正如网友们所说,“这只能说明她平时的生活,除了做卷子以外就没有其他乐趣了”,“不值得提倡,这样是最美学生只能说很悲哀。”从某种层度上讲,虽然宋同学成绩好,其实就是一个“书呆子”。“多方面发展的学生才最美。一味地埋头死读书,会渐渐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显得孤僻。不懂社交、眼界狭隘的人怎么能算作‘最美’呢?”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解轻学生负担,但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应试教育。所以,防止“16天做完176套试卷”的学霸再现,还得在教育体制上下功夫,只有彻底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解开套在学生身上的“分数”枷锁。
16天做完176套试卷不必大惊小怪
且不说这本非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感兴趣而选做的;就算是老师布置的,如果需要,对高三的学生来说,也不为过。高三学生是成年人,体魄与心智都健全了,有很强的支撑力。若要苦读,此时可以:若不苦读,更待何时?
有人把它编成一条微博,叫“学霸的暑假只是换个地方做卷子”,既是调侃,也是诉苦,但我觉得要看是什么“学霸”。如果是初中的,那就不行;如果是小学的,那就荒唐;如果是高中的,那就无妨;如果是大学的,那就理所应当!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太重,而是太不合理,本末倒置、荒谬绝伦。
幼儿园不该有任何负担,却来了个小学化,拼音、写字、算术、英语……一起上,美之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小学重在培养学习兴趣,不能让他们畏惧学习,结果,苦不堪言:一个星期七天,五天上课,两天补课。作业出点错,考试丢点分,老师骂,父母训;儿歌都被学生改成了:“背上小书包,我去炸学校……”发泄对校园的厌恶。初中可以有点负担,而实际的负担却让学生无法承受,中考的题型跟高考一样,进重点高中比进大学还难。进了高中,就要分班考,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慢班……把人分成了几个世界,而这都得靠初中的打拼,所谓“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其实更像是初中生活的写照。高中三年还得苦,两年学完三年的课,体力强度大,还能招架;招架不住的,是翻来覆去炒冷饭,要炒一年,炒得清汤寡水,索然无味。
进了大学,时间最长,四年;精力最好,成年;心理承受能力也该最强,经历了十几年的考场磨炼,结果呢,却什么压力都没了。寝室成了游戏机室,玩了通宵的游戏,课堂成了补觉的地方。大学管理学生的重点,竟然在研究用什么办法点名签到,才能不让学生逃课。大学从“严进宽出”过渡为“宽进宽出”,特别是收了那么高的学费,实在不好意思不让你毕业,结果,无论怎么读,无论读成什么样子,差不多都能毕业。不该承担压力的时候,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可以承担压力了,却几乎没有任何压力。
拿美国作个比较,小学基本没有压力,初中开始有压力,高中就有相当大的压力,大学就得夜以继日地苦读。这样的梯度才比较合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说他的孩子读高中,也常常学习到半夜,压力相当大。因为有了这样的参照,我才以为高三学生“暑假16天完成176套试卷”,用不着大惊小怪,需要给她的是点赞。从而期待早日把颠倒了的压力大小的排序再颠倒过来。
“16天做完176套试卷”的学霸不是“最美学生”
报道中,该学校以最美学生称赞该同学,笔者认为,欠妥,这样的学霸学生可以称赞为“最善做题学生”,因为16天做完176套试卷,这说明这个学生在做试卷方面有天赋,让人称道,确实值得肯定。
最美学生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学习,品德等诸多方面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单就某一个方面突出,不应该叫最美学生,应该交单方面的冠军学生.。我们的学校不妨推出单项优秀学生系列,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有的学生爱做题,那就让他做题,有的学生爱运动,那就让他多活动,有的学生爱动手制作,那就让他做制作,总之,我们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成长的百花园,不是做题第一的一枝独秀园。
当然,这所学校之所以把学霸称赞做最美学生,根子里还是成绩第一,做题第一,分数第一的思想在作怪。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度的去赞美这样的学生,一方面,这会给这个学生增加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压抑其他学生个性成长的积极性,毕竟能够16天做这么多题的学生是少数,我们不能拿少数的特长去要求大多数学生。
树立榜样可以,但是不应该过度渲染,不应该忘记学校的综合教育职能,学校是服务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的,不是服务一类学生发展的,学校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应该是大众教育。
“16天做完176套试卷”不是“最美学生”是"最爱做试卷学生",这一点,必须区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学校更应该传递正确的教育观。
【启示与思考】
如今,舆论中的各路学霸,往往卸下“偶像光环”,不仅少了过去被仰望膜拜的待遇,在一些学生和网友眼中,学霸更成了“只懂得学习,不懂得生活”的异类。
网友的非议,源于对应的社会情绪。比如看到16天完成176套试卷,大家首先就质疑,这是题海战术;看到高三学生,就联系高考应试的氛围;再加上“最美”的符号目前在社会上用得太多,实在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听到“最美”,首先就是质疑是不是其中有水分,是不是实至名归?
客观看,老师在电子屏上予以公开表扬,看中的是宋同学暑假中也保持自觉学习、勤奋努力的精神,本义是激发普通学生“见贤思齐”之心,起到一个提神鼓劲的作用。而且与“学霸的世界永远不懂”不同,在老师眼里,学霸的人生是可以解释的,他们并非智力过人,轻轻松松就可以拿高分,他们同样需要坚定目标,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抛开有色眼镜看待学霸,老师赞赏的“美”,美在通过刻苦的精神走实人生的每一步,而非功利计较要考何种名次。与以往过分神化学霸相比,这种成功没有捷径的学霸精神,更具有广泛借鉴意义,舆论又何必苛责一个学生的努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5/7790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