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北京:以管理转型和创新助推国企改革
2014年08月28日 13:2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纪元,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给国企改革赋予了新的使命。我国的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放权让利阶段(1978年-1992年),改革的重点是探索政企分开,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第二个阶段是国资经营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2003年),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国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通过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推动国企市场竞争力提高。第三个阶段是产权改革阶段(2004年-2013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国企改革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力推国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与此相呼应,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型和管理创新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转型和创新阶段(1981年-1991年),目的是解决国企融入市场经济,促进国企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其次是市场化的管理转型与创新阶段(1992年-2001年),转型与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第三是管理转型创新的深化阶段(2002年-2013年),目标是不断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国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正是国企改革和管理转型与创新的协同推进,才成就了今天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才成就了若干家国企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企业。离开了管理转型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只能是披着现代企业制度外衣的工厂制公司;离开了改革,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做大做强,也难从本质上突破。
但是,我们在肯定过去国企改革和管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通用电气等国外优秀的大公司和华为等国内优秀的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运营效率、规范治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更大。在国企改革的同时,加快、加大管理转型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凸显。对此,我从五个方面做简要阐述。
变革经营理念——要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企改革目标,从根本上突破和落实,在国有经济层面、国有资本层面和国有企业层面实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经营理念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对于国企改革的重大作用。市场具有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可以对经济结构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作用,认识到市场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和风险机制实现企业效率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而且还可以通过价格和利润的诱导,实现资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动,进而实现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机制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变革,使经营理念更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变化制定新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
重塑商业模式——花无百日红,再成功的企业也有“走麦城”的时候。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企业,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都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变化。如何寻找和创新商业模式?克里斯滕森等指出了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比如华为的“标杆学习、产品创新”和“全球化经营”;阿里巴巴为中小客户、为消费者服务推出的“淘宝网”、“余额宝”、“支付宝”等产品;小米的“让消费者成为产品工程师”和“低成本战略”,都是系统性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各自实现了各具特色的战略灵活性,从而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再创新。创新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保守落后也会把一个企业从成功拖入困境。
效率至上——在当今社会,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越来越有限,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显得越来越重要。配置效率要求我们把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实现效率的提高和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帕累托效率的广泛应用,充分证明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制度、技术、人员、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和优化,实现高绩效的产出,即投入产出的效率。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企业经营行政化必然导致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在财务指标上反映为毛利率和净利率偏低”。从汽车行业看,乘用车,国企毛利率12.1%低于民企的21.8%;客车,国企毛利率11.4%低于民企的16.8%;零部件,国企毛利率17.2%低于民企的24.7%。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的事实差异。
规范治理——规范治理的出发点,一是要实现企业的依法经营和合规管理,二是应体现出驱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面对新一轮改革涉及的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企业管理两个层面的国资国企改革,更加“市场化”的国有资本经营,不仅要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建立国资运营及投资公司和促进国有资本的有序流动,而且还要通过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更加“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管理。新加坡淡马锡成功的要诀,一是先进的公司治理。包括市场化的董事会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保证公司管理层决策的独立性,从而推动投资组合的更优化。二是国资运营的独立性不受干扰。包括淡马锡经营层可以只从利润角度独立对投资做出决策,从而限制了政府的行政干扰。我国国企的规范治理,重点要在“管住”和“放开”上深化和落实,按企业分类管理的原则,把该管的保证管住,该放开的彻底放开,推动国企在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轨道上健康、快速发展。
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目的,就是让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职业经理人这个特殊的资源,从而实现职业经理人能够适应市场竞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首先要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业经理人的责、权、利,做到权责分明,制衡有度。其次要在“去行政化”上下功夫,放弃“官位”,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岗位”。最后要推行市场化的薪酬激励和约束制度,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奖惩制度。当前,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做细、做精,使制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落地,并得到有效、长期实施。同时要做好企业内外部的统一思想工作,既要克服落后保守,也要抵制“红眼病”。从实践中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些事情统一思想比解放思想还要难。
中外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国企改革和国企管理转型、创新互为重要因素。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要求,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统领,全力推进管理转型和管理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啃下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
(作者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8/7791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