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北京:好官善待生态

2014年08月29日 13:48

 

循吏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地方官吏,其可贵的“奉职循理”精神,深受历代史家称誉和百姓颂扬,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

所谓“奉职循理”,就是为官恪尽职守,勤勉有为,施政严遵国法,合情顺理。尤其是这“情理”二字,循吏们看得特重,既注重人情,也注重物理,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人与植被的关系上,措施得当,收效理想,给人类的生态伦理和生存智慧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地方政府的施政方略启示颇多。

人与猛兽:各宜所居,宽泽以待

我国明清以前数千年间,都是地广人稀,野生动物品种既多,数量也大,在一些山林水泽,过多的野生动物常常给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干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通常唯用一法:坚决捕杀。但野生动物也会报复,狼虫虎豹等猛兽报复性尤强,过度捕杀,既严重影响正常狩猎,也加剧了人兽之间的对立,使百姓无法正常度日。东汉时的南郡就是如此。到和帝永初年间,法雄任南郡守之时,当地的人兽矛盾已几近白热化了。法雄一反历届郡守沿袭多年的举措,到任伊始,即向所属十八县下了一道公文,要求马上毁掉过去设下的诱杀野兽的装置,严禁到山林里去滥捕猛兽。法雄在公文里推己及物,开导各级吏员。他说:人类与猛兽,各宜其所居,猛兽居山林,人类居城乡,其理一也。将心比心,人不能容忍虎狼到人居住的城乡伤人,人也不该到应属虎狼居住的山林捕杀虎狼。法雄满含深情,解释自己这样想这样做,是受了古代传统伦理的感化:“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不德,敢忘斯义!”大家扪心细想,还真是这情这理,于是一改对野生动物的仇视之心捕杀之行,待之以“恩信宽泽”,“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法雄“在郡数岁,岁常丰稔”(《后汉书·法雄传》)。

法雄对待野生动物,特别是狼虫虎豹一类猛兽的态度,在我国古代绝非特例,那时的循吏普遍如此。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古代的循吏们,为官一方,不仅力争惠民,也倾情利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动植物的生存繁育,都能得到真诚有力的呵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较融洽。

 

人与植被:植树富民,民富政和

孔子爱树,孟子进而把推广植树作为实现王道理想的第一个具体措施,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我国古代循吏,大多是儒生,他们继承了孔孟传统,施政中自觉爱树、护树,积极组织百姓种树。

同治年间,陈文黼任陕西留坝厅同知。留坝全境都在秦岭深处,山坡多,田地少,百姓“无物产以资生”。陈文黼周历山谷,考察土质,觉得当地适宜种植橡树,以养山蚕。于是写成《种橡说》和《山蚕四要》两本小册子,向山民进行广泛宣传。接着由官府发给橡树苗和山蚕种,在官府请的技工指导下种养。山蚕丝缫成后,官府又发给织绸机,教其织绸,由专设机构高价收买,以鼓励百姓扩大生产。陈文黼在考察中还发现,留坝水土气候也适宜种茶,于是买回安康紫阳茶种,教民种植。留坝本来山大林森,如今又遍种橡树茶树,植被茂盛,“地无弃利”,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皆大获改善。过去因交通不便,穷困加闭塞,留坝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现在有宽裕资金可用,陈文黼趁便建起书院和义塾,购买书籍,聘请高才之士当教师,数年之后,留坝的教育和人文,已彬彬然有儒雅之象了。

孟子说过:“(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百姓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才能生存,倘若没有,就会思乱,这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最基本的原因。我国古代的循吏对此十分清楚,他们临危受命,平息动乱,稳定时局,着眼点都在有效地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并进而富之教之。在这之中,植树造林常常是其必然之选。植树安民富民,百姓安富,其政自和,这是循吏施政固守的方略。

清朝循吏江皋任柳州知府时,正值康熙大修太和殿,派使者到柳州采伐木料,柳州百姓惊恐不已。江皋当然无法直接抵制皇帝之命,但为解一州百姓的急难,为保山林不受肆意践踏,他终于想出一个高招。待朝廷采木使者至,江皋让当地百姓领路,亲自和使者骑马往深山去看木材,一路上,无道可通。江皋将使者扶下马,掖之“攀援以登”,而“崖益峻,无侧足所”,吓得使者胆战心惊,“咋舌曰:是不可取!”于是“还奏免役”。一场来自朝廷最高统治者的害民害树之祸,就这样被江皋英勇而巧妙地消解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9/7791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