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环保部门“看不见”污染?

2014年08月26日 15:01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广东顺德污水直排饮水河道环保部门称“看不见”

环保部门岂能成“黑厂辩护人”?——广东顺德污水直排水源地威胁几十万居民

饮用水取水点附近就是排污口,重金属超标百倍的污水直排饮水河道,数十万居民饮水安全受威胁……

国家规定“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然而,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的饮水河,却有几十家无牌无证的“黑电解厂”日夜排污。这些“黑厂”屡告不倒,背后竟是环保部门在想尽办法“解释”,成了“辩护人”。

排污口距饮水取水点不足500米 污水重金属超标上百倍

闸门开启,河涌里泛黑腥臭的“富含重金属污水”直泻而下。下游不足500米处,便是当地一家承担供应12万居民饮用水厂——家信水厂取水点。在西江广东顺德河段沿岸,类似排污口还有多个。

在一些沿岸工业区,记者发现有多达数十家无牌无证的“排污黑厂”正安身其中、敞开经营,不少是占地几千平方米、“每月加工20万个不锈钢水槽”的电解厂。

高黎工业区一家名为“华润塑料工艺有限公司”的工厂,记者进去见到的却是正忙碌生产一家电解厂。厂区内,上千平方米车间的污水横流。与厂房一墙之隔的马路上,记者搬开下水道水泥盖,发现浓绿刺鼻的电解污水,正顺着下水道哗哗地排放。

在华口聚龙工业区,路牌显示为“湄窖南路2-3号”及“华口聚龙工业区7号之二”的厂房里,日夜生产的黑厂,未经任何处理的“重金属污水”通过下水道排放。

在马冈工业区,记者同样发现有数家排污黑厂。其中一家占地数千平方米的无牌无证电解厂,每天趁工作休息时间,通过厕所下水道排放污水。

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非法排放的污水重金属严重超标。记者在一些下水道中随机取样,经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污水中“铬、镍、铜”分别超标达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环保部门称“看不见” 污染大户“屡告不倒”

电解厂等行业属于国家严控的污染大户。然而,就是在紧邻水源地的周边,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电解厂、电镀厂。当地行业人士介绍,顺德目前有正规牌照的电解厂不过十几家。而对相关黑厂的清理整顿却迟迟未见动静。

电解行业人士介绍,一家每月加工约10万个不锈钢水槽的电解厂,每月至少产生电解污水2000吨。这意味着,这些工业区里,每年有数以万吨的“重金属污水”,顺着河涌直排进入饮水河。

今年以来,一些居民和企业主自发组成环保志愿者团体,开始积极主动举报监督非法黑厂。然而,这些黑厂却在“不断举报中”安然经营,当地环保执法人员为此提供了种种“解释”。

今年3月,环保志愿者发现马冈工业区内一家名为“科冈”的电解厂为非法排污企业,随即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然而,时至今日,该厂仍在敞开经营。

查询显示,该厂所在的位置没有环保资料登记。但顺德环保部门给出的解释却是“该厂有牌照”。当记者现场指出牌照材料显示的位置与该厂实际位置不符时,环保执法负责人一脸茫然。

在马冈工业区骏马路“15号、16号附近以及21-1号”,群众举报了多家非法排污工厂,但环保部门给的理由却是“找不到路”。环保志愿者伍锦飞说,我们想带着环保执法人员去现场,却被对方一口拒绝,说看不见。

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机动执法大队队长杨详明解释说,顺德有几万家企业,环保监管力量有限,难免疏漏。“即便是安排一万个人来监管,也不能确保发现违法排污企业。”

取水点附近排污河涌水质也没有纳入环保监测。顺德区环运局监测站质控综合室主任吴国平说,目前沿岸排污口河涌,没有纳入常规监测范围。

“最严水资源保护制度”成空文

西江顺德河段是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河流。距这些污染黑厂排污口周边,分别设有多家水厂,承担的是供应数十万居民饮用水的重要任务。

水文专家介绍,沿岸排污口流出的“电解污水”,将对上下游几公里范围内水质造成极大影响。

记者调查发现,当地是国内不锈钢盆具的重要生产基地,大量的产品需要“碱洗、磨砂、抛光、电解”等表面处理工序。沿岸工业区已分别“诞生”众多“无牌无证”的黑厂,这些工序每个环节都会产生酸碱污染,形成了“污染生产链”。

“这些排污黑厂,把环境搞得糟透了,要想‘活命’只能自己想办法。”近年来,当地一些居民因为忍无可忍要么搬出去住,要么从不喝当地水。

国家强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为何到这里却成为一句空话?国家规定要划定水源保护区,取水点上游一千米范围内不得设立排污口,企业排污也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但记者调查发现,当地多家水厂取水点设立十年来,却从未设立水源保护区。

当地环保部门虽然公开承认“水厂水源地周边存在较多污染源,水质出现重金属超标,超国家水质标准现象比较普遍。”但实际措施却不是去重点治理“黑厂”。

当地环保文件显示,“整合水厂”的时间要“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这意味着,在未来近两年时间里,当地数十万居民,仍将面对严重威胁健康的“黑水”。居民对此忧心忡忡,不知环保部门还要拖到何时才会解决。

 

看不见的不是污水而是责任

“与厂房一墙之隔的马路上,搬开下水道水泥盖,发现浓绿刺鼻的电解污水,正顺着下水道哗哗地排放。”记者白描式的叙述,令人触目惊心。试问,如此明目张胆的非法排污行为,连群众和记者都能发现,作为专业监管机构的环保部门岂能发现不了?“找不到路”姑且算作一个理由,但当环保志愿者表示可以带路时,环保执法人员又为何一口回绝,究竟是“看不见”还是“不愿看”?

诚然,环保监测存在点多面广、人手有限的现实困难,正如当地有关负责人所言,顺德有几万家企业,“即便是安排一万个人来监管,也不能确保发现违法排污企业。”不过,环保部门并非“一个人战斗”,它完全可以发动群众参与监管,积极举报。事实上,顺德一些居民和企业主已经开始自发组成环保志愿者团体,主动举报监督非法黑厂。然而,这些黑厂却在“不断举报中”安然经营,其背后竟是环保部门在做“辩护人”。污染企业明明没有环保资料登记,环保部门却辩称该厂有牌照;群众明明发现了非法排污问题,执法人员却一口咬定“看不见”。

是真的“看不见”吗?显然不是。此前,当地环保部门在文件中公开承认,“水厂水源地周边存在较多污染源,水质出现重金属超标,超国家水质标准现象比较普遍”。然而,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却迟迟没有作为。国家明确规定“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取水点上游一千米范围内不得设立排污口,但记者调查发现,当地多家水厂取水点设立十年来,却从未设立水源保护区,取水点附近排污河道水质也没有纳入环保监测。同时,环保部门不去重点治理“黑厂”,而是慢条斯理地表示“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水厂整合”。且不说不抓“黑厂”抓“水厂”的本末倒置,单是让当地数十万居民在未来近两年时间继续面对“黑水”威胁,就足见环保部门责任意识的淡薄。

一言蔽之,环保部门看不见的不是污水而是责任。正是对监管责任的视而不见,让公众健康的“守护神”沦为排污企业的“辩护人”。这种角色的异化并非孤例,而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权责不够清晰,只要辖区内不出现重大污染事件,环保部门往往就能高枕无忧,对于日常污染行为难免装聋作哑。另一方面,利益关联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出于GDP考虑,往往会给环保部门施加压力;一些环保部门靠污染企业的排污费发工资,难免“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倘若监管形同虚设,又有几家污染工厂会对公共环境和公众权益产生敬畏?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一大亮点就在于加重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规定了严厉行政问责措施。重典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治好环保部门看不见责任的“眼疾”,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环保部门“看不见”污染是被谁蒙了眼?

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政府部门,其身上肩负着的不止是对环境问题的处理、节能减排、监管和预防污染等职能,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个城市数十万居民的饮水安全,也肩负着他们的信任和政府的形象。

而今,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这些工厂竟然把“重金属超标百倍的污水”直排饮水河道,着实让人感觉触目惊心,在而今这个GDP已经不是唯一政绩衡量标准,或者说衡量标准已经变成绿色GDP的今天,这些企业何来的这样的底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污水直排?

恐怕光是说这些工厂“胆子大”根本说不过去,毕竟他们胆子再大,也不敢公然与国家机器对抗,也不敢与政府对抗,因为商人的目的是盈利,而不是结仇,如果与政府部门结仇的话,恐怕他不止生意难做,连运行都会举步维艰。

所以,在这些污水的背后,肯定有着“保护伞”,为这些污水直排保驾护航。其实从报道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工厂是有“背景”的。

从重视程度来看,连记者都能够发现的“有多达数十家无牌无证的“排污黑厂”正安身其中、敞开经营,不少是占地几千平方米、“每月加工20万个不锈钢水槽”的电解厂”,当地环保部门会不知道?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从处理方式来看,群众都已经发现问题而且举报了,当地却回复“即便是安排一万个人来监管,也不能确保发现违法排污企业。”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都已经把菜送到嘴边了,还装作看不见,到底是谁在糊弄谁?

所以,要想让环保部门睁开眼,看看到底污染是个啥情况,光是呼吁没有实际作用,可以有一万个理由来推脱,关键是要揪出这些工厂背后的保护伞们,看一看都有谁在为这些工厂做辩护,看一看到底被谁蒙着眼睛说瞎话。

同时,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企业,不用短视的目光来看待发展,对于污染企业进行严肃整顿,不合格的就按照相关规定停业整顿等,真正还群众一个绿水青山,也还发展一个科学可持续。

环保部门岂能充当污染企业“辩护人”

经过检测,这些无牌无证的“黑电解厂”排放的电解废水,其重金属含量超标少则几十倍,多则上百倍,全部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河道中。最要命的是,这些被肆意排放污水的河道,是当地居民的饮水河道,距离饮用水的取水点几百米处就是企业的排污口。因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地居民为了“活命”要么搬到其他地方住,要么不喝当地的水。

既然这些“黑电解厂”造成的水源和环境污染已经对当地数十万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当地环保部门难道丝毫不知情吗?真实的情况并非是不知情,而是装作不知情,或者是知情也不过问、不管理、不监督。当地环保部门这种态度,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认证。比如当地一些居民和企业主忍无可忍之下组成了环保志愿者团队,积极举报涉嫌污染的多家“黑电解厂”,结果在志愿者把门牌号都报给环保部门的情况下,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找不到路”。既然你“找不到路”,环保志愿者表示可以带执法人员去现场,却被对方一口回绝,说“看不见”。

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环保部门也是不谈问题,不谈整改,却极力替这些“黑电解厂”进行解释和辩护,给人的感觉俨然成了这些“黑电解厂”的代言者和“辩护人”。以这样的态度去执法,以这样的执法理念去监督企业排污,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国家强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为何到这里却成为一句空话?国家规定要划定水源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排污口,企业排污也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在这里为什么得不到任何执行?

在我看来,污染企业的监督者沦为企业“辩护人”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执法部门存在严重的行政不作为,面对百姓和媒体的质疑,只能把“找不到”“看不见”当成是自己不作为的借口和理由;二是这些污染企业和执法部门甚至说地方政府之间有什么利益瓜葛。一个现象值得奇怪,这些“黑电解厂”无牌无证也没有排污许可,却能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日夜运行,也日夜在排污。那么,背后是不是有谁在保护呢?这样的事情,在以前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这也就意味着,当地政府不但要对这些排污企业进行严查,同时还要查查企业背后有没有“保护伞”,有没有权钱交易、利益输送。

 

【启示与思考】

看看环保部门的“辩护”是多么的苍白。环保执法负责人或“一脸茫然”,或“找不到路”、或“看不见”,或“监管力量有限”,或“没有纳入环保监测”,总之是绞尽脑汁地为污染“黑厂”寻找各种合适的理由。国家强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但在西江顺德河段却成了一纸空文。如果环保部门的上述“辩护”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环保部门相关官员应当引咎辞职,环保部门充当“黑厂辩护人”不仅仅是失职渎职的问题,而且涉嫌环保腐败,这才是最关键的。

公众有理由怀疑,这里面存在环保部门权力寻租的腐败行为。无论是杭州上城区环保局原局长任蔚彬的“要死大家一起死”,还是广东清远环保局原局长陈柏和的“分分钟可以搞垮一间厂”,都说明在一些地方,少数环保官员与企业勾结,向治污、排污等环节伸手,以污养污,形成了“完整利益链条”。

以治污为天职的环保部门竟成为环境污染“合法化”的代言人,这比污染本身更严重、更可怕。向污染宣战,就必须先向环保腐败宣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6/7793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