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推进成都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思考
2014年09月02日 15:12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着力加快“TPP”、“TTIP”和“TISA”谈判进程,面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的可能改变,我国将面临严峻的“二次入世”风险。加之,内需不畅、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成都要创建自由贸易区,须清晰认识作为内陆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全面把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改革内涵,围绕“对全国开放具有特殊意义”和“实现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有效对接”的要求,紧扣“内陆、临空、开放”三大核心,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和通关便捷化水平,为下一步争取“内陆临空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奠定坚实基础。
要紧扣“内需扩大”的战略选择。内陆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需扩大”是内陆开放必需的战略选择。一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是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渐次空间推进,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地区——沿边”这样一个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同功能的梯度推进格局。二是内陆开放和内需扩大密切相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持续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受挫,这进一步迫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即由“出口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和“内需扩大型”均衡发展转变。于此,加快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区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助于“内需扩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成都要进一步将内需扩大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重心,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激活内陆区域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为“内需扩大”的引擎城市。
要充分用好“临空经济”战略手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托航空运输,建设“空港都市区”,推进“临空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内陆城市接轨世界、提高城市竞争力、繁荣经济的主流方式。美国的丹佛和德国的法兰克福是此类模式的成功典范。要围绕“临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打好“地缘牌”、“东盟牌”、“欧洲牌”,从航空物流、高端产业、港城一体、国际分工等角度入手,以空陆联运为重点,综合利用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形成城市内部交通有序运转、内外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区域影响力和国际重要性,促进航空运输与临空产业链的耦合,推进成都“临空经济”快速发展。
要培育内陆经济发展的“高地效应”。成都拥有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宜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步伐,促进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集聚,培育并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地效应”。整合成都既有海关特殊监管区优惠政策,实施好“区港联动”和“多点申报、多点放行”模式的基础上,加快四川全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着力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的合作。进一步明确成都改革开放的重点,全面把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改革内涵,对标国际先进,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理念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推进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变直接管制为间接管理;深入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推动成都同沿海沿边地区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进一步改革投资管理体制,重点探索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依法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商贸物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以国有资本的退出吸引高端投资尤其是总部经济的纷纷入驻。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2/7794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