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永葆本色 敢于担当
2014年08月27日 15:57
帐篷学校
温馨病房
发放物资 记者 李秋明 杨峥 孙晓云 摄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温暖群众、凝聚人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8月3日,一场灾难骤然降临,6.5级地震重创鲁甸、巧家、会泽等地。
大灾面前看担当,危难关头显身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灾区各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用责任和担当,用一个个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实际行动,挺起了地震灾区党群干群心手相连、共克时艰的坚强脊梁。
20多个昼夜,广大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用全力以赴砥砺着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以“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在历史的刻度上标记下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鲜明印记。
灾难降临,他们挺身站出来
16时30分,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黄金救援72小时”的倒计时已经启动。
一个个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一名名党员干部可歌可泣的责任与担当。
一名“铁汉”的赤胆忠诚
唐正云,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人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强忍失去8位亲人的悲痛,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铁汉”。
鲁甸县龙头山镇,震中地区,地震转瞬间让这里满目疮痍。
“大家快点撤离到广场,照顾好老人娃娃,注意安全,赶紧转移,快,快!”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候,唐正云迅速奔赴群众的居住区,一路狂奔,一路呼喊。
“党员干部站出来,年轻劳力干起来,我们一起帮助群众安全转移!”唐正云一边组织党员干部分头救援,一边想尽办法向外界告知受灾的信息。
在他的带领下,社区5个党支部127名党员和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迅速投入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
“快点回来救人啊,我们家有好几个人被埋了。”唐正云的家人哭喊着打来电话,一次又一次,但他没有顾得上自己的小家。“哥哥、表弟等死了8个人。”唐正云哽咽着说。
“唐支书,我们以后咋个办哟,房子没有了,亲人也走了……”受灾群众向他哭诉。“不要怕,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坚强,要团结起来开展自救,党和政府很快就来帮助我们了,大家不要慌。”唐正云说。
从地震到救援队进入的一个多小时里,唐正云带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徒手救出了15个被埋的群众,安全转移了3000多人。
“去了的人已经去了,还有这么多活着的人需要照顾。而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强忍泪水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党员干部在灾难中面对生与死的领悟,诠释着这位“铁汉”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诚。
一夜风雨同舟的转移
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紧邻震中龙头山镇,受灾严重。
“又救出一位老人”、“他的生命体征良好”……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声音在废墟上回荡。
震后仅1个半小时,村党总支组织的各路搜救队伍从废墟中救出了13人。
入夜,暴雨滂沱,搜救没有间断,新的困难却突然而至:垮塌的山体堵塞牛栏江形成堰塞湖,水位快速上涨严重威胁肖家坡小组。
灾情就是号令!红石岩村党总支党员干部马上集结,带领群众转移。
肖家坡地处牛栏江峡谷底,散居着三个村落,前是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后是山崖陡坡,情况危急。
村党总支临危不惧,拿出了“水陆并进”的转移方案,分三路转移:一路用平时运蔬菜的船只将群众转移到对岸安全地带,一路沿江转移到邻近的会泽县音歌嘴小组,另一路则转移至龙头坪。
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至8月3日晚10时许,肖家坡27户115人安全脱险。
一位“不容易”的村支书
紧邻的曲靖市会泽县江边村委会严重受灾。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立安家房屋全部倒塌,一岁多的女儿李苑萍被垮塌下来的太阳能热水器铁架卡住,在房屋废墟中大哭,妻子熊蓉会没了踪迹,10多位村民正在施救。
李立安家隔壁的崔举顺家也有3人被埋,李立安立即组织村民到崔举顺家去救人。10多分钟后,崔举顺11岁的女儿崔茂兴和9岁的女儿崔茂玲被抢救出来。而李立安的妻子被救出时已昏迷不醒。
抢救妻子与女儿的整个过程,李立安没有参与;护送妻子与女儿去医院,李立安没有参与;随后,妻儿在医院救治时,李立安更是无暇顾及。
震后一个小时,他马上组织11个村民小组长,并与另外两名村干部分头到有人员伤亡的3个村民小组,挨家逐户清点人数,排查人员伤亡情况。
“李主任太不容易了,没有他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家家户户靠主任一个人串起来,他太累了。”岩角小组村民钱文明心疼地说。
一对可亲可敬的“战地夫妻”
提到一对忙碌在救灾一线的“战地夫妻”,龙头山镇的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对夫妻,丈夫叫罗以明,在龙头山镇总工会工作;妻子叫杨艳,在龙头山镇农技站工作。
罗以明的父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罗以明夫妻俩主动请战,立下生死约定,一起上前线,帮助重灾区的乡亲们。他们积极参与抢险救援,协助部队官兵用双手刨出12具遗体,成功抢救2人。
就在他们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时,家里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主动帮助将78岁的老人送上山,并举行了一场特殊而简单的葬礼。
地动山摇,家破人亡,夺不走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深厚情怀。灾难来临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与群众患难与共,并千方百计救援群众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
正是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灾难之初第一时间的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开展自救,为灾后72小时黄金救援的“大接力”,跑出了重要的“第一棒”。
救援“大接力”,他们挺进灾区与群众在一起
山崩地裂,别人往外跑,他们却往里面冲;危难时刻,他们脱口而出“跟我来”。
在县城挂职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就是其中的一员。
龙头山情况如何?群众伤亡怎么样?地震刚过,从手机短信上确认地震后的李善云心急如焚,迅速联系周日休假的镇计生办主任白彦宏,一同驱车往镇里赶。李善云清楚,这时他的岗位在龙头山。
山体塌方,道路堵住了,前面还有八九公里才能到达龙头山镇的骡马口村。怎么办?徒步前进!18时,两人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只见乡村笼罩在一片烟尘中。他马上向县委书记、县长发出灾情很严重的信息。
就在此时,县委组织部电话通知他说:“龙头山发生地震,你的挂职期提前结束,请立即返回龙头山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他报告说:“我已经到达龙头山!”
当天19时左右,李善云正在组织群众转移的时候,常务副县长带领救援力量赶到。
20时不到,县委书记、县长赶到,县委一班人和干部们相继赶到,公安、武警、消防官兵赶到,民兵应急分队赶到,县里的医疗救援队伍也赶到……
20时刚过,昭通市领导赶到,市里的救援力量也赶到……
雨夜里,省委书记秦光荣赶到灾区看望慰问伤员。省长李纪恒赶到龙头山震中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各方救援力量也来了。在龙头山镇灰街子集中点,召开了抗震救援会议,成立了抗震救灾现场指挥机构,应急抢险全面展开。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部门各单位紧急行动,各级干部及救援力量立即奔赴灾区。
交通、水利、电力、通信,一支支工程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地震、民政、卫生、国土、住建等部门的救灾队伍,密切协作,投入救灾。
医务人员源源不断赶赴一线,建立流动医疗点,救治受伤人员,及时转运重伤员。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各级党员干部,怀着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情感,冲破塌方的阻隔,冒着飞石和余震危险,依靠双腿冲破险阻进入重灾区,与受灾群众汇聚在了一起。
在灾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部队官兵等各路救援力量协同作战,搜救出被掩埋群众600余人,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收治伤员2993人次,209名重伤员得到及时转移救治。
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理念在这里印证
背负、肩扛、手抱……抢救生命、运送物资,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党员干部,与身着红色、桔色、迷彩服的各路救援人员匆忙的身影,交织出一道生命的彩虹。
守护生命
震中所在的鲁甸县龙头山镇,4层楼的卫生院在地震中垮塌,4名医护人员和1名退休职工遇难,卫生院院长邵浦等人被困。他从废墟中爬了出来,立即和其他幸存者营救被困者,及时救出了4名同事。
死里逃生的医生们,成了震中第一支医疗队。他们在空地上搭起临时救治点,安置了最早抢救出来的伤员。邵浦冒着余震进入垮塌的卫生院楼,抢出价值2000多元的医疗用品,派上了大用场。
震区外,更多医护人员紧急行动,向地震灾区挺进。
鲁甸县卫生局副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陈敏说,震后20分钟,全院410名工作人员98%已到岗。当天,鲁甸县人民医院派出8个小分队奔向各个重灾乡镇,受灾较轻的8个乡镇卫生院也派出小分队赶往灾区。
“救护车遇到滑坡阻断公路,医护人员下车,带上药品干粮,翻山越岭进入灾区。”陈敏介绍。
5日零时,设在龙泉中学的前线指挥部灯火通明,满眼血丝的陈旺昌从指挥部帐篷里走出来,这位鲁甸县中医院的院长带领全体医务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投入到伤病员救治中。
连续几夜,暴雨不断,山脚下的紧急救治点,仅有的几个棚子里挤满了伤员,群众不断抬着伤员过来,为了给伤员腾地方,很多医务人员都在雨里被淋透。
“我们的第二批救援队伍已经到达,还带来了一批手术材料,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计划救治伤员。”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巧家县医疗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王天朝声音沙哑地说着。在6日20时前,他与省一院的同仁们已为巧家灾区救治伤员113人,成功实施手术80例。
真情实劲
5日凌晨,巧家县包谷垴乡党委书记方永远分配完乡村两级干部带领救援官兵队伍进入各个重灾区后,自己带领着一支部队官兵赶往包谷垴至红箐公路及时抢通生命线。
包谷垴至红箐公路是通往红石岩等几个重灾区的生命通道,及时抢通至关重要。而此时,方永远已经5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
当天凌晨6时,大型机械设备进入完毕,他把部队带到了指定位置,马上调头回到乡政府,组织协调物资送到各个安置点。在包谷垴乡党员干部的努力下,震后第3天,包谷垴乡实现了户均一顶帐篷。
时间进入6日晚,巧家县新店镇渭姑村村委会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镇长王红祥正与乡村干部、村民组长一起汇总、分析着最新的灾情,安排部署新一天的救灾工作。
渭姑村距离震中龙头山镇仅8公里,受灾严重。震后当天,王红祥带领两名村干部冒雨徒步近5小时赶到渭姑村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已在村里连续忙碌了70多个小时。
做群众“贴心人”
龙头山镇甘家寨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不少群众失去了亲人。
甘家寨村民李机巧因在龙头山镇上卖桃子而躲过一劫,可她深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却没能走出来。随乡亲们转移安置到小寨镇的李机巧,一连几天都滴水未进,难以走出失去亲人的打击。
了解到李机巧的情况,小寨镇党委书记施华楠天天挤出时间陪李机巧聊天疏导。经过5天的努力,李机巧的心结终于一点一点地解开。
“刚来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只是不停地哭泣。现在,她多少能吃下点东西,有时还会主动帮临时安置点食堂洗洗碗。” 看着李机巧的转变,施华楠打心眼里高兴。
灾难中,群众热切期盼着干部,干部深情关爱着群众。20多个昼夜,党群干群彼此的心跳同步、脉搏共振、情谊交融,心底都在感动,感情都在升华。
在灾区群众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刻,一名名党员干部用真心真情、用实干密切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共患难、心连心。
灾难砥砺,高扬为民务实清廉旗帜
抗震救灾,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最好的“试金石”,也是各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大课堂”、“大考场”。
抗震救灾期间,正值全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及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为确保抗震救灾与活动开展 “两不误”、“两促进”,灾区基层党组织把抗震救灾作为党员干部找问题、转作风的第一现场,把会议直接开到抗震救灾帐篷里。
“自己平时在机关工作,远离了群众。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在为受灾群众一次次服务中检验了作风、磨练了意志、树牢了宗旨,在抗震救灾一线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 在“帐篷组织生活会”上,一位灾区的年轻党员,在对照奋战3天3夜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基层党员干部周清顺等抗震救灾先进模范典型,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时这样动情地说。
许多党员干部表示,抗震救灾的主战场就是自己接受党性教育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里,脑子里始终思考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抗震救灾仍在继续,各级党员干部依然冲锋在前,他们的行动温暖着群众、凝聚着人心、密切着党群干群关系,全力以赴书写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合格答卷。
回首20多个日日夜夜,抗震救灾这场伟大战役催生的一切,必将成为每一名参与抗震救灾党员干部的珍贵记忆。
20多个昼夜的“敢于担当、同甘共苦、冲锋在前、求真务实”,再一次印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与担当。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7/7794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