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干部在行动群众在感受

2014年09月09日 14:22

 

教育实践活动能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关键看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用真心、动真情、拿出真行动。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毕节市七星关区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紧贴“干部在行动,群众在感受”的主线,坚持做到“真”、“准”、“严”、“实”,让群众感到教育实践活动并不遥远,就在身边,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干部行动要突出“真”,让群众感受到真情实意。干部通过真学、真听、真改的实际行动,不断获得“真认识”,听到“真声音”,取得“真实效”,从思想上树立群众观点,从感情上增进血肉联系。在“真学”上下功夫。将学习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毫不放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认真抓好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思想上补足课,在精神上补好钙,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真听”上下功夫。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诚意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情为情,用诚恳的态度、朴实的语言、踏实的作风,与群众交朋友、结亲戚,走得进群众的心坎上,打得开群众的话匣子,让群众想说、愿说、敢说真心话,确保听到真声音,查到真问题。在“真改”上下功夫。坚持把边学边查边改贯穿活动始终,党员领导干部不遮掩、不回避,敢于亮出问题,主动落实整改,即说即行、立查立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积弊认真进行大排查、大扫除,切实用整改的实效取信于民、立信于民。

干部行动要突出“准”,让群众感受到作风变化。紧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强化问题导向,盯住作风问题不放,聚焦“四风”问题不散,找准穴位,抓住要害,切实改进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对准焦距,查摆“四风”问题。重点解决学风不正、学用脱节,文山会海、空话套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切实际、不求实效等形式主义之风;切实转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跑官要官、任人唯亲,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负责任、不敢担当,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等官僚作风;大力整治慵懒松散、不思进取,迷恋特权、弄权贪腐,计较待遇、追名逐利,玩心太重、生活腐化等享乐主义现象;坚决刹住讲究排场、铺张浪费,节庆泛滥、赛事成灾,违规配车、多头占房,巧立名目、挥霍公款等奢靡风气。找准问题,画好“四风”之像。党员干部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四风”问题找出来,画出“四风”自画像。要把自画像和群众对自己的画像比一比、对一对,确保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四风”像描得准、写得实、画得像。号准病因,深谋整改之策。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触及思想灵魂,按照省委赵克志书记提出的“六个查一查、八个照一照、四个剖一剖”的要求,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深挖“四风”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成长过程、任职经历方面剖析“四风”积弊产生的根源,认真研究整改措施,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地敲,持之以恒,钉实抓牢;也要发扬“拔钉子”的精神,一颗一颗地拔,盯住一颗,拔掉一颗,真正在整改落实中转变作风,在根除病灶中赢得满意。

 

干部行动要突出“严”,让群众感受到态度坚决。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始终坚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强化外力推动,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刹住“四风”蔓延势头,带动社会风气整体好转。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会风,不造盆景,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不栽路边花,不以新的形式主义来反对形式主义,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在“实”上下功夫,在“实”上求成效。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虚心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去慵求进、去懒求勤、去慢求快、去浮求实、去贪求廉”,坚决制止有损机关形象及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出重拳、用重典,敢于啃硬骨头,敢于亮剑开刀,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来正作风、树新风。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记“两个务必”,克己奉公,勤政廉政,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狠刹“舌尖上的浪费”,管住“车轮上的铺张”,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社会蔚然成风。

干部行动要突出“实”,让群众感受到实惠便利。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真正让群众从活动中感到变化,得到实惠。为民服务要“实”。要多做贴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老百姓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沉到一线问民需,深入群众解难题,千方百计搭建联系服务群众“直通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切实为民服好务。减贫脱困要“实”。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实施民生事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找准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第一需求作为谋划工作的第一信号,实行差别化、问需式扶贫,不主导包办,不搞一刀切,做到群众的事情,让群众来拍板,让群众来监督,让群众来参与。保障民生要“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安全、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民生实事,做到“件件能落实、事事见成效”,真正让活动成果惠及到广大群众,用保障民生的真实行动,换取基层群众的真心满意。

(作者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9/7795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