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户籍改革:“融入”比“进入”更重要
2014年08月28日 13:32
社会工作点燃城乡“融合”星星之火
“暖和的太阳、淅沥的小雨、雨后的彩虹、鹅毛般的雪花,他们一起在天空出现,我们能边堆着雪人,边晒着阳光……就像不同的人可以在一起,这是我的最美生活。”这是在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举办的第七届公益夏令营闭营仪式上,营员浦琬然小朋友描述的她心目中的“融合”。这次活动同时也是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综合服务暨标准行动研究项目”在京启动仪式,北京协作者则是这次项目的实施单位。
北京协作者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兼具服务性、倡导性与支持性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自成立以来,北京协作者定期为在京打工青年开展就业、生活技能、文化教育、职业安全与健康、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在此次夏令营闭幕式结束后,表演完节目的小营员们立刻主动地和志愿者一起清扫垃圾、整理桌椅。这些孩子一方面有着大城市孩子的视野,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也更加自立。对此,来自民政部“大爱之行”项目办公室的王瑞芳说:“我刚进会场,门口就有个小志愿者接待我。从他待人接事的态度、对人的那种真诚,可以看出绝对是有过这方面的训练和经历。此外,我也想感谢家长能将孩子托付给社会组织,没有这一份信任,我们的工作就不可能开展起来。”
活动现场,一个小营员的家长说:“我是重庆来的,平时没时间陪孩子,让她参加这个夏令营,一开始只是抱着让她暑假有个去处的想法,没想到进步这么大,我自己也参加了很多协作者的活动,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有外地来的,也有本地的。”
无独有偶,成立于北京的“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15年来致力于流动人口权益的维护,该组织从2006年起,还陆续在深圳、沈阳、上海、重庆开设了分支机构。像这样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他们的创立背景不同、规模大小不等、专业化程度不一,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为新老居民创造更加公平、融洽的生存环境。
尊重、合作、互动 促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城
由于社会支持的缺失,农民工很难依靠个人能力融入城市社会,新老市民之间因为文化心理和制度因素造成的隔阂,都需要依靠专业社会工作来解决。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需要遵守尊重、合作和互动三个原则。
首先,“融合”的标准应“自下而上”设定。
北京协作者在夏令营闭营仪式上展示了《流动儿童眼中的“社会融合”十个标准》的项目成果,即“有爱、协商、稳定、干净、互助、平等、鼓励、尊重、信任、分享”。十个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依托,由社会工作者组织社区流动儿童及本地儿童通过绘画、诗歌、讨论等各种参与方式汇集而成。这些标准不是理论、口号,而是流动儿童自己对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最直接的需求和愿望。“我们会根据孩子自己确定的标准开展工作。”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说,接下来要进一步探索青年打工者眼中的“社会融合”和普通市民眼中的“社会融合”。
第二,“融合”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融合的理解只是第一步,只有社会各群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融合才有希望实现。李涛说:“这次夏令营,既有国际高中的志愿者,也得到了高盛银行、激光书院以及街道处、居委会、工委这样的部门的帮助,形成了企业、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来自城市的儿童、流动儿童及双方家长的共同参与。”
对此,王瑞芳表示赞同:“北京协作者要在全国做110个这样的活动,但是我们现有的这种社会组织的力量相对社会大局来说,还是微小的,对于社会需求来说有很大欠缺,大家多付出一点,多关注一点,每一个微小的关注汇集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第三,以“互助”引导流动人口做城市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流动人口获得支持性服务的同时,北京协作者还注重提升其社区参与能力,构建由城市主流人群与边缘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的社会互动平台,实现享有融洽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目标。
在开展流动人口的能力建设上,北京协作者的“社区互助”就是一个好的例证:一方面带动流动人口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开展慰问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另一方面,也鼓励本地居民参与到对流动儿童家庭的关心和支持中去。这样一来,流动人口能感觉到自己价值的实现,培养了其城市主人翁意识。城市里原住居民也能感受到外地人与本地人其实是一样的,是城市建设的贡献者。通过社区间新老居民的互帮互助,双方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政府购买服务和多方合作或成可行之路
实践证明,社会服务是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社会组织普遍力量薄弱、资金来源匮乏,因此在具体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困难重重。受访专家表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不同组织间合作等方法,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地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发挥作用。
朱雪松参加北京协作者举办的夏令营四年了,爸妈都是来自外地的打工者,暑假结束后即将升入初三。出生在北京的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却要去外地读高中。“我们老师说我在北京参加完中考后,要去河北读高中,以后可以考北京的大学。”
在夏令营节目中,孩子们自编自演的话剧多次提到社保问题,要使孩子在京读书,除了要各证齐全以外,还必须缴齐三年社保。而很多来京不久的打工者并没有条件,这造成很多孩子有多次辍学、转学的经历。以上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我国的社会组织参差不齐、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工作的运行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投入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很大。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不同组织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方面的做法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可循。
例如,意大利地方政府设立超越教育局的“融合办公室”等机构促进流动儿童的教育,邀请非政府组织参与合作框架,以此来促进新移民子女与当地人的融合。政府拿出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来开展社会公益项目,不仅可以解决政府部门在促进城乡融合的“质量”方面既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问题,也弥补了社会组织普遍力量薄弱、资金短缺的不足。(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8/7795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