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金银花”更名之争背后涉及腐败?

2014年08月28日 10:06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湖南纪委官员实名举报国家食药监局前局长

8月12日上午,实名认证为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的微博账号“御史在途”发微博称将以“铁的证据”揭露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称在“金银花更名”事件中,该局“为利益集团代言,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造成无比重大的经济损失”。湖南省纪委8月12日下午向记者表示,这是陆群的个人行为,暂时不接受采访。记者同时致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未获答复。

“御史在途”8月12日上午10点37分公开发布的第一条微博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为利益集团代言,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造成无比重大的经济损失……本人将以铁的证据揭露该局祸国殃民的问题……”

随后的数小时,“御史在途”又发布了数条相关微博,称2005年前后,国家药典委把中国南方地区传承上千年的“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并把金银花作为邵明立老家山东“忍冬花”的专用名。更名后,南方金银花价格一落千丈,“北方金银花贩子趁机大量低价收购,冒充北方金银花高价卖出,牟取暴利,致使南方花农血本无归”。

“御史在途”称,在更名事件背后,有多家企业和公关公司牵扯其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员涉嫌腐败,“金银花闹剧的总导演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前任局长邵明立。现任局长张勇的主要问题是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记者致电湖南省纪委,工作人员表示:“这是陆群的个人行为,我们暂时没有回应。对这个事情我们暂时不接受采访。”

回应

国家药典委:金银花和山银花有差异

针对网上有消息质疑《中国药典》关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分类问题,国家药典委员会12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声明称,鉴于实践中金银花、山银花药材在药用历史、来源、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经过专业委员会审定,2005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进入药典目录。

国家药典委在发布的声明中称,“金银花”作为药名首见于南宋的《履巉岩本草》。《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开始收载金银花,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供药用的金银花植物来源只有一种,即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1977年版《中国药典》在金银花标准中增收了其他3个植物来源,分别是山银花(华南忍冬)、红腺忍冬和毛花柱忍冬。经查当年的药典技术档案,由于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药典工作属恢复初期,新增的三个来源未能找到支持其收载入药典的相关研究资料。

鉴于实践中金银花、山银花药材在药用历史、来源、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经过专业委员会审定,2005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进入药典目录。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山银花有四种,即“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

国家药典委在声明中称,2005版《中国药典》颁布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文并通过多种形式要求实际使用金银花或山银花的企业应在处方中予以明确标示,以确保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获得准确的药品信息。

 

人物

陆群:侠士“御史在途”

8月12日,在微博认证为“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的陆群实名举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前任局长邵明立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多位熟悉陆群或与其交往的朋友,说到对其的印象,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告诉记者,其本人“刚正不阿,行侠仗义”。

“这就是他,一点不奇怪。”第一时间,记者致电一位曾采访陆群多次的媒体人,他觉得陆群此举并不突然,“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此举高调,但是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性格就是如此,刚正不阿,行侠仗义。”

据媒体公开报道,此前陆群曾为了50名农民工讨薪和原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公开叫板,对赌“乌纱”,也曾曝光娄底市电业局多名领导配奥迪车,他在面对南方都市报采访问询此举是否会怕干部设置障碍,他也公开回应“你值得批评,我就跟你过不去”。而很多时候,虽然有很多网友关注他是因为他的纪委身份,但是陆群本人很多时候却公开表示自己是普通公民身份,“毕竟很多时候他做的事情,都不是他纪委官员的本职工作,但是组织上对他也比较宽容。”

“有时候,会觉得他是个古代的侠士。”而据知情人透露,陆群本人确实特别喜欢古文,爱读唐诗,且喜欢《古文观止》,过目不忘。甚至连圆周率,他本人也能背到小数点后3000位以上。而无独有偶,其网名也叫“御史在途”。

“陆群并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他应该是从组织渠道反映过的。”一名与陆群熟悉的媒体人对记者回忆,陆群说话逻辑清楚,措辞谨慎,有时候说完看见对方记录时,还会纠正一两个字句。“有十分的料,他只会讲七分,也会给自己留余地。而且他是组织官员,我相信他至少是反映过的,这次应该是一次无奈的爆发,包括之前跟长沙县委书记的对赌乌纱,也是走过组织渠道的。”

“我相信他是有十足的把握以及证据的,这在其以往的举报中可以证明。”一名熟悉他的人介绍,陆群也曾帮助过访民,甚至有一访民在他家吃住很久。陆群也会帮助访民去反映,但是首先他会仔细核实问题是否真实、是否夸大。

对话

面对国家药典委回应 陆群说——

“才抛了一砖头,重磅炸弹稍后见!”

北京青年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陆群本人,针对网友的回应、南方金银花更名始末以及其微博所透露的“铁证如山”,陆群本人对北青报记者一一细致回应。

隆回上万百姓曾写联名信反映

北青报:你之前有通过走组织渠道吗?

陆群:这个地方政府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跟国家食药监总局进行了各种沟通,一点回应都没有。我觉得国家食药监总局在这个事情上陷得太深了。

北青报:针对这个事情有访民上访,国家食药监总局知道吗?

陆群:知道,几万名老百姓也给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联名写信。

北青报:今天不是你第一次提出这件事情吧?

陆群:7月中旬,其实我已经在微博上跟他们通气了,我自己接触这个事情是5月份,隆回的农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纷纷跟我反映这个情况。

 

金银花词汇逐个研究

北青报:你在微博上说铁证如山,是基于何种自信?

陆群:不仅是我自己做了研究,也有大量的证据。

北青报:这一块你有相关专业的专家在背后支持你吗?

陆群:有的,很多。我之前就做了很多调研准备,也有很多专家做了很多东西,准备充分。

北青报:你自己调查做了多久,一个月?

陆群:那不止的,两三个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隆回实地调查的。

北青报:听说你自己本身有很好的古文基础,是否在这次事件里帮助到自己?

陆群:对的,我自己搞本草研究、本草论证,查阅很多专著,包括《四库全书》里与金银花有关的100多个词都逐个进行了研究分析,我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你放心。

,解释他们为什么要改。

北青报:这个有节奏吗,明天或者后天?

陆群:首先我要把材料整理出来,什么时候放出来,会看情况。

北青报:那接下来你会怎么应对?

陆群:药典委不是已经回应了吗,很好啊。那就让子弹飞一会,重磅炸弹稍后见。

金银花改名是否涉“立法腐败”须查明

国家《药典》上一个看似简单的更名,却成为利益重新分配的重要筹码,制定规则、标准的权力所具有的巨大“魔力”可见一斑。国家药典委员会是国家药品标准工作的法定专业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负责组织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制定、修订国家药品标准,可以说,国家药典委在我国药品标准制定方面拥有最高的“立法权”。一味药材的更名,引发了一场南北药农之间的利益冲突,金银花更名仅是一个纯粹植物学或药物学的问题,还是真的有食药监局官员涉嫌利益输送?在更名事件中,国家药典委是否依法履行了修订标准的职责?相信有关纪检监督部门会根据举报进行调查,事件真相会逐渐清晰起来。

此次实名举报事件中,还有一个特殊性引人关注,举报人对药监局前局长及相关部门的指控,涉及“立法腐败”范畴。立法腐败主要包括行政部门立法寻租、立法人员权钱交易和基于部门利益考量的立法不作为三种基本类型。2008年曝出的“郭京毅案”,被称为“中国立法腐败第一案”。2004年,国美电器为了达到海外上市的目的,将65%股权转让给一家外资公司,这一转让比例远远超出当时有关政策的规定。时任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的郭京毅发挥个人影响,在有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两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故意通过含糊和难以操作性的条文为外商并购留下漏洞。新法规出台后,国美电器得以顺利上市。2010年5月,郭京毅因受贿845万余元被判处死缓。

金银花更名事件中是否存在贪腐及利益输送,目前不得而知,但举报人提及的“立法腐败”形式值得高度警惕。现实中,借出台法律法规为个人捞好处者应该是个案,但有一种立法腐败则较为广泛地存在——部门利益法制化。相比行政腐败、司法腐败,立法腐败对公众往往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忽视,但立法腐败是隐蔽性强的腐败类型,其危害不容小视。如果说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立法就是社会正义的第一道堤坝。法律法规是有关部门提供给社会的公共产品,是社会运行的规范,应该具有广泛的公益性,绝不能沦为服务于利益集团的“私人定制”。

在此次实名举报事件中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利益纠葛,除了举报人所言的贪腐问题,还很可能存在地方利益之争。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清楚的,《药典》将南方产金银花改名为“山银花”,同时对山银花的使用范围也未作明确规定,这导致山银花如果在药品中替代金银花出现,会被认定为假药,南方金银花的产销因此大受影响。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些特殊的腐败形式更是不易被抓住“把柄”。此次金银花更名事件,关系利益重大且头绪复杂,期待纪检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全面、专业的调查,还公众一个负责任的真相。

 

金银花更名究竟有无利益推手

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陆群叫板食药监局引起舆论无数猜想。关系到南北利益之争,还涉及官员的腐败嫌疑,又言辞信誓旦旦,所有这些令公众对金银花更名产生怀疑。因而,无论是基于涉事官员的个体清白,还是维护食药监局的部门信誉,对这一“微博举报”都需要正面回应,展开调查以正视听。

对公众而言,事件的焦点是金银花更名是否暗藏腐败,这也是我们评判食药监局依法行政与否的关键。“御史在途”称,更名一事属时任食药监局局长邵明立“一手操控”,有多家企业和公关公司牵扯其中。那么,2005年国家药典把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究竟是从植物学名称的角度考虑,还是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猫腻”?从地方获利情况看,更名似乎有益于邵明立的老家山东,这当然并不意味着背后就存在官员腐败,但这却也是公众产生怀疑的关节点。针对这些利益“巧合”,不能简单以缺乏直接证据为由置之不理,而应当作为案件线索进行初查。

从更名事件的脉络上分析,国家药典上的更名确实带来了利益的冲突。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南方金银花网络炒作案”,一些人利用更名在网上炒作“山银花会上火伤身”“对生命安全产生危险”,从而导致北方获利、南方受损。那么这种炒作背后,究竟只是不法商家的私下为之,还是有着更为惊人的幕后操控?利益之争中,政府部门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其实,无论是政府部门决策受到利益的不当影响,还是地方利益之争获得公权力的暗地支持,本质上都违背了行政权的公正目的。倘若在更名事件中,政府部门能够做到客观中立,那么对于上述非法炒作、恶性竞争的市场行为,理当通过法律途径予以纠治。因此,对于国家食药监局而言,正面回应“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分类问题,不能陷入植物学的学术迷雾,而应立足公权属性向公众主动自证清白。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利益之争也应当回归法律途径,走公开化的博弈之路。

南方金银花真有必要改名么

金银花,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其名妇孺皆知。其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故而古人用“金银”取其名。可是,南方金银花自2005年被改叫“山银花”之后,身价陡落,仅为北方金银花价格的几分之一,足见“金银花”之名所含的品牌价值。

事实上,改名之后,还给恶意谣言提供了土壤。前些年网络上就出现“吃了山银花会上火”之类的谣言,尽管“山银花”产地极力辟谣,但不少网民半信半疑。有网友甚至认为“山银花”就是“山寨版金银花”。

笔者记得,鲁迅笔下的阿Q祖上也姓赵,但赵太爷给了他一巴掌不许姓赵,这阿Q就更遭众人歧视和奚落。“山银花”的遭遇虽没这般夸张,但改名带给公众的心理暗示,却有类似之处。加上谣言做催化剂进行发酵,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一个地方产业。

“御史在途”的举报微博发出后,国家药典委回应称,鉴于“在药用历史、来源、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进入药典目录。可这理由难让公众信服。据媒体报道,南北两种金银花在临床中历来通用,国家药典对于“山银花”和金银花药性的记载和认定也都完全一致。如果其他方面差异并不太大,那是否真有改名的必要?南北生产的白菜肯定也有细微差异,难道就需将一方的白菜改叫“黑菜”?

金银花是在南北流传千年的民间俗称,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属于创造这一无形资产的忍冬科植物“家族”的所有成员。如果仅因植物学分类的学名不同而硬对俗名进行更改,那就显得太机械、不接“地气”,而且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存在利益输送的猫腻。真相到底如何,无疑值得关注。

 

金银花被改名究竟有没有猫腻

微博实名认证为“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的网络知名人士@御史在途,火药味十足地向他的近18万粉丝爆料:2005年前后,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负责人(现任国家药典委常务副主任委员)为利益集团代言,国家药典委将中国南方地区传承上千年的“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而将“金银花”作为其老家山东“忍冬花”的专用名,致使南方上千万花农血本无归。

尽管@御史在途强调举报与自己的职务没有任何联系,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进行公开呼吁和举报,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依然创下了有较高知名度的纪检官员向比自己更高级别的官员“开炮”的先例,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集聚了关注度,人们希望有更高的纪检部门介入调查,给社会一个还原事实的真相。

@御史在途实名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厘清。但是,至少从他已经出具的证据看,包括湖南省政府在内的,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国家食药监总局请求将山银花改名或与金银花通用的正式公文请示,便涉及湖南、重庆、贵州、四川、广西等5个省市自治区。这表明,直到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并没有给予可以服众的认定。无论未来结果如何,他终归还是将一朵不为人知的金银花,摊开在了舆论面前,让人们看到了权力的一举一动,与百姓利益之间要么息息相关、要么刀刀见血的关系。

包括湖南在内的中国南方,人们种了上千年、叫了上千年的金银花,突然被改名,究竟依据何在?一个纯粹学术上的话题,为何成为权力的话题甚至腐败的话题?国家食药监总局无法绕开山东的“忍冬花”为何取而代之“金银花”的质疑。有关部门必须拿出过硬的区分表述理由,并且提供医学界和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理论依据,才能消除举报者和不少社会公众的质疑。

如同一顶已被掀起的盖头,在这个嫉腐如仇的时代,“金银花”已是一朵打不了马虎眼的盛开之花,是鲜艳欲滴,还是暗藏溃腐,这个盖头,打开来便放不下来了。它涉及的不只是学术的清与腐、权力的洁与败,更是涉及广大南方地区金银花种植户的切身利益,涉及事隔将近10年之后的这场反腐肃纪风暴,有没有闻风而动的决心和正本清源的能力。

金银花与山银花“异”在科学还是利益

检索资料可知,去年3月份左右,媒体和网络上确实有许多关于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报道,其中一些报道称: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而山银花则会上火伤身。还有报道指出,山银花可能大量被当做金银花,用于凉茶类产品之中。这些报道给普通读者传递的信息是:金银花与山银花似乎完全不是同一种药材,山银花不仅是冒充了金银花,甚至俨然已成“有毒产品”。

因为某些媒体的草率跟风质疑,使得我国南方大面积的金银花产地产品滞销,价格更是从原来12元/千克暴跌到1.4元/千克依旧无人问津。湖南隆回、重庆秀山以及贵州、广西等南方诸多地区金银花滞销,花贱伤农。“御史在途”在实名举报微博中所称“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造成无比重大的经济损失”,绝非虚言。彼时,央视等媒体都曾对此跟踪报道。

湖南隆回曾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金银花之乡”称号,可“金银花之乡”产的却是山银花。公众当然要问,金银花与山银花到底有何区别?从1977年一直到2000年的《中国药典》,山银花和金银花都是合在一起,只有2005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两者进行分列,但奇怪的是,药典对两者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中的描述,竟又一字不差。

照此看,金银花与山银花在药用价值上并无区别。去年的山银花风波之后,已有专家表示,修编2015年版《中国药典》时,可望将山银花恢复到金银花原有的称谓表述上,为山银花“正本清源”。事情似乎也就到此为止,虽然这场风波给南方花农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公众一直以为这是一个不经意的错误,或者说只是一个科学上的争论;可是,“御史在途”的举报,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基于私利的人为故意可能。

在公众看来,修编《中国药典》理应是一项专业而又神圣的工作,如果其中夹杂着为利益集团的代言,绝对不能容忍。为此,公众当然支持“御史在途”的实名举报,并期待他公布“铁的证据”。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介入调查,告诉公众:区别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到底是科学还是利益?南方花农这些年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是否应该有个说法?在整部《中国药典》中,金银花的问题又是否为孤例?

 

【启示与思考】

面对这样的实名举报,相关部门做出了比较及时的回应,这一点首先值得肯定。我们还记得,当初刘铁男被实名举报后,国家能源局当天称举报内容纯属污蔑,事后被沦为笑柄。这一次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回应,则克制很多,先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对改名缘由做出了解释,尽管这一解释在专业上是否有说服力,还有待第三方部门的验证,但至少摆出了平等沟通的姿态。作为公权部门,面对公民举报和监督,这样的姿态是一种理性选择。

网络实名举报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迅速吸引舆论关注,推动相关调查,另一方面举报者也要承担更大的法律风险。当然,@御史在途既然做出这样的选择,想必已有心理准备。无论在网上的发言还是接受媒体采访,他都称有“铁的证据”,但这些证据到底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能否坐实相关部门及官员“为利益集团代言”,最终还是要以法律为据。

所以,现在对@御史在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实名举报事件已引起巨大关注,即便“金银花”改“山银花”是否合适在学术上一时难有定论,但背后是否存在腐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并不难通过纪检或公安部门核查清楚。事态的演进不能停留于网络上的口水之争,而是要过渡到证据和法律的“交锋”。

无论如何,不管是否符合举报者的行动初衷,在事实上这已是一起不折不扣的正面交锋,但因其中所蕴含的公共利益,它又不可能是一次举报者与被举报者的个人“互动”。目前而言,举报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金银花改名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玄机,暂不法断言,但举报以公共利益之名开启,并以公开的方式呈现于舆论,它只能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善后”,愈公开,才能愈发接近真相。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8/779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