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西:弘扬抗战精神 致力转型发展
2014年09月12日 14:52
●山西是国共合作抗日的首善之区,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支点,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在全民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山西抗战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三晋儿女展现的不畏强暴、自强不息,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山西抗战精神已成为山西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全省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山西是国共合作抗日的首善之区,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支点,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在全民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进一步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日救亡,唤起民众千百万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领导山西抗战。
政治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2月至5月初,红军东征在山西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0月我党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一方面,彭雪枫与山西当局进行合作抗日谈判;另一方面,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共产党员薄一波回山西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成以他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接办、改组了牺盟会,广泛动员民众抗日。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不久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成立。到1939年底,山西新军发展到9个师、旅级单位,辖46个正规团又4个游击支队,兵力约7万人。1937年9月,经周恩来与阎锡山谈判,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国共双方代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通过这些组织在全省城乡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在各地相继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团体和人民武装抗日自卫队,并开展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等,迅速掀起了抗战动员的高潮。
军事上,以八路军为主体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成功实施战略展开。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刘少奇于7月底迅速移驻山西,领导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9月初,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太原,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作战事宜。同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三个主力师,相继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开始直接对日作战。与此同时,八路军与第二战区的国民党军和晋绥军协力配合,对侵晋的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同年11月底,八路军三个主力师挺进敌后,分别以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从1943年开始,晋绥敌后根据地开展“挤敌人”斗争,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连续开展攻势作战、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在盟军的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经济上,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战胜严重困难。1941年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连续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山西各根据地军民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开展了全面的对敌斗争,并在实施民主政治、减租减息、精兵简政、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拥政爱民、拥军优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到1943年底,根据地基本上渡过了难关,走向复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文化上,引领抗战潮流。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创办了华北《新华日报》《中国人报》《党的生活》《抗战生活》等刊物,和星火剧团、太行山剧社、前方鲁艺实验剧团等文艺团体,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引领抗战文化,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万众一心,谱写抗日英雄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西抗战万众一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中国共产党经过广泛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社会力量抗战。据统计,到1939年夏,仅以牺盟会名义组织起来的山西农救会会员达170万,工救会会员达20万,妇救会会员达30万,青救会会员达30万,包括这些团体在内,牺盟会会员发展到300万,从而奠定了在山西开展抗日斗争最雄厚、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全力投入抗战。“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加入抗日部队,特别是各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县参军者达几千人甚至数万人,源源不断地补充了部队的兵员。8年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晋察冀部队由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人,第一二○师由8000余人发展到8.5万人,第一二九师由9000余人发展到近30万人。同时,各地的地方武装有了迅猛的发展,一大批青壮年脱离生产,参加了县、区基干队。不脱产的民兵队伍更是普遍发展,晋察冀根据地民兵达到63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民兵达到40万人,晋西北的民兵有10万人之多。此外,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不但源源供应了战争所需要的粮食、被服及各种军需物资,承担了庞大的战争费用,而且担负了繁重的战勤任务,如运物资、抬担架、带路、送信、抢救伤兵等工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不仅如此,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大批抗日勇士血洒三晋大地。仅部队牺牲的指战员,晋察冀军区就有8万余人,晋绥军区有4万余人,晋冀鲁豫军区有10万余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新华日报》(华北版)总编辑何云、归国华侨女英雄李林、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政委陈光华,国民党高级将领郝梦龄、武士敏、唐淮源、刘家骐、寸性奇、郑廷珍、姜玉贞等,血染黄土高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抗战精神,助力转型发展梦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西人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创造了包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在内的山西抗战精神。山西抗战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三晋儿女展现的不畏强暴、自强不息,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山西抗战精神已成为山西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全省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迎难而上,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党中央高瞻远瞩,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山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要谱写中国梦山西篇章,依然任重道远。省委、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强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山西人民一定能继承和发扬山西抗战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宏伟目标,谱写出崭新的华彩乐章。
(作者为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2/780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