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吉林:抗联精神浩气永存
2014年09月12日 10:20
在东北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跋涉于林海雪原,苦战在白山黑水,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较量,谱写了彪炳史册的英雄史诗,凝结成光耀千秋的抗联精神。抗联精神犹如恢弘浩荡的战鼓和军号,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抗联精神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财富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中国东北点燃了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标志法西斯国家争夺世界霸权行动在东方的启动。东北抗联是世界反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无畏先行者,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他们以奋起抗战、持久抗战、顽强抗战的实际行动和钢铁意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旗帜和榜样。中国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基地和“生命线”,统治最为严酷。同时,由于它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使抗联斗争面临巨大艰苦。抗联将士挑战人类生存极限,时刻面临着战死、饿死和冻死的威胁。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战死,由最多时的三万余人减员到不足两千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国外创办的机关报《救国时报》刊登东北抗联报道达120余篇,让世界人民认清了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70余年后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新霸权主义四面干涉,军国主义蠢蠢欲动。伟大的抗联精神庄严向世界昭示,和平、发展、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典范
抗联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东北抗联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九一八”事变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都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抗日洪流。许多共产党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来自河南的杨靖宇,来自云南的周保中,来自辽宁的赵尚志,来自安徽的童长荣,来自山东的王德泰,来自山西的魏拯民……,他们舍弃家庭,拯救国家;舍弃亲人,拯救人民;舍弃生命,报国驱敌。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笔记本上写下“为匡复祖国河山而舍生取义”。他牺牲时,当凶残的敌人割下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时,没有一粒粮食,看到的只有草根和棉絮,令所有在场的人惊呆了。有一位抗联女战士,为了掩护大家,用水溺死了哭叫的亲生女儿。抗联精神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同仇敌忾的精神图腾。它在历史中星火燎原,更要在历史中薪火相传。穿霓裳羽衣勿忘金戈铁马,行霓虹灯下勿忘寒天篝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红色足迹不容褪色,民族精神不容萎靡。要用抗联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共奏红色主旋律,共圆民族复兴梦。
抗联精神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生命基因
坚定理想信念是抗联斗争的支撑,是抗联精神的内核。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组织、有纲领、有信念、有信仰的武装队伍。东北抗联壮大后,各军认真贯彻政治建军原则,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级指挥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抗联将士自觉地把抗日战争与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紧密相连。杨靖宇始终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能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仍坚持向党中央汇报东北的抗日斗争,盼望早日得到党中央的指示。从东北战场撤退到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时规定:“中共党的关系和中共的政治路线不变更”,后成立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后称东北党委员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已经融入我们的国魂、党魂、军魂,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传承和光大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
抗联精神是吉林富民强省的文化支撑
东北抗联活动虽然涵盖整个东北地区,但吉林省是首要之地,在吉林大地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其创建于吉林,第一路军主要活动在吉林,领导人杨靖宇、魏拯民长期战斗并牺牲在吉林。光复后东北抗联总部也设在吉林。抗联精神既是东北区域上的文化精神,更是吉林省区域上的文化精神。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体现了坚强的战斗力、广泛的凝聚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在中共党史、中共军史上最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批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创了长白山山地游击战,东北抗联在遍布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中,形成密如蛛网的密营,有“林海地道”之称。抗联一路军及其活动的地区被日本关东军视为“治安之癌”和“癌肿地带”。在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朱德的《抗日游击战争》等指导全国抗战的重要军事论著中,都曾多次引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说明问题。抗联精神是长白山文化的红色灵魂,具有穿透时空的时代价值。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充分运用吉林元素,打造具有吉林特色、吉林风格、吉林气派的文化精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2/780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