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吉林:师德建设中的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
2014年09月11日 14:57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教师,必须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使自身的职业道德发展能够不断地深入和超越。
溯本求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三千年教育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体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伦理、重道德,特别是注重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道德”型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约束。学校,是文化的传播地,教师,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师德实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写照。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被视为教师的天职,也是通往优秀教师之门的钥匙。
传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育人,解惑就是解美丑、善恶、真假之惑。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古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受教者在道德教育上得以完善。在现代我们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培养至善之人。所谓至善之人,就是既要具备“孝”、“信”、“仁”、“义”之德,又要具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之智。因而,作为当代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传授这种思想之道。也就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言语将自己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去感染、启迪学生,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影响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授业:“业”,在古代一般是指事业或职业。当代社会,其含义既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指对科学思想和知识的应用,所以,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通过实践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从而对知识更加渴求。
解惑:“惑”即是迷茫。它是指学生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不能确定,或是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惑”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复杂的科学知识到日常的生活,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回答学生的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启疑解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冲击,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以至于忽略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学生的个人生活、思想动态更是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无法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有甚者,非但没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反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上课迟到、提前下课、上课接打手机、语言粗俗、污秽,收受学生的好处等等,这些行为在学生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教师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培养学生的人格,让自己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勤学好学,不耻下问,以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各学科的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素养,开拓创新,不断进步。再次,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本领,以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学而不厌”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所强调的,作为教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财富,对我国现今的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取其精华废弃糟粕,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不辱教师使命。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1/7800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