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新材料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三大问题仍不容忽视
2014年09月03日 09:25
四两拨千斤 新材料产业引来战略机遇期
“尽管自身产值不大,但缺一不可,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犹如四两拨千斤,”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表示。
从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上看,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保证,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保证,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导。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图片:冷轧车间的工人在吊装轻质高强合金铝卷。)
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使得这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尤其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再工业化进程,使得材料领域的竞争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
事实上,我国同样也迫切需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一是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二是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严重偏低。三是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关键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十二五”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促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的具体措施,联合有关部门支持了一批关键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动了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图片:工人展示微通道铝扁管模具。)
新材料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25%。大飞机专用铝锂合金、核电用钢、丁基橡胶、高性能碳纤维、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一批重点品种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大问题不可忽视
但总体上看,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离支撑制造强国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从国内发展情况看,传统材料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同时存在,新材料产品占材料工业比重不足4%,重大工程“缺材料、等材料”的现象十分突出,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比较严重。材料工业的科学研究、生产制造比较分散,资金分散,力量也分散,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有待健全。
从国际竞争格局看,发达国家已在国际新材料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如,日美德6家企业占全球碳纤维产能70%以上,日美5家企业占12寸晶圆90%以上,日本3家企业占液晶背光源发光材料90%以上。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处于跟踪和模仿阶段,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
(图片:工人在进行吊装作业。)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新材料技术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交叉融合,材料仿真设计、模拟开发及新型加工制造技术不断突破,石墨烯、超材料等新一代材料蓬勃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迎头赶上还需付出巨大努力。
六项工作推动新材料发展
正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新材料博览会上行,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工信部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工作,克服当前存在困难。
一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我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加快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重点领域发展,推动我国整体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新材料产业要按照制造强国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关键材料发展,不断提升保障水平。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材料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系统攻关,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由模仿跟踪向原始创新转变。
(图片:一名工人在制浆设备生产线上忙碌。)
三是强化军民结合。材料具有典型的军民共用特点,在军工领域以小批量、多品种为特征,向民用领域转化,则可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要积极探索新材料产业的军民结合发展模式和途径,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
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各地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要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已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提出发展重点和目标,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
五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要充分调动地方、企业、院所等各方积极性,加快技术研发平台、新材料中试基地、新材料性能测试中心、应用创新平台以及数据库等建设,解决新材料技术开发、专用装备、分析测试等瓶颈制约问题。
六是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作用,推动组建新材料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新材料行业管理。继续利用现有专项,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重大专项论证步伐,研究建立新材料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财税、金融、保险等综合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3/7801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