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2014年09月17日 14:58

 

21世纪,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世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响亮提出“生态立省”的口号以来,逐步推进“黔境再造”工程,毕节生态试验区,黔南、黔东南绿色家园,六盘水清凉一夏,贵安新区绿色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等,保护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家园,取得了累累硕果。

今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批复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我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完善制度体系,弘扬生态文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良好的生态是我省最突出、最响亮的品牌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国家批复我省以省为单位建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最近,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在我省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水利发展滞后仍然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瓶颈,水利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此,《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城乡备用水源,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是省委、省政府为了突破发展瓶颈,继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沙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三位一体”规划)后,于2012年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根据“三位一体”规划和《贵州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省实施水源工程10699座(处),其中,骨干水源工程539座,引提灌工程160处,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10000眼;生态建设建成营造林2220万亩,森林抚育60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100万亩,治理退化草地600万亩;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育草537万亩,人工造林719万亩,建设人工草地212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81万亩,建设基本农田420万亩。

“三位一体”规划和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实施后,水利工程设计供水量将达169.8亿立方米,使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从根本上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率达到50%;有效保障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解决;抗旱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一般干旱年份生活及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特大干旱年份能够从容应对;“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遏制住石漠化扩展势头,生态环境脆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0%,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5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6%以上;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我省水利建设大跨越、大发展,于2011年11月组建的省属大一型国有企业,主要职责是: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和市场资源,运用多种融资手段,组织实施全省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任务,履行好建设项目的业主职能;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水力发电、水利风景区等经营项目开发;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水利项目等资源型、基础型优势产业进行控股、参股投资,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职能,不断做大公司资产规模,提升公司经营实力,逐步构建自主经营、资产状况良好、信用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投资企业。公司的愿景是:打造水业龙头企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公司的使命是:布局水战略,开发水资源,发展水产业,保障水安全。公司的定位是:水源工程投融资主体、水务一体化市场主体、水业多元化经营主体。

省水投集团作为我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骨干水源工程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主体,肩负着加快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建设水利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集团公司组建以来,我们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骨干水源工程投融资建设、都柳江及清水江水电开发、水利水电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共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76个,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为我省的水利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建设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职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加快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发展和水利旅游开发建设,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把绿色循环低碳要求贯穿到水利建设和开发的各个方面,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一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夯实水利基础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水资源是基本条件,水利是基础支撑。因此,我们将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的投融资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夯实水利基础支撑。二是加快推进全省水务一体化建设。当前,我省正全面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水务一体化发展。省水投集团作为水务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将积极参与推动全省水务一体化建设有关工作,以骨干水源工程为依托,采取有条件划转的方式,与各市(州)、县(区、特区、市)开展合作,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全省的水务一体化进程。三是依托骨干水源工程,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旅游产业。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给我省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大好机遇,我们将抓紧启动开发水利旅游资源,重点是进行水利旅游资源普查和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水利旅游规划,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旅游产业。四是着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是国际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的宗旨,也符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水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利国利民,我们将一手抓水能发电,一手抓清洁能源开发,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五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进水利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按照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搞好统筹规划,明确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水利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公共财政投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新模式,尽快实现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夯实水利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六是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市场,推进全省水务一体化,建立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修复效益的水权交易制度和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建立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水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风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7/780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