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托钵僧舞蹈仪式
2014年09月22日 10:39
一 . 起源
“托钵僧”一般泛指那些非天主教以及非基督教修行者,例如佛教僧侣和印度教圣人。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语经文中称为 bhikkhu(比丘),在大乘佛教的梵语经文中称为 bikshu,而在伊斯兰教苏菲派中则称为德尔维希。“托钵”一词的来源也是借自原始佛教中僧侣的“托钵”乞食修行方式中的“托钵”一词
托钵僧舞本是伊斯兰教毛拉维教派的男信徒们每周五晚在礼拜式上跳的圆舞,基本动作很简单,就是无休止地旋转,但每次旋转的时间却长达30到60分钟,令人瞠目。Mevlevi是苏菲派的苦行修士会,于1273年在康尼亚创立,并从那里传遍奥特曼帝国。今天,全世界许多土耳其社区仍有苏菲派苦行修士,其中最为活跃和著名的地方仍是康尼亚和伊斯坦布尔。苏菲派 (a1-Sufiyyah) 伊斯兰神秘主义派别的总称。亦称苏菲神秘主义。“苏菲”(Sufi)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阿拉伯语“羊毛”的意思;一说源自阿拉伯语“赛法”(Safa),意为“心灵洁静、行为纯正”;一说源自阿拉伯语“赛夫”(Saff),意为“在真主面前居于高品位和前列”;另说,苏菲派因其品质和功修方式类似先知穆罕默德时代“苏法”(Suffah)部落的人,故名。苏菲派赋予伊斯兰教神秘奥义,主张苦行禁欲,虔诚礼拜,与世隔绝。其足迹遍及全世界。
托钵僧舞本是伊斯兰教毛拉维教派的男信徒们每周五晚在礼拜式上跳的圆舞
在认识论上,苏菲派主张直觉认主的神智论。该派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智力和知识是安拉赋予的。人的认识来源和对象是独一的安拉,人生活的意义是认识安拉的神智(即关于安拉的知识),人们只有借助直觉的内心灵性感受才能获得知识。认识的方式是通过沉思冥想,启开灵知之门,进入“无我”的精神状态,与真主之光交融,才能达到认主的目的。
在两世观上,苏菲派主张出世主义。该派认为现实世界和人生犹如旅途,是短暂的、即逝的;而后世是人生的归途,是永生的、长存的,故不要贪图今世的荣华,应从心灵中摒弃今世的浮利和私欲,抑恶扬善,苦行禁欲,使灵魂得到磨练。对现实生活的苦难,主张忍耐、屈从,与世无争。
苦行是很多宗教徒为了实现精神理想或目标而克制肉体或心理欲望吃苦修行的一种修炼行为。有的苦行是为了获取法力或赎罪。苦行包括禁食、保持困难的姿势以自苦,在烈火前或严寒中长久不眠以及屏息等。苦行者心中的圣地是神圣高尚的神界 。他们认为苦行是代民受苦;人间充满苦难,要有少数人受苦去解脱众人疾苦。苦行者认为苦行是高尚的,吃苦受难后可以洗礼灵魂,求得灵魂的安静,以求更快出尘脱俗,进入光明圣洁的神界。苦行与禁欲为早期苏菲主义的主要形态,被视为安拉赞许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虔诚的苏菲修士应具备的高尚品行之一。苦行常与贫困、安贫相联系相伴随,其产生同《古兰经》、圣训和早期穆斯林社会状况直接相关。《古兰经》中既有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的启示,也有反对物质享受、重来世甚于今世的内容,经中提倡的坚忍、节俭、安贫和赈济贫民等思想,后来被苏菲派视为苦行的经典依据。圣训中也有类似内容。此外,伍麦叶王朝时期统治者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信仰松弛,引起一部分虔诚的穆斯林的不满,他们更加重来世精神生活,轻今世物质享乐,以苦为乐,以苦为荣。7世纪末,苦行与禁欲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思潮,广泛流传于麦地那、库法、巴士拉、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地,开始成为早期苏菲修士的行为规范。9~10世纪,随着苏菲派的兴起,苦行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些著名的苏菲学者如侯吉维里、卡拉巴基等,在著作中都曾予以论述,认为苦修的苏菲修士表面上一无所有,实际上无忧无虑,精神上最富有、最充实。约自12世纪,波斯、中亚等地出现了以四海为家、流浪为生的苦行者团体和个人,称为“德尔维什”(Darwish)。苦行作为一种自发的苏菲行为方式,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时常因人而异,因教团而别,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四方面。苦行者一般皆主张不择衣食,以步代车,以步代马,不择寓所。他们认为,苦行者除内心对安拉的虔信外,一无所有,别无所求,而一个人的身外之物只以满足生存为限。苦行者一般以粗羊皮或粗布外衣遮体,以普通食物乃至素食、野果充饥,住所简陋,有的则无固定住所,四处流浪,有些隐居于穷乡僻壤,过单身生活,长期斋戒,彻夜祈祷不止。有的徒步朝觐,沿途宣教。苦行和禁欲被认为有悖于伊斯兰教法规定的行为规范,经常遭到正统的伊斯兰学者的谴责,但在苏菲派中仍广为流行。在其后的发展中,这种行为方式渐为更系统的苏菲神秘主义教仪、礼仪和功修所代替。
舞蹈仪式通常在巨大圆形的房间举行
二 .基本介绍
早期,苏菲派苦行修士的圈舞是苏菲派教徒的一种宗教礼仪和功修的内容。在舞蹈仪式(Sema)上,每次都要演奏“阿音”,它是特别的保留曲目。音乐包括四个部分,器乐部分是对比的节奏型,至少由一名歌手、一名长笛演奏者、一名定音鼓鼓手和一名铙钹手来表演。最早的音乐作品发源于十六世纪中期,结合了波斯和土耳其音乐的传统。保留曲目被不断扩展,在20世纪早期之前形成雏形。
舞蹈者将在一处修道院中接受1001天的隐居式的训练,在那里通过祈祷、宗教音乐、诗歌和舞蹈,学习伦理观、行为准则和信仰。训练之后,他们仍是教会中的一员,但亦可融入世俗社会,在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中,将世俗生活与灵性结合在一起。
舞蹈仪式通常在巨大圆形的房间举行,参加圈舞的信徒一般为五人,在数小时的禁食后开始进行舞蹈。初始,舞者身着白色长袍双手合十抱住双肩在经文的演唱和音乐声中缓缓步入场地互为致礼,开始以左脚为支撑,用右脚作为动力腿做短暂的旋转。随着音乐节奏的舒缓和快捷舞者的旋转速度也不断的变化着,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柔顺的,眼睛睁开但不能聚焦,以免视线模糊、流动。旋转中舞者的双臂不断变化出各种型态头颈微倾貌似向神明礼赞和交流。舞者宽大的白袍随着旋转飘逸成园伞装十分壮观。最后,随着音乐的终止舞者们缓缓退至场外并互以致礼,仪式结束。
舞者身着白色长袍双手合十抱住双肩在经文的演唱和音乐声中缓缓步入场地互为致礼
受土耳其当时当政者还俗政策的影响,1925年所有的修士会教堂被关闭。圈舞的仪式表演渐于凋零,但许多教众在私人聚会中仍保留了他们的传统。30年后,土耳其政府又开始允许这种表演,但只能在公共场合举行。上世纪90年代后,约束松懈,私人团体再度出现,这些私立团体希望能重建原有的精神和该舞蹈仪式的隐秘特色。
三.演变和发展
托钵僧舞发展自有7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如今已经从纯粹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演变成了表演项目。除托钵僧舞的称呼之外现代也有叫苏非舞的并有女舞者参与表演。2006年9月27日,埃及首都开罗的一个斋月特别演出中,托钵僧舞者舞动着长裙,不停地旋转。在埃及的托钵僧舞中舞者已经分出了主舞和次舞者了,服装也有了变化,成为了纯粹意义的表演舞了。
托钵僧舞发展自有7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如今已经从纯粹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演变成了表演项目
土耳其地跨欧亚,东西方文明的影响,让它魅力独具。来自土耳其的《舞之王“热情之火”》,曾被比喻成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著名城市)。看这场舞蹈,就如同行走于那座城市,随时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舞剧《舞之王》的制作更接近一台表现多舞种魅力的综合舞蹈秀。这许多舞蹈中,尤以托钵僧舞最为引人入胜,作为全剧的头炮,该舞种盛行于 土耳其、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特别具有视觉震撼力。托钵僧们沉着自若又生生不息的旋转中,十余位舞者身着荧光舞衣,带领观众进入曼妙的舞蹈王国……随后,古老的神话故事、宗教仪式,现代的文化碰撞,一一展开。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主创人员将全力展现出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奥斯曼、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过程。2005年由土耳其申报的《托钵僧舞蹈仪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2/7801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