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4年09月16日 14:5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贵州省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贵州将于2020年全面实现基本均衡目标。今年5月,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率国务院督查组,专程到贵州视察县域均衡工作,深入贵阳、遵义和黔东南的农村学校,实地察看,问卷调查,座谈咨询,对贵州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山区教育的发展。几年来,贵州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坚持理论上弄明白、责任上分清楚,举措上有实招,追求内涵发展,关注质量提升,践行公平理念,在探索山区教育均衡的新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程、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我们要全面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战略来看。我们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解决温饱之后,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成为好日子的主要标志。办好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社会主义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教育进步来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均衡就是“上好学”。这个目标有两个命题,一是具体学校和科目的教学质量,二是不同学校和科目教学质量给人们的感受。第一个是质量的绝对值;第二个是质量的相对值,是群众口中的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不好,是大家心目中的主课副课之分别,是校与校之间、课与课之间的比较。相互比较得出来的相对质量,就是公平与否的问题。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关注质量,但更在意公平。均衡才能达成公平。

从地方发展来看。地方工作千头万绪,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可能易出成绩。对教育的一点点投入,会在校舍、操场和实验室的更新变化上反映,老百姓看得见、记得住。对比经济领域和其他民生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应该更容易、更迫切。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也应成为地方改革的亮点。城镇化加快,大量随迁子女涌入城镇求学,地方破解这一难题,还是要推进均衡,让教育公平落地。贵州提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是其中的硬指标,要求达到95%。如果义教不能均衡,这个指标就很难完成。因此,我省各地均衡的进度,都比省政府与教育部约定的时间有了大幅提速,最多的县提前了3年。对提前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省里要给予奖励。

从学校提升来看。两基之后,义教学校怎么发展,公平和质量如何体现,这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重大问题。教育均衡的部署与推进,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省虽然通过了两基国家验收,但义教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存有因陋就简的“瓜菜代”,基础薄弱。个别学校和教学点甚至举步维艰,许多学校的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两基之后,由于没有过硬的任务要求,地方政府投入义务教育的热情和动力,也明显不足。义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政府缺位的瓶颈。现在,政府要接受均衡考核,义教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规定,均衡认定,对各学校都有“一道门槛”,过不了的,该县不能接受评估认定。这道“门槛”就是省定的义教学校办学标准。实施学校达标工程,通过以评督建、以评促建,可以动员地方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师结构、配齐配好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乘此东风,可以提升管理、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全面强化政府主导地位,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级责任

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做主导、负全责。尤其是县级政府,在现行教育管理体系中,对此负主要责任。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义教均衡发展,县级政府责无旁贷。加强领导。省政府多次发文和召开会议等,部署义教均衡工作;各县(市、区)成立均衡发展领导小组,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各乡镇和县直部门为成员单位,落实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成员单位职能职责;根据与上级政府签订的备忘录,制定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落实“七长”负责制,确保义教巩固率达标。增加投入。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法定“三个增长”。2011年至2013年,全省义教公共预算经费889.45亿元,是“十一五”的1.37倍。仅2013年,全省义教公共预算经费3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7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省GDP的7.44%;义教公共预算经费占全省GDP的4.55%。全省吸纳社会资金3.78亿元,兴建义教学校。余庆县还把不低于50%的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0%用于教育。改革思路。开展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新理念。组织教育、关工委、妇联、社科院等共同调研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县乡干部担任“代理家长”,乡村关工委“五老”进驻寄宿制学校。关注弱势和边缘化,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实现30万人口县特教学校全覆盖。白云区三残孩童义教入学率达97%。自主开发工具,进行学生学业负担监测。利用其他部门项目,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7.39万套。学生就近免试划片入学、新生零起点教学、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共建新机制逐步完善。

带好队伍。落实“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校长、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机制。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县域内教职工编制,确保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以及城市薄弱学校的师资配置。职称评聘,向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倾斜。

关爱学生。推进“贵州特色”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开始,学校自办食堂供应午餐,惠及全省398万农村孩子,2013年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温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建设800个硬件“五有”、软件“五全”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丹寨县实现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覆盖,学校的食堂、浴室、厕所和亲情视频聊天室等生活设施,体现人性化设计。

确保兜底。政府坚持“雪中送炭、抬高底部、倾斜薄弱、补齐短板”,做好兜底工作。在资金、人才等因素分配上,不是削峰填谷,满足低水平的所谓均衡,而是保障省定标准不降低。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在山区。这些地方,学生的宿舍、食堂、厕所、浴室、饮水设施、取暖设备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特色引领内涵提升

教育均衡的美好理想,要落实到具体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夯实了均衡发展的基础,也打造了接受评估认定的底线。全省学校既坚持省定标准不含糊,也不盲目攀比追豪华;实事求是、节俭办事,重硬件,更关注软件,走均衡发展的正确道路。

学习标准,分解落实。评估认定指标就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各地认真学习指标体系,重点掌握“一道门槛、两项内容、一个参考”三个指标。一个门槛,就是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两项内容,就是政府履行教育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之间的差距;一个参考,就是对均衡发展的群众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办学条件包括县级政府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设备(生均数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图书(生均图书册数)、校舍场馆(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

严格对照,及时整改。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各项指标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和教育督查督导的重要内容,严密监控。对落实不力、存有问题的单位,严肃督查整改。责任单位先自查,再由领导小组复查,定期不定期通报整改落实情况。

关注热点,打造特色。密切关注均衡舆论,盯紧义教热点问题。以“六化四园”建设为总要求,打造特色校园,杜绝千校一面。余庆县实施“五进十特一长廊”校园文化工程,形成“一镇一特,一校一景”的校园文化。落实“两为主”政策,解决随迁子女上学,丹寨县做到了100%。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上下功夫,麻江县成功将民族文化植入教育教学,特色鲜明。

创新机制,资源共享。推动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南明区推行“优质+新建”、“优质+薄弱”、“优质+民办”、“优质+农村”的模式,开展“强弱联合”,推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白云区按照“共建、共享、共融、共进”原则规划学区,不论公办、民办,全部实行“五统一”管理。采取“教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全省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特别是贵州在全国第一个建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当时一起试点的发达省份都没有如期完成,贵州却做到了。教育部领导多次表扬,并在贵阳召开全国现场会。

 

注重细节,内涵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国学经典进课堂”、“我的贵州中国梦”等活动,开设“道德讲堂”,活跃少先队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课程改革,推行“六个减负”,“减负、控辍、压择”。课程设置符合要求,音体美开足开齐,麻江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开学进行“十个到位”大检查,细化、落实各项管理,白云区获贵阳市教学质量管理一等奖。

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发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迎难而上,力争全面落实省定标准。在全省提倡教师撰写“课程说明书”,学校出台“校园生活指南”,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规范。组织全省各地观摩思南县课改,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减负万里行”六个省级示范活动,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比例,解决初中大班额问题。同时,不断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坚持“三严一保两提四做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实现。

(作者为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6/7803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