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治理“天价制服”,信息公开是关键

2014年09月04日 15:14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黄石药监局“天价”采购 150套制服49万

湖北当地论坛近日出现的一条爆料帖引网友热议。爆料人称,黄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招标公告,以49万元的预算采购150套制服,平均每套3266元,网友直呼“天价”。

“什么制服这么贵?”网友们纷纷留言,质疑“天价”制服采购中存猫腻。

8月25日下午,记者在黄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的首页上找到了这条公告。

公告由黄石市政府采购中心于8月6日发布。公告称,依据市财政局下达的政府采购计划,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政府采购中心代理,为药监局采购150套制服,预算金额为49万元。公告中并未包含采购制服的详细说明。

对于网友质疑,黄石市药监局负责招标事宜的副调研员干淑萍认为,网友嫌贵主要是出于对“成套制服”存在误解。

干淑萍说,实际上本次采购的制服“一套不只是一身”,还包括春服、秋服、冬服、帽子、领带等。“我们的制服招标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来的,不会高于国家规定的价格。”

即便如此,记者查询国家相关文件发现,本次制服采购平均每套3266元的价格仍明显高于国家标准。

2014年2月12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财政部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式服装及标志供应办法》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式服装及标志式样标准》的通知。《通知》表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并对制服的样式、着装范围、供应标准、服装经费及采购价格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方法》中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服包括:春秋服、夏服、冬服、防寒服四类以及帽子。服装制作所需经费,由个人负担工料费的30%,其余70%由各级财政予以安排。根据规定,每套制服包括春秋服、冬服、夏裙等共10件,按热区、温区、寒区设定不同的配置,三区最高的指导价格分别为1415元、1955元、2071元。

根据同时公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式服装采购指导价格》,温区的制服配置为春秋服、冬服、短袖衬衫、夏裤(裙)、长袖衬衫、防寒服、领带、执法标志各1件,大檐帽(圆帽)2件,共10件;价格标准依次为455、495、75、129(96)、81、540、22、52、116、54元。因此,温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服的国家标准应为男士1955元每套,女士1922元每套。

黄石市隶属湖北省,按前述规定属于温区,国家规定的采购指导价最高为每套1955元。而黄石药监局本次的制服采购价要比国家标准高出一千多元。

对此疑问,干淑萍解释,招标的审批严格按照程序来,由黄石市采购中心操作。

 

药监局的制服为啥这么贵

“天价制服”遭质疑,药监局回应称“不是一身,而是多套”。记者查询发现,即便如此,黄石药监局本次的制服采购价仍要比国家标准高出一千多元。不知此次制服招标是按照什么“国家规定”来的,执行的是哪门子“国家规定的价格”?

天价采购,早已算不上新闻了,大到办公设备,小到U盘、餐具,都曾曝出过天价丑闻,可谓是涵盖从工作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不说别的,单是在“衣”上,近年来就有多家单位被曝:南京市住建委的下属部门安全鉴定处给工作人员配发每件1950元左右的“冲锋衣”作为工作服,该部门称此举是为了“统一形象”……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真有福气,用公款“从脑袋武装到了脚丫子”。

药监局的制服为啥这么贵,公家采购为啥常常是天价?很简单,反正花的是公款,又不是自己掏腰包,仔卖爷田不心痛,当然“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公共财政缺乏有效监督。要遏制某些地方和单位大手大脚的毛病,单靠他们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立法和公众监督来为公共财政套上“笼头”。

同时,相信很多人都心知肚明,虽然有些东西采购的时候是天价,但其自身的价值与价格并不相符,里边的“虚头”可能大得很。很多所谓的“天价”,其实包含了回扣等灰色成本,甚至还可能隐藏着贪污受贿等猫腻。可以说,每一次天价采购事件的曝光,都等于是一封反腐的举报信,有待纪检部门及时介入顺藤摸瓜查一查。

药监局“天价”制服不只是个美丽的误会

49万元预算采购150套制服,平均每套3266元,这样的制服网友直呼“天价”,可谓恰如其分。而这样的采购居然能够获得采购计划预算,甚至堂而皇之对外公告,恐怕更是难以让大众信服。面对随之而来的大量质疑,当地却只是一句“表述不清”,给出一套制服本来是10件的说法,恐怕也难以消除大众心中的疑虑。

如果说这样的“天价”制服真的存在,这样的解释只是为了解除窘迫,那么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在说谎,自然得不到大众的认同。反之,如果说这样的“天价”制服,真是由于表述不清引起大众误会,似乎听起来情有可原,但是面对大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种不痛不痒的解释,似乎也太过轻描淡写。

面对这样的“天价”制服,大众有所疑惑,也属于正常现象。姑且不论这样的“天价”制服,到底是本身“天价”,还是说真是“表述不清”,仅从这样的一份公告堂而皇之对外公布来看,恐怕这其中反映的问题已经远超出了事件本身。这样的“表述错误”致使公众误解,大有这样的采购计划预算“错就错了”的意味,再出一份补充公告就算完事,反映出的是背后那一份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问题。给出解释、加以整改,看起来似乎已经功德圆满,但是,这背后公告如此马虎大意,深层次反应的是背后的作风问题。

药监局“天价”制服不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果在对外公告中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切实做到履职尽责,恐怕这样的“误会”事件也不会发生。

 

政府信息公开才是“天价”制服的真正看点

平均每套3266元的制服,真的是“天价”吗?笔者至少有两个理由予以否定。第一个理由是:按照《法制晚报》的最新采访结果:黄石市药监局招标采购的制服,其中春秋服、冬服、夏服都是两套,其他还包括领带、标识、帽子等配件,整“套”下来共计16“件”。对比起来,虽然前后价格仍有差距,但政府采购价格比规定价格只高出了54.67元。这当然不能算作“天价”。当然,黄石市药监局表达不清,自摆乌龙,致使网友误解,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否定天价的第二个理由是:笔者在网络上搜素发现,中国国际招标采购网于2013年11月26日提供的新疆疏勒县政府采购药监局制服项目中标公告显示,疏勒县药监局采购执法制服16套,中标金额为83000.00元。笔者粗略计算,每套约合5187元。和黄石市药监局制服采购价相比,这个倒是可以算作“天价”了。

但是且慢,黄石市药监局制服采购虽非“天价”,但是也不能算作便宜。笔者在网络上搜索还发现,山东招标采购网于2014年7月24日提供的山东省昌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服装采购成交公告表明:昌邑市药监局采购执法服装89套,成交金额为146000元。算起来,每套服装大约折合1584元。比国家规定的1955元便宜了371元。这个可谓“地价”了。这就让笔者感到有点郁闷。同样的招标采购程序,执法服装的价格差异如此之大,看来,政府采购的水真是深的很啊。

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一定还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到其它执法部门,比如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装采购价格,它们的价位肯定也是五花八门。倘若纵向对比之外,再来个横向对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执法服装价格,大概会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无所适从。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政府信息公开是多么的迫切。因为只有信息公开了,浑水摸鱼,以及叶公好龙的现象才有指望得到治理。

其实,执法部门穿什么衣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尽职尽责。如果真能忠于职守,就是服装稍微贵一点,我们也能接受。但是如果言行不一,哪怕穿的是廉价服装,也难免遭到斥责。

别被“天价”的制服“诱惑”蒙蔽双眼

如果说最初的表述“150套”让人误解的话,倒还真有可能,毕竟常人心中“一套”确实指一天所穿的。但最后有关部门作了详细解释,这些质疑还有什么样的依据?49万元的预算价,其实就是遵照国家指导价再乘以相应数量累加得来的,如果觉得不合理的话,又该如何制定预算价?能否上菜市场询价后再回办公室研究?恐怕这样也不妥,会有人质疑有国家指导价不用,置法不顾,另有企图。

再往前看一点,所谓的“天价”质疑,其实主要停留在当地,而如今全国皆知,自然少不了个别媒体的推波助澜。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式服装采购指导价格》,他们计算出了每套1955元的最高价格,随即依靠自身影响力带头掀起了舆论攻势。1955元,仅是把不同类别衣服一样一件的单价累加的结果。这些媒体朋友,难道你们要求执法人员整个夏季都穿那一件夏装吗?可不可以留件换洗的?

此外,这份文件印发的真实背景又可知道?7月28日,湖北黄冈市同样发布了类似招标公告,共1154人,采购预算376.9万元,平均下来,也是3266元每人。其实,这些工作仅仅起源于今年2月的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在此之后,各地开始换发制式服装有何不妥?难道就因为一次性采购量大就被推上“天价”的高台?不只是湖北,还有北京、甘肃等多地,都在此时段进行批量采购。试问,在对干部作风充满“感情”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曾细心留意了呢?一哄而上的舆论狂欢下,大部分人搬起石头,却不知道该砸谁,只有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强拉出招标腐败来买单。

既然石头搬起来了,非要找一个砸的对象的话,也应是有关部门的工作失误,没有将“150套”表述清楚。不过,即使真表述清楚了,像黄冈那样,“天价”质疑就不会出现了吗?在目前无头苍蝇式的舆论环境下,恐怕并不乐观。

 

天价制服上身,公仆情怀堕落

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制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财政部有一个指导价格,黄石属于温区,制服配置为春秋服、冬服、短袖衬衫、夏裤(裙)、长袖衬衫、防寒服、领带、执法标志各1件,大檐帽(圆帽)2件。这么算下来,男士每套1955元,女士每套1922元。黄石药监局的制服采购价硬是高出国家标准一千多。

药监局工作人员穿制服的初衷是方便其执法。黄石市药监局的天价制服显然已经背离了这一初衷。在他们眼里,国家关于制服采购的指导价可以阳奉阴违,甚至拒不执行。那么,他们在药品监督过程中会不会自由裁量、甚至贪赃枉法呢?惨痛的现实告诉我们,会的。

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局长郑筱萸利用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谋取利益,通过其妻、子非法收受上述单位给予的款物共计649万元,被判死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8月2日晚间通报,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参事王燕玲(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药监系统从上到下频频出事,说臭名在外并不过分。药监系统应当引以为戒。黄石市药监局非但不吸取前车之鉴,反而漠视国家相关规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令人担忧。

天价制服上身,公仆情怀必然堕落!黄石市药监局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疼,药监局的公务员还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吗?还会不遗余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吗?答案明摆着——他们不贪赃枉法就得谢天谢地了。

【启示与思考】

真相固然重要,但面对黄石食药局“天价制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相,更需要想办法尽快去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能力。

公务消费,既要公开内容,也要具体到一厘一毫。倘若地方部门一开始,就能把制服消费的分毫项目列举详细,今天也不至于大费周折回应质疑,为消除社会公众误解而费尽心思。眼下的“多次一举”事实上就是因为先前的“不清不楚”而致。对待公款消费公告,不能抱着图省事的心态,今天图省事,明天就要为省下的一点方便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摸黑“公仆”形象。在信息社会,消息四通八达,一些不起眼的事都可能掀起舆论浪潮,何况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一些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政府部门与其花大力气恢复社会信任,不如率先垂范,从源头抓起,以海纳百川的魄力接受群众的监督。

正是由于这类新闻越来越多,使得凡是出现“政府采购”字眼的地方,总能吸引众多目光,每每动摇着公众对公共采购的信心。可以确定的是,一般货物的中标价是明摆着的,但是市场价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因为,产品品质不同,价格差异极大。那么,政府采购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计算那个“市场价”的?

“天价制服”是一种畸形消费,要遏制“天价制服”背后的腐败,就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防止权力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权力越集中,内部制度的自我约束就越不可靠,监控的难度就越大。真正有助于防止此类腐败的,还是法治规章、公开方式与透明程序相结合的采购方式。这样才能防止“天价制服”沾上“腐败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4/780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