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女大学生遭遇“8月劫”之警示
2014年09月05日 13:35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女大学生遭遇“8月劫”:3人遇害1人遭囚禁
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
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
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
8月29日上午,杭州下沙的20岁女大学生王某,她从余杭区的家中出门办事,随后失联。记者从余杭警方获悉,王某已于当晚遇害,犯罪嫌疑人为一名同龄男子卢某,目前卢某因涉嫌抢劫罪被余杭警方刑事拘留。
女大学生为何屡遭黑手?
在新学期开始前的一个月内,接连发生在苏州、济南、重庆的这3起侵害事件,虽然是独立个案,但因均涉及女大学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地加强对黑车打击力度的同时,专家也提醒年轻女性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因购彩输钱,19岁嫌疑人抢劫杀人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8月28日下午召开媒体通报会,证实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案告破,嫌疑人王某某(男,19岁,江苏东台人)因购买彩票输钱,经济拮据而萌生抢劫念头,最终酿成惨剧。
据吴江区公安局介绍,经全力侦查,警方于8月27日18时许在吴江桃源镇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王某某供述,其因在网上购买彩票输钱,经济拮据,萌生抢劫念头。12日下午14时左右,在桃源一村道抢劫并杀害一过路女孩。将抢得物品放回宿舍后,王某某又返回现场,用刀挖坑后,将女孩尸体掩埋。根据其指认,警方于28日凌晨1时许找到被掩埋的遗体。警方通过衣着和DNA比对,证实被害人系失联的女大学生高秋曦。
失联的女大学生高秋曦在南京上学,为大二学生,于8月12日下午离家返校途中与家人失联。8月16日下午,吴江区公安局桃源派出所接到其亲属的报警求助,警方随后成立专门工作组,就此案立案调查。
她被52岁司机实施多次性虐待
8月25日8:54,济南市中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接到一北京市民的报警电话,称其女网友小金(22岁,在校大学生)向其发短信称被人绑架。报警人孙先生41岁,当天早晨,他的手机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发信人自称是小金,“被一个男的绑架到了一个叫‘龙庄’的地方”。
济南警方在2小时内逐户上门清查,很快将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的22岁女大学生小金从一处出租房内解救出来,并抓获52岁的嫌疑人代某。此时,小金身上多处受伤,精神恍惚。
4天前的傍晚,小金独自乘火车抵达济南火车站,要到济南西站转车。此时,在济南火车站转悠的代某,遇见了刚下火车的小金并与其搭讪,得知小金要去西站,代某表示可以骑电动车送她。
由于打不上出租车,小金便坐上了他的黑车。当晚代某先骑电动车带着她在市内转了很长时间。中途,代某以电动车太慢为由换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在这辆三轮摩托车上,代某对小金实施了第一次强奸。小金称,自己曾拼命反抗,但代某掐住自己的脖子,并威胁“再反抗就弄死你”。小金最终放弃了反抗。
该男子随后又将她带回住处,对她实施了捆绑、堵嘴、殴打、恐吓、强奸,并利用性药品和性工具对她实施多次性虐待。
嫌疑人与其途中起争执后行凶
无独有偶,“搭错车”的还有20岁重庆铜梁女大学生高渝,她自8月9日搭乘陌生人的车辆从铜梁赶往重庆城区,失联11天。
8月9日下午,高渝准备从重庆铜梁区去主城,家里给她联系了朋友的轿车,约好的时间是当日下午3时左右。当天,高渝挎着包,穿着黑色上衣,抱着一只小狗,在铜梁温泉附近等车来接。下午3时过,高渝母亲牛女士接到朋友电话:“你女儿没坐我的车,刚给她打电话,她上错了车。”下午4时40分,牛女士给女儿打电话,得知女儿已到璧山。“没得事,我知道坐错车了,但马上要到主城了。”高渝告诉母亲。10日,牛女士再给女儿打电话,可女儿的电话提示“已关机”。到当日下午,高渝电话已打不通。晚上8时以后,高渝的手机突然关机了。随后,牛女士和高渝的朋友分头向铜梁和璧山警方报警。
8月19日,铜梁公安局证实,高渝已经被害,嫌疑人即她所搭乘车的车主蒲正福,已在云南被抓获。据蒲正福交代,当日他驾车搭乘高渝,途中发生争执,将高渝杀害后潜逃。
反思
部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博士、犯罪学专家谢丽丽说,这类案件的共性是犯罪分子侵财、侵色、临时起意,而坐黑车的女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在犯罪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独狼”,这种人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他以人为猎物。“施暴者非常残忍,应依法严惩。但在表达对受害者同情和对犯罪者愤怒的同时,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从女大学生自身来说,疏于防范也是导致‘羊入虎口’的原因之一。”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教师张本钰认为,一是部分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心理却还未相应成长、成熟,社会化程度较低,对社会缺乏充分认识,缺少对潜在危险的判断意识和判断能力;二是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实效性不高,虽然高校很注重安全教育,但教育效果经不起社会的检验。
提醒
独行女孩如何规避危险?
专家指出,从源头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固然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震慑和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安全防范教育,更需要女大学生自身提高防范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建议,青年女性应避免单身夜行,若必须如此,随时联系家人或同学,告知自己的位置;此外,打车尽量选后排,一旦发现不对劲,拨打11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专家谢丽丽建议年轻女性,不乘坐黑出租,不接受陌生人的邀约。
警方提醒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独自出行时,不要图方便搭乘没有安全保障的黑车或陌生人的车。去路程遥远的地方或偏僻地方,上车前记住车牌号,并将车辆信息和司机的体貌特征电话告知家人或朋友;此外不要随意显露随身携带的财物,并尽量避免靠近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抓住任何可能发出求救信息
警方提示,若已经处于危险过程中,受害者应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向外界发出求救信息,这对于能否脱险至关重要。如在济南的这起案件中,女大学生小金就是趁嫌疑人不备,偷偷使用嫌疑人的手机给朋友发了一条求救短信,告知自己被绑架到一个叫“龙庄”的地方,才最终被警方将其从魔窟里解救出来。
网友微评
@戴西:在异性面前,女孩随时要警惕,更不用说在火车站、汽车站这种地方。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走进社会,却没一点社会常识和社会基本生存技能,这是可怕的。辨识好坏的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在社会生存能力之内。
@希捷电脑科技:中国学校体制也有问题。重学业、轻能力,当西方有些人十几岁就开始打工创业时,中国学生二十几岁还在啃老。我对子女的要求比较平衡,注重社交和组织能力。
@亮哥:二十几岁如果不是父母过度保护确实不该啥都不懂,问题就是过度保护的父母很多。
@安静:此次发生在济南、重庆的两起女大学生被侵害案件,施暴者都是搭乘被害人的黑车司机,再次暴露出黑车非法营运暗藏的多种安全隐患。
女大学生连遇险境须多方检讨
有媒体将这个八月称为“黑色八月”,连续多名女大学生遭遇不幸,确实让人扼腕叹息。但必须承认,每一个个案的发生都有一定偶然性,无论是误上黑车,还是遭遇抢劫等危险情境,既不仅局限在某一个月发生,也不全是女大学生这一群体陷入险境。所谓的“黑色八月”更大程度上是公众遗憾、悲伤之情的投射。但正是这些悲剧的偶然性、随机性,加重了社会焦虑。毕竟我们身边仍可见黑车存在,毕竟我们身边还有不少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女大学生。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偶然也意味着,若不及时检讨、补缺,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才是“黑色八月”带给公众最深刻的心理创伤。
从客观环境上分析,中小学教育大多在自己家乡就读,直到考上大学,很多女生才第一次踏出了熟人社会的保护,而进入了未知的陌生人社会。我们若将“黑色八月”放在这一环境转换、人生转折的大背景下来梳理,便可发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检讨。
首先,当然是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比如上述案例中,两名女大学生独自出行,都搭乘了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黑车,还曾在中途与司机因车资等问题发生过争吵导致矛盾激化。若她们果断拒绝黑车,或者避免与司机发生冲突,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当下,女孩们常以“女汉子”等称号自我调侃,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未知的陌生人社会里,女性的抵抗能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因此,“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是女生必须谨记的第一安全法则。
其次,除了自身防范意识的缺失外,同样应该检讨的还有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位。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将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文化课上,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关注甚少。即便有的女生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教材及示范。而在美国,已有350所大学引进了女生自卫课程。我国学校不妨也开设“防狼课”等自卫课程,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将受益无穷。
再次,多起事件中“黑车”都成为罪魁祸首,这也反映出了交通接驳仍有大量死角。在很多情况下,选择黑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公交线路未覆盖或错过了末班车,的士打不到或者司机不愿载,往往只能打黑车。如果交通接驳能再完善一些,如果公共交通能再方便一些,黑车失去了生存土壤,因黑车而起的恶性事件必然大大减少。
从常理判断,黑车司机一般只为求财,不至于害命,往往起歹念只在一念之间。若平时在火车站等黑车较多的地方能投入足够的安保、执法力量,若对黑车载客现象能有持续高压的打击震慑。即便无法完全消灭黑车的存在,但给黑车司机套上“紧箍咒”,也不至于让他们铤而走险做出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
一个月内,几名女大学生接连遭遇种种不幸,悲剧已然发生,但这些“如果”、这些追问并非没有意义。屡陷不测不是某一个原因所致,而是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社会,多处漏洞共同酿成的恶果。唯有各方面都立即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才能让“黑色八月”的悲剧不再重演。
从女大学生遇害案反思警情透明度
黑车、抢劫、囚禁,“密集”发生的恶性侵害案中,受害者都是女大学生,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初看之下的确显得有些非同寻常,形势也似乎很危急。很多网友感叹,社会越来越不安全,女大学生们太缺乏防范意识,教育也要为此承担责任,善意的“责难”之外,网友们纷纷支招各种女性自我保护的方法。
但是,静下心来分析,这些事件归根到底是刑事案件,应属于社会治安的范畴,受害人以年轻女性居多,也符合人身、财产侵害类犯罪倾向于向弱势人群下手的特征。从目前破获的案情来看,犯罪嫌疑人只要有机可乘,与受害人的大学生身份并无直接关联,种种迹象表明,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治安的形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严重侵害案件的连发是不是意味着当前治安状况明显恶化?如果仅仅就这几起影响较大的案件来看,结论恐怕还有待澄清。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于年轻女性单独外出不安全的说法,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被奉为常识。陌生人的车不能上,夜间不要独自在僻静处,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等“经验之谈”,并非有意臆造出来用以警示的“故事”,换言之,这些情节很多时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件。
“血淋淋”的教训确乎存在,但广为社会所知的案件却似乎没有那么多。事实上,传递给社会以安全形势整体印象的,主要是那些公开出来的案件,因此,要判断某段时间内的治安状况是否确有恶化,或许需要先审视一下警情通报的现状。
客观上,犯罪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其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获悉治安情况的渠道,要么是对个别突出案件的新闻报道,要么是出现在法制宣传节目中的案例,但这些方式多少带有零星、偶然性,用作谈资窥测社会人心或许足矣,但若想凭此把握准确的即时治安动态却未免捉襟见肘。
然而,想要获知一定区域内确切的治安警情数据,通常来讲并不容易,出于保护受害人隐私和稳定社会情绪等考虑,警务信息的公开往往有所“保留”。对违法犯罪的过多公开,被认为有可能造成人心惶惶的不稳定局面,久之,警务警情某种程度上带有了“敏感”性质,有时甚至成了“机密”。于是,一时间连续的案件公开,反而让公众感到了“意外”。
维护社会治安是警方的责任,但也少不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透明的警情信息公开,不仅能及时震慑犯罪,也有助于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那些真实的治安案件,无需限于坊间流传的恐怖“怪谈”,大可成为堂堂正正的提示信息,助力全社会提高警惕,共同维护安全的环境。
【启示与思考】
看似密集的女孩失联事件,让不少女大学生陷入莫名的恐慌氛围之中。微博话题“少女的黑色八月”,甚至登上了热门话题排行榜。报道中凶手的作案手段,例如“抛尸水中”“囚禁性奴”,令人毛骨悚然。因此,不少女孩看到这类新闻后,总担心哪天自己也可能“遭此毒手”,从而对陌生的外部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排斥感。
恐慌源于对自身安全的不确定性,也是安全感受到威胁的正常反应。连番轰炸的女大学生遇害消息出现后,可想而知,很多女性恐怕都不敢再坐黑车,搭乘出租车的也将大大减少;为了保护自己,不与陌生人搭话,在淘宝网上购买“防狼喷雾”“防狼棒”,不独自逛街,也可能成为女孩生活中的常态。毕竟,应对外界的恐惧感侵袭,女性只能增加武力的抵御或反抗能力,而不像男性那样具备天生的体力优势。
其实,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危险。女大学生被害的社会问题,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告诉女生们提高警惕,学习防身、应急措施,才是媒体报道事实之外,更值得做的事。由此拓展开来,地震、地铁爆炸、公交自燃等威胁生命的意外,也需要公众学会如何应对,自我防护的实际演练和理论知识起到极大作用,这也是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和年纪都急缺的公共教育。
一个强大而又细腻的“女汉子”,不必被众多新闻报道的烟雾弹所迷惑。毕竟,恐惧不是护身符,只有更丰富的防身技巧和灵敏的安全意识,才能保护自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5/780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