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纪念抗战,读懂历史放眼未来
2014年09月05日 13:35
【中国梦想】
【事件介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
伟大胜利千秋颂,复兴逐梦慰忠魂。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
北京西郊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张灯结彩、旌旗招展。城门外广场上,当地群众打起腰鼓、舞动龙狮,纪念和庆祝69年前的伟大胜利。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由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7日揭幕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熠熠生辉。纪念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横幅。大门两侧,威武的三军仪仗兵持枪伫立。
9时56分,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这里,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平台上肃立。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老同志、抗战烈士亲属、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代表,首都各界群众代表,排着整齐的队列面向纪念馆肃立。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首都各界群众分别敬献的7个花篮一字排开,摆放在纪念馆前平台上。花篮的红色缎带上写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10时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开始。仪式由李克强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现场1500多名各界代表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传唱的昂扬旋律久久回荡在纪念馆广场上空。
国歌唱毕,14声礼炮响彻云霄,寓意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礼炮震天,69年前欢庆伟大胜利的鞭炮声、欢呼声仿佛在耳畔回响。
全场肃立,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默哀。
默哀毕,军乐团奏响深情的《献花曲》,14名礼兵托起7个花篮,缓缓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将花篮摆放在象征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型浮雕《铜墙铁壁》前。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缓步登上台阶,走进纪念馆序厅,在花篮前驻足凝视。
壮歌慷慨谁能忘,英雄浩气贯长虹。
习近平神情肃穆地走上前去,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随后,习近平等走出大厅来到纪念馆前平台。台阶上,56名手持鲜花的少先队员朝气蓬勃。此时,3500羽和平鸽振翅高飞,五颜六色的气球腾空而起。现场的人们仰望注视,报以阵阵掌声。
纪念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展厅,参观《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专题展览。展览通过150余件套文物、200余幅照片和视频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仔细观看,认真听取讲解。在中国率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序幕、中国抗战打破德意日瓜分世界图谋、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倡导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等展区,习近平不时驻足,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活动开始前,习近平等与参加仪式的抗战老战士和老同志、抗战烈士亲属、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亲切会面。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部分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仪式。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参加仪式。
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今年2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的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这个纪念日,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纪念抗战胜利,汲取走向和平的力量
这段不屈不挠的抗战历史,已经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激励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力量之源。今天(9月3日)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也是为了汲取走向和平的力量。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年的这一天,自1937年“七七事变”起遭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8年战祸之久的中国,迎来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后,第一个和平、安宁、欢庆的早晨。
人们不应忘记侵略战争给中国、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和伤害,同样不应忘记抗战胜利终于到来的那一刻,人们发自肺腑的喜悦和情不自禁的狂欢,更不应忘记的,则是抗战胜利的由来。
幅员狭小、人口有限的日本,之所以敢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地入侵、欺凌“老大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误认为中国积贫积弱,中国人四分五裂,彼此争斗,缺乏现代国家意识、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团结,形不成团结抗战的合力。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九·一八”后东北的沦陷,从华北的“非军事化”到“满洲国”、汪伪政权的建立,一次次加剧了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
然而让日本军国主义者始料未及的是,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唤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他们终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产生了现代国家、民族意识,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经过浴血奋战,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彻底击败。
由此可见,由模糊到明晰的现代国家、现代国民意识,最广泛的国民团结,是让古老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巨大生命力、爆发力,得以战胜顽敌、赢得民族解放的关键,在今天、明天,也仍将是中国人自立、自强,屹立于世界的坚实基础。我们不应忘记胜利,更不应忘记这带来胜利的重要原因。
这段不屈不挠的抗战历史,已经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激励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力量之源。历史的教训犹在眼前,中国人民不会轻易再给他国欺凌的机会。但作为战争的发起者,日本似乎仍未充分记取一段话:“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屡屡制造事端,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美化给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侵略历史,令国际社会担忧其是否会重新走上历史的老路。
中国人民特别善于以史为鉴,过去中国人民不惧战争、能打赢侵略我们的战争,现在乃至将来也会尽一切努力避免战争。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和人民愿意同世界并肩前行、携手共进。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也是为了汲取走向和平的力量,不愿意看见任何国家成为和平的威胁。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历史的指针再一次指向9月3日。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我们迎来的国家立法确立后的第一个抗战胜利纪念日。
69年前,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中华儿女取得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这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殊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铭记历史,是为了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抗日战争的惨痛历史记忆,带给中国人民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也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但是,今天的日本右翼势力蔑视铁的历史事实,蔑视在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对此,我们早已给出了明确答案——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69年来,中国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彻底告别了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时代,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值此纪念抗战胜利的庄严时刻,我们深切缅怀在那场战争中英勇献身的抗日英烈和失去宝贵生命的遇难同胞。同时,我们也在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示: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汲取了奋进力量的中华民族,将以稳健自信的姿态迎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启示与思考】
9月3日,是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相关活动。此前,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以及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战将士、著名社会人士及外国友人皆名列其中。
纪念抗战,需要这样庄严的仪式。因为,那段历史记载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中最危险最艰难的章节,以及整个民族的巨大牺牲和浴血重生。那些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既展现了当时国人的不屈气节,也锻造了一个现代国家应有的精神内核。从1931年的“9·18”到1945年的“9·3”,差不多整整14年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国难日,但同时也是中国的涅槃日。不牢记这一段日子,就无法了解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屈辱何以形成,又何以结束,就无法感知那段历史的沉重和闪现在其中的光辉。以国典形式纪念,才配得上历史的厚重,才能读懂历史的逻辑。
隆重纪念抗战,也是捍卫历史的需要。历史总是在后人的回顾中呈现并被定义,因此,才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说。历史由无数的片断缀成,把每一个片断都捡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历史的画卷总是越接近其底色,才越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中国的抗战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奠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面对颠覆战后秩序的倾向,有关国家不能以功利性的短见视之。而对中国来说,维护和平的外部环境,已经不是口头上的国际义务而是现实的使命。履行这一现实使命,自强是最可靠的方式。这正是纪念抗战最大的意义所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5/7805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