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查开房”网站死灰复燃暴露监管漏洞

2014年09月09日 08:46

 

【网络热点】

【事件介绍】

“查开房网”再度复活 2000万条开房记录疑泄露

“这种网站太恶劣了,只需输入姓名,就能查出电话、住址等信息,难怪好多销售电话都来骚扰我们!”8月31日,市民郭先生反映,称“查开房我帮你”网站涉嫌将多人隐私曝光。就此,12377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回应,将转交执法部门核实处理。

输入名字就可查

“前几天有个卖保险的给我打电话推销产品,本来我打算像往常一样直接挂断,但对方居然还报上我的姓名,我就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联系方式等信息,便试探着问了下,结果他说是在一公共信息查询网站获得的。”郭先生告诉记者,他打开“查开房我帮你”网站后,发现只需输入身份证号或姓名,就能查找到有关自己的信息。郭先生感到很气愤。

那么此网站是如何获取郭先生的信息?郭先生坦言,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去外地出差住酒店,一般入住时都需身份证登记,可能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此被泄露了出去。“最近一次出差去的太原,住在一个名为金广快捷酒店太原五一路店,住店时就要求我用身份证登记的。”郭先生对照了网站上“入住登记时间”后回忆到。“按照那个网站上的说法是黑客掌握的数据,而且网站上明确写明可以统计到2000万条酒店开房记录,也就是说经常住酒店的顾客的个人信息轻而易举地就会被泄露出去。”

花钱能查到更多

隔日,记者登录郭先生所述的名为“查开房我帮你”网站,该网站上写明,“有名字就可以查询,用身份证号码就能够精确查询开房记录。破解2000万条酒店开房信息。”记者只随意输入了一个名字,就搜到百余个同名人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及入住登记时间等详尽信息。为验证真假,记者随即拨打其中一个电话号码,在对方接通后直呼其名,得到了回应,且核对了身份信息,全都正确。

记者留意到,该网站右上方标注了一个聊天软件号码,写着“全国权威黑客:查询酒店开房记录、手机定位找人、手机通话记录、航班、工商ID等”。记者随即联系该账号,交谈中得知出钱便能查询到被查人自2009年到至今的开房记录及以上信息。“网站上只能查到部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交钱可以查到所有人信息,保证所有入住酒店都能查到。

查询全国范围内开房记录一次1600元、一个省1100元。手机定位找人服务,定位移动号码1100元、电信号码900元、联通号码700元,银行账号或支付宝支付”。对方发给记者几张此前已查询过的当事人信息截图当做事例并介绍称,提供被查人相关信息后可查到其民族、籍贯、户籍地派出所等常住人口基本信息,并附有当事人证件照。

 

交执法部门处理

就此,消费维权律师邱宝昌称,此做法违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相关规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有关条例。“受害者需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信息的泄露,要求该网站立即停止这种侵权行为,可以向工商局等部门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查开房网”的“源头之水”在哪

隐私保护问题在立法角度看并非无法可依。我国旨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刑事法律,《刑法》明文将倒卖、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列入刑事处罚范围;二是行政法层面,不论是新修订的消保法,还是2012年末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决定》,都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作为严重违反行政法律来对待;三是民事法律,我国新修订的侵权责任法已经将隐私权正式写入民法之中,据悉,即将出台的侵权法司法解释也将重点重申隐私侵权的法律后果。

既然立法机关已经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法律执行问题上。法律问责制度执行不彻底,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缺乏“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彻查态度。

“查开房网”的存在不是单一现象,必然存在信息泄露源和信息买卖渠道等上下线关系。出现问题后,对违法网站的严肃查处以外,更应坚决肃清所有可能产生信息泄露的源头,堵住倒卖信息销售的渠道。

去年在“查开房网”引发关注的时候,媒体报道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已介入调查,但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公民的“开房”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似乎并未看到权威结论。如果不能及时查清源头、堵住漏洞,总是跟在这些不断“复活”的网站后面,难免显得被动。

据媒体调查,除了“查开房我帮你”网之外,还有人通过QQ号公开售卖“开房”公民的详细资料,甚至包括银行账号或支付宝,执法部门应尽快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找到“罪恶之源”,以严肃的法律惩处威慑不法之徒。

而在“亡羊补牢”之外,在网络隐私保护上更应探索“未雨绸缪”。比如,德国对侵害公民隐私和乱发垃圾邮件的现象,单独成立了专门部门统一处理,既有事后处罚的权力,也有事先监管的责任,避免了“九龙治水”的弊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提出要“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机制”,对网络信息安全,尤其是涉及公民信息安全的统一治理工作应尽早提到日程上来。

“查开房”网站死灰复燃,是冒险更是挑衅

不过,在舆论场中,不少人对“查开房”网站态度暧昧,甚至持力撑态度,比如有网友称“不做亏心事,别人知道自己住哪里有什么关系呢?”此言差矣!首先,即便做了亏心事,“查开房”网站也无权披露信息,让大众审判,陷入可鄙的狂欢之中;其次,是不是亏心事,谁来认定?最后,为泄密叫好者也许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谁能保证自己的隐私不被披露?

“查开房”网站泄露公民隐私,本是陈年往事。这一事件的“卖点”在于,为何时隔9个月左右,“查开房”网站能够死灰复燃?谁给它打开了笼头?如果不是这次高管开房事件,有多少人的信息被泄露而不为人知?

 

此前,媒体披露高达2000万开房信息被泄露,不可谓不惊人!之所以泄露出去,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因技术漏洞被黑客获取;二是酒店、网站等相关工作人员故意抛售。无论哪种情况都涉嫌违法,尤其是出售公民信息,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明确规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众所周知,我们正在遭遇被“脱光”的困境。刚买了车,保险公司的电话接踵而至;孩子出生没几天,推销奶粉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端坐家中,骗子电话不期而至,对你的信息了如指掌。调查显示,98.9%的被调查者遇到过泄露信息,92%的人认为影响到了生活。在以往,一说到泄露信息的主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大银行、民航、保险以及电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殊不知,现在的一些酒店、网站也成了泄露公民信息的“生力军”。

具体到“2000万开房信息被泄露”一事,不知道当时警方有无介入,或者介入之后有无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无论真相如何,“查开房”网站死灰复燃都是极具示威性质的挑衅,挑战监管部门,也是挑战法律。有专家认为,对于达不到保密要求、存在技术漏洞的企业,应该出台相应的技术保密规范和惩罚机制。如果酒店被坐实泄密,应主要追究酒店本身和网络技术公司的责任,如可以降级或降低其资质。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及时的补救措施。

当然,在这些制度性安排之外,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打,打得彻底,比如对违法网站应该封死,不让它们有沉渣泛起的机会;严打,不能止于一时一地,而应该常态化。没有利益驱动,相关人员或网站未必泄密,当违法所得远远低于受到的惩处,他们还敢为所欲为吗?

如果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保护,我们就成了玻璃人,甚至不知不觉地处于裸奔的尴尬之中,甚至处于危险境地,有的人信息被泄露导致失去生命已非新闻;如果不惩处泄密的单位和人员,我们的信息安全就毫无保障。保护公民信息安全,请拿“查开房”网站祭旗,让公众吃下定心丸。

剿灭“查开房”更要取缔泄露源

只需输入姓名,就能查出电话、住址等信息,只要开启付费模式,就能查询全国开房记录、手机定位找人。获取个人信息的门槛儿如此之低,让人看着触目惊心。然而更让无法容忍的是,百度一下“查开房”信息,相关链接、信息竟达到540万个,“开房密探”、2000万开房数据查询等网站随处可见,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无论是带着“小三”、“情人”去开房的老板、背着老婆去逍遥的官员,还是躲避压力、寻求刺激的普通都市男女,我们都可以站在道德的层面,对其口诛笔伐。但在法律角度看,开房者的隐私除了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外,神圣不可侵犯。更何况,就信息泄露而言,受伤的大多是普通公众。试想,在日常生活中,在手机上不断骚扰我们的各种推销广告、诈骗信息,不都是信息泄露惹的祸吗?

虽然“查开房”网站能不时的爆出,名人的花边新闻或者是官员的性丑闻,愉悦公众。但这些娱乐性信息、反腐“正能量”,并不能消除公众对信息泄露的忧虑。更不能掩盖剿灭“查开房”,这个保护个人隐私的应有之义。事实上,公安机关对非法买卖个人隐私,更是一直采取“零容忍”态度。近年来,一大批各类“查开房”被查处、取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相关单位力度很大、决心很足,但“查开房”网站却从没有绝迹过。为何“查开房”能够经得起“千查百剿”?究其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对“查开房”的围剿大多是应急式的反应,当风头一过必然会死灰复燃。以新闻中的“查开房我帮你”网站为例,只需几台服务器,就能换个马甲继续忽悠,靠打哪指南式的临时性反应,能剿灭干净么?

事实上,如今个人信息泄露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而“查开房”网站只是信息泄露的最后一公里。倘若,源头没有掐死,能不断提供“活水”。即使“查开房”网站全部取缔,泄露的个人信息,仍然会在“qq群营销”、电商等新的“载体”上泛滥。因此,相关部门要剿灭“查开房”,却不能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查开房”网站上。而是要换个思路,在信息泄露的源头上多下功夫。

掐掉“查开房”的信息源,无非是揪出酒店、宾馆的“内鬼”、打掉无孔不入的网络黑客。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拿出具体措施,在个人信息的“泄漏点”,对非法盗取行为,给予强有力的打击,以便从根本上保证公民的信息安全。

请用“法律之网”网住“开房查询网”

郭先生发现自己的信息上了“开房查询网”源于一个陌生的电话,这个电话是推销保险产品的。在郭先生的多次询问之下,推销报销的人才说自己是在“开房查询网”查到的信息。郭先生是一个业务员,经常要出差,住的宾馆较多。他试着到这家网站查了一下,自己的信息几乎都可以找到。

对于郭先生的反映,有关部门表示已经转交执法部门核实处理了。想必,在执法部门的介入之下,“开房查询网”是会受到处理的。但是,即使网站被关闭了,留给我们的反思却是不能停步的:“开房查询网”把谁网在了网中央?

黑客被网在了网中央。网站说很多信息来源于黑客,黑客都是一些拥有较好互联网知识的人,这些人如果走正道的话,完全有着不错的前途。靠着正常的渠道也可以赚取令人羡慕的财富。遗憾的是,总要这样一批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些不该做的事情。

宾馆被网在了网中央。尽管说,网站的说法是信息是黑客提供的,但是可以想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会完全依靠黑客,还会有宾馆出卖这样的信息。宾馆出卖客户入住信息和视频的事情已经多次发生了。我们在查这个网站的时候,也是不能放过宾馆这个行业的。对于上了“开房查询网”的宾馆信息,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看看有没有出售信息的现象。

监管被网在了网中央。“开房查询网”的存在,还是因为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网站的审批监管部门就是失职的;负责监督宾馆服务业的工商部门就是失职的;负责黑客监管的警方也是失职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部门被网在了网中央,才使得这种奇怪的事情一再发生。

道德被网在了网中央。谁在利用“开房查询网”呢?我想这里面会有一些当事人的妻子或者是丈夫,他们对配偶有所怀疑,就会采用这样的办法。这综合起来说,就是道德底线被网住了。夫妻之间需要最起码的信任。而开网站的,到网站上搜集信息的保险公司、房产销售,提供信息的黑客、出卖信息的宾馆都让自己的道德被金钱俘虏了。

该网站提供的“服务”还真齐全:查询酒店开房记录、手机定位找人、手机通话记录,价码也很高,查询全国范围内开房记录一次1600元、一个省1100元。试问如此明显的网站,监管部门都没看到?

最让笔者疑惑的是,监管部门对于这种情况竟然作出了这样的提醒:一是要防止信息泄密,二是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投诉或者是起诉。原本属于公共管理缺位的问题,岂能一股脑儿的都推给市民?

 

【启示与思考】

不可否认,查开房网之所以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方面,是这能给曝光者带来利好,就此次复活的查开房网而言,一个人若想查看所有人信息,就必须自掏腰包,且收费不低,在利益的驱使下,查开房网的复活,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则是查开房网有现实需求,如满足一些人的偷窥心理、好奇心理,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反腐的利好,毕竟,在查开房网面前,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的,网络上曝光的领导开房门,很难说与这些网站无关。

自然,面对查开房网的复活,面对公民隐私的泄露,公民是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的,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民可以要求网站停止侵权,也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甚至向法院起诉,但很显然,这些做法的成本太高了。就类似的事件而言,不过是“天下本无事,查开房网自扰之”的一种尴尬。既然如此,就不应该再由公民去维权,而应由相关部门将非法网站及时查处,以确保公众的隐私安全。

简而言之,查开房网再次复活,监管不能还在装睡。所谓监管,必然是包括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监管,事前监管既包括各种法律的建立,也包括各种预防措施的实施;所谓事中监管,既包括监管部门对暴露隐私网站的发现,也包括社会大众的反馈与举报;所谓事后监管,则是对惯犯、有相关违法记录的个人与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可以说,只有监管完善并且强硬起来,且严厉的处罚措施及时跟上,查开房网才不会死灰复燃。不然,查开房网的复活,就可能循环往复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9/7805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