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霜雪融尽又一春

2014年09月05日 16:40

 

宜良县位于昆明市东南,距昆明主城区45公里,属滇中经济圈的核心连接区,全县国土总面积1913.68平方公里,共辖4镇2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达42.68万人。人杰地灵,享有“滇中粮仓”、“烤鸭之乡”和“花乡水城”等美誉。

由于连年干旱,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成为了摆在宜良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省、市的关心支持下,于2011年海马箐水库被批准列为云南省100件开工建设的重点水源骨干工程。

海马箐,位于宜良县和嵩明县的交界处,是南盘江主要支流贾龙河的发源地之一,该地四面环山,河谷地带水量充沛。海马箐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沿途乡村、县城供水和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是宜良的生命线工程。水库设计坝高59.2米、总库容1610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每年可向宜良县城供水472.4万立方米,满足贾龙河流域内2.234万亩的农田灌溉,并对水库下游防洪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马箐水库获准立项上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大中型水库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历来是“天下第一难”的大事,而这“天下第一难事”摆在了宜良县委、政府的面前。

叶落归根,故土难离,成了海马箐移民心中过不去的“坎”,移民陈树荣对笔者,“当初要让我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说什么也不同意,一些人甚至组成了护村队,工作组根本就无法进村,敲不开农户的门。住惯的山坡不嫌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们就是不搬。我们全村已经统一好,不准那家签字答应搬迁。”移民们多次围堵工地,阻挠工程建设,致使工程停工;并用石头、老树根堵住了进村的所有道路;用稀牛粪、阴沟泥打砸进村工作队员;工作队员绕道村背后的小路,步走3、4个小时的山路进了村也是“铁将军”把门,一位老人看着工作队员连续几个月这样辛苦,来回奔走,心疼地告诉大家,“你们无论多辛苦,必须每天太阳落山之前,离开村子,不然你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破 冰之 旅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连夜,宜良县委、政府召开了紧急动员会,第一时间,拾起了群众路线这一克敌制胜的法宝,明确了全县无与移民无关的干部,提出“移民工作无小事”,经过认真研究推行了“海马箐移民工作十项机制”的群众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十项机制”,即:高位的领导推动机制、强力的宣传教育机制、创新惠民安置机制、“一对一”包户移民工作机制、风险责任保证机制、“片长”、“点长”责任机制、最严格的实物补偿机制、规划安置“一条龙”服务机制、科学果断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最严厉的督查机制。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3位县级领导主抓移民搬迁工作,县“四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3位副书记为组长的七个移民建房工作巡查组,承担接收移民安置任务的4个镇(街道)的移民搬迁工作分别由县四班子一个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时明确了县直部门、镇村移民搬迁安置的工作职责。

在工程被迫停工,移民多次打砸工作组人员的情况下,县政协主席李鸿连续几个夜晚睡不着觉,经与相关部门研究,只有趁着天黑,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进村做工作,从村后面的小路,淌着冰凉的河水,从几十米的峭壁上爬进去,上演了一幕幕飞岩走壁的惊心动魄画面;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大家都是在冒着生命危险,稍有不甚,山上滚落的碎石有可能要了大家的命;也还有躲在山后面的移民的一些过激行动,也会让工作组人员落入无底的深渊。工作组进村后首先选择那些对政策有一定理解的移民户来进一步讲深、讲透政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充分发动这一部分群众邀约其他移民以串门子为契机,工作组把宣传会开到了农户家里面,送到了每一个移民户手中,把温暖送到了移民心间。

为解决移民补助资金不多,建房困难的实际,宜良县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在争取到市级480万元资金支持的同时,又自筹资金400万元,除按水库移民政策规定的补偿、补助资金外,再给予每人1万元的建房补助;对在规定时限内签订协议、在规定时限内搬迁并拆除旧房、在规定时限内自主建房的移民,每户还有2千到2万元不等的奖励资金。发动县内建材生产企业给予移民建房所需的水泥、小砖提供最优惠的价格;由安置点的村组在做好“三通一平”服务的基础上,免费提供施工用水、用电和提供6个月的临时住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宜良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向移民定向捐款410万元,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大爱无限,让横亘在移民面前的冰山雪融冰消。

 

迎 春之 行

宜良县30位副县级领导分别担任30个安置点点长,镇(街道)联村领导、村(社区)书记主任、村小组长任副点长,并对4个片30个点的片长、点长在各安置点进行挂牌公示,片长、副片长负责协调处理片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点长负责安置点的协调服务工作。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这“经”每家各不同。针对搬迁工作中每户存在的实际困难,推行了“一对一”包户移民工作机制。由全县147名正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对口联系一户移民,并形成规范的“一对一”包户移民工作机制,要求“一对一”干部全程做好“保姆式”跟踪服务和相关协调工作。推行风险责任保证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做到“三个一”,即“记好一本群众诉求台帐,填写好一张群众诉求登记表,上交一个工作报告”。切实做到“四到位”,即“政策宣传动员到位,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移民困难帮扶到位,搬迁过程中出现问题协调到位。”

亲家,多么温暖的词语,许多搬迁户虽然不知道他们的亲家,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有事找亲家,一个电话亲家会立马赶到,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移民陈忠华今年是笑得合不笼嘴了,他现在一个月的收入就等于他以前一年的收入了,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亲家”大哥——信访局的局长张士平,每次见到张士平,他总是拉着张士平的手久久不忍放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大哥,这辈子,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了。”这个朴实的汉子,他创造了一个纪录,成为第一个签订了搬迁协议的人。

信访局的局长张士平深情地说:“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真心实意,答应老百姓的一定要做到,我们的群众也是人,只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张士平在帮助陈忠华盖好了房子、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想:陈忠华用什么来养活他的一家四口?经过与陈忠华了解,他有一本驾驶执照,能开大货车,张士平拿出了自家存在银行的钱,帮助陈忠华买了一辆大货车,跑起了运输,并帮助他联系了水泥厂拉水泥的工作,陈忠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会遇到这样的好大哥、好干部。

一天,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捍东接到一个用他的“一对一”亲家余绍周的电话打来的电话,一个让他好久都没回过神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面骂了很多、很难听的话,原来电话是余绍周的儿子打来的。当晚,陈捍东无法入眠,他一直在想,余绍周到底想要我们“一对一”帮扶亲家帮他做什么?

余绍周一家三口一直在昆明打工,陈捍东千辛万苦,终于联系上了余绍周,午饭都没有顾上吃一口就急匆匆赶往昆明,在城里找了两、三个小时才见到了老余,苦口婆心地讲政策、说道理,最后却得了老余一句话:别人搬,他就搬。而他并没有放弃,坚持给老周打电话,做工作,直到规定签协议的前两天,老余终于答应来选地块了,前前后后跑了两、三天,最终选定了地块,从房子的放线、开挖、协调工程队,到放工用水、用电,他像一个“保姆”一样。老余到银行去取钱,密码忘了,也是他一步一步地帮着去找人,最后把钱取出来,放在了老余的手里。在老余家搬家的酒桌上,老余的儿子,端着满满一碗酒来敬陈捍东,给他赔理道歉,20岁的男人,流下了大颗颗的泪。陈捍东心里明白,这泪不仅是为他一个人而流的,而是为许许多多像陈捍东这样为民办实事,替老百姓分忧解难的好干部而流的。

精诚所至,春风化雨。搬迁户陈树荣,他的“一对一”联系领导是县科协主席李承辉,经过李主席10多次的上门做宣传、做讲解,帮助他打开了心里的结,解决了实际困难,在李承辉的“一对一”联村包户工作日志中,清楚地记述到:在规定的签字搬迁时限内的头一天晚上,他终于愿意来选安置地块了,接到电话,李承辉立即与马街镇联系,工作组专门派车把陈树荣接到县城,李承辉陪同陈树荣选地直到深夜12点多。第二天7点多他们又开始一块一块地看,一个点一个点地选,到早上9点,选中了他满意的地块签订了搬迁协议。

陈树荣回忆说:我想如果我再不签字,我对不起我亲家了,他真的是用一颗心对我好的,前前后后来我家10多次。

在房屋建盖过程中,由于连日的阴雨,使陈树荣家打好的挡墙,裂开了40多公分,李承辉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村组协调,筹资4000元加固了挡墙。

移民们如何搬,安到哪?宜良县县委、县政府问计移民,决策共商“一条心”,规划安置“一条龙”服务机制。采取以农业化安置为主、货币化和投亲靠友安置为辅,让移民自愿选择适合自身生产生活发展的路子,同时尊重广大移民的意愿,按照谁受益、谁安置,大分散、小集中的安置方式,力求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将嵩明县洼子村选择农业化安置方式的移民安置在全县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县城驻地匡远街道办事处下辖的社区居委会,将海马箐村选择农业化安置方式的移民安置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狗街镇、北古城镇、马街镇下辖的社区居委会。在此基础上好中选优,又把条件相对好的村、好的点作为移民安置地进行规划布局。安置地的乡镇精心组织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图片,方便移民首先通过画册更好地了解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安置地块。确保了移民搬得了、稳得住、逐渐能致富。

有的移民在选择安置地块的过程中,共调整了七、八次,无论是“一对一”的干部,还是各工作组的人员,每一次都耐心细致地陪着他们到现场去看,与安置地党委、政府协调处理,保证让移民选到满意的地块。移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成了工作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移民到安置地建房,由安置点的村组在做好“三通一平”服务的基础上,免费提供施工用水、用电和提供6个月的临时住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北古城镇宋家营村村小组长李红刚为了让农户尽快住上新房,开来了自家的推土机,自愿出义务工,为移民搬迁户填土挖方。北古城镇北羊街社区,主动为移民户上户口,将责任田地的补助款亲自送到移民手中。

人心齐,泰山移。为进一步做好移民建房过程中的水电服务、图纸设计、户籍办理、保险转接等工作,专门抽调各部门业务骨干,成立了13个责任工作组。民政局55岁的老党员党绍伟被抽调到工作组,在工作组里是年纪最长的一位,但进村入户、迁坟上山,每一步他都会走在前面,做移民工作既耐心、又热情。为了一位77岁的老人能顺利落下户口,他开了几个小时的车,把老人接到县城。他联系的移民户,他跑了18趟,用他的真诚感动了移民。在移民中有两位孤寡老人无法进入养老院,他跑前跑后,找政策、想办法,最终帮两位老人顺利送入了养老院,找到了老人温暖而开心的“大家庭”,看着两位老人直进养才院的背影,他忙不赢摸一把脸上的汗水,他笑得好开心。

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13个责任工作组的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为移民核对信息,发放补偿款。为方便移民,工作组又分为4个小组,专门对口服务进行农业化安置的100户移民,并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小卡片,并要求每位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开机,对于移民提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尽力协调解决,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及时上报移民搬迁指挥部研究解决,保证移民的问题件件有落实,困难一个也不落空。

一个政策、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碗水端平,诚心换来民心。在政策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实事求是的补偿,坚持政策规定的补偿标准不动摇。对移民反映的实物量不准确的问题,由移民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迅速组织人员分两个小组对设计阶段实物指标调查中漏项部份进行复核。通过宣传动员和多次复核、公示、移民签字确认,洼子村复核增加的实物补偿资金为26.88万元、海马箐村增加的实物补偿资金为11.67万元。

为整体推进移民搬迁的工作,成立了由县纪委书记任组长,督查领导小组对“一对一”干部开展移民工作情况、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和考核。并明文规定“一对一”干部,进村后不准踩踏庄稼、采摘水果,在农户家中就餐,一律按标准及时支付餐费。并组织建设、施工、设计、监理、质检单位在工地现场承诺录像,在县电视台播报,同时把承诺内容录制成光盘存档,根据工作需要,将上报参建各方主管单位。通过严厉的督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力落实。

一位“一对一”正科级联村领导这样说:在搬迁工作中带着“四心”走进搬迁户家中,针对每一家每一户的困难都各不相同,我们“诚心”交流,全面了解他们存在的难题,帮他们解决问题;“爱心”关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真心”帮扶,帮他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实心”办事,与他们交朋友,打亲家。

 

暖 春之 季

海马箐移民蒋洪友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和智障的大哥一家6口告别了黑古龙洞的烤棚,欢欢喜喜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扇扇大门打开了,一个个搬迁户高高兴兴乔迁新居。在每一个移民安置点,大家如数家珍,跟我们讲着他们的“亲家”,天冷了送来了被子,下雨了送来帐蓬,搬家了送来了锅碗瓢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幕幕解囊相助的场景,一曲曲干群交融的赞歌,一个个亲民、爱民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究,宜良干部正用真情、真心、真爱,进农家门、听百姓声、解百姓难;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宜良大地正涌动着践行群众路线教育,“一对一”结对帮扶,亲民、爱民的鱼水深情。

清风聚民心,正气生和谐。在海马箐水库移民搬迁工作中,没有与移民搬迁无关的干部,全县上下总动员,干部职工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取得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此次移民工作,参与移民工作的干部,得到了洗礼,经受住了考验,培育锻炼出了一批新时期工作作风扎实、会做群众工作、能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

宜良干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干部们已从机关融入基层,从干部融入群众,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为民情怀正在全县干部心中生根发芽,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和谐脉动,正在这片丰饶土地上开花结果,正经历着,惊人的嬗变和华丽的转身。

春暖花开,目前,海马箐水库工程进展顺利,2015年5月将实现下闸蓄水的目标。海马箐水库移民的顺利安置,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加强了党性修养、锤炼了思想作风,实现了干部联系群众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群众得到了实惠。海马箐水库移民的顺利安置是宜良县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四群”教育,“一对一”联村帮扶的一个缩影,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一排排迎风招展的杨树、一枝枝含笑待放的三角梅正见证和书写着,宜良干部懂业务、懂纪律、懂规矩、在职在位拼命干、调离退休不遗憾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干部精神,他们正着力打造昆明最大的“花乡水城”和昆明东部最宜人宜居的“新客厅”。

霜雪融尽和风暖,杨柳蓄枝又一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宜良人将会用“四群”敲开百姓幸福之门,古老的的“滇中粮仓”将会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烤鸭之乡”、“花乡水城”的美丽花冠,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芬芳。再创一个风清气顺、政通人和的新宜良!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5/7805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