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灾害频发凸显我国农险四大问题

2014年09月09日 13:16

 

灾害频发凸显农业保险缺陷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态势。今年上半年,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广西、广东等地洪涝风雹损失严重;7月历史罕见超强台风“威马逊”致华南、云南受灾严重;入夏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夏伏旱对群众生活和秋粮生产造成影响。自然灾害在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同时,也考验着我国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一旦发生,受灾面积广、损失程度大。去年黑龙江发生洪涝灾害后,保险公司赔付20多亿元。在此基础上,保监会模拟了50年一遇的洪水,粮食减产绝收,计算出的整个赔付额要翻一番还多,如果照此赔付,黑龙江承保的两家保险公司无力承担。为了减少承保公司的损失,部分地区农业保险采取了“超赔封顶”等方式,农民的损失难以得到全部赔偿,参保积极性受到影响。

1

(图片:海南文昌,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后的灾后重建及生产自救。)

与此同时,记者在受灾地区调研发现,由于农业保险险种少、投保率低,在补偿经济损失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黑龙江省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夏晚秋说,黑龙江省农村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作物每亩保额分别为水稻200元、玉米145元、大豆120元、小麦125元,只达到直接物化成本的20%—40%。以玉米为例,1公顷玉米的成本,包括种子、化肥、机械、人工等大约6000元到7000元,平均每亩400—500元,148元的赔付只有实际成本的1/3。

 

我国农业保险进入较快发展期,但进一步发展仍存四大问题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在全国六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后,我国农业保险进入较快发展期。据保监会数据,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06.7亿元,为2007年的5.6倍。2012年中央财政补贴险种扩展为15个,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开始实施都对我国农业保险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

(图片:河南禹州浅井镇,龙尾水库库底干涸龟裂。)

但与国外比较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

第一,在立法层面,我国《农业保险条例》是《农业法》和《保险法》的配套实施法规,仍然缺乏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相对于国外立法来说,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框架安排较为简单,条款制定较为粗略,只能为农业保险提供最基本的制度供给。

第二,在制度设计层面,我国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但在“协同推进”方面,我国缺乏一个专门管理机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庹国柱表示,一项跨部门政策的决策,相关部委之间协调成本很高,各部委的政策不免有相互摩擦和掣肘之处,因此在立法时明确和加强我国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非常重要。

第三,在农业保险补贴及财政支持方面,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方式比较单一,中央政府只对农民缴纳的保费进行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只有少数省市(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实施;中央财政尚未为农业保险经营组织提供再保险;税收优惠力度不大。此外,我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相对有限,目前我国很多省份与“菜篮子”工程密切相关的设施农业保险、蔬菜保险由于没有财政补贴支持,开办难度比较大。

第四,在巨灾风险分散方面,国外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一般都有依托政府财政支持的再保险机制,具体方式是政府出资设立再保险机构,或建立巨灾风险资金,为农业保险经营提供再保险,商业再保险是辅助。目前,我国政府主导、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尚未建立,保险公司农业险再保险安排渠道狭窄,成本高,分保不充分,承担风险过于集中。

 

建议加快立法、完善保费补贴制度、建立巨灾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相关专家建议,从加快立法、完善保费补贴制度、建立巨灾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农业保险发展。

3

(图片:9月1日,辽宁绥中县秋子沟乡谭杖子村,村民谭会君站在已经干涸的谭杖子水库内。)

一是在《农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等,形成农业保险立法体系。

二是可在现有主要粮棉油作物农业保险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经济作物的农业保险补贴;针对部分贫困县农业保险地方财政配套能力不足的问题,可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市县财政补贴配套,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以减轻基层财政保费负担压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鉴于农业保险业务的分散性及风险勘察的复杂性,可在传统保费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承担农业保险公司的一部分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减免政策型农业保险对应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三是建立单独预算的农业巨灾保险准备基金及财政支持的巨灾再保险保障体系,形成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的、保险人参与的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9/7806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