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理论短视频 第一时评 直播稿

余梦伦: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2014年09月20日 10:19

 

今天我给大家谈一下我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7月份去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同时他又指出了要增强科技创新的活力,集中精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广泛大力支持和协同下,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的开拓创新,勇攀高峰,走出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1956年10月8号我们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部门国防部五院成立了。到现在已经58年,在58年中,中国航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航天的发展,壮大了我国的国力,鼓舞了全国的人民。那么5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战术、战略、弹道导弹武器,从近程、中程到中远程,一直到洲际,从液体发展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到海上水下发射,从固定整体发射到隐蔽机动发射,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武器系列,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构筑了坚固的钢铁屏障。那么运载火箭也具有了发展近地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奔月轨道、各种卫星飞船的发射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还有成功率大大的提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0次成功的把神州飞船送到轨道,运载火箭同时也走向了世界,成功地进入国际优越性发射市场。    

正是邓小平过去说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没有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个是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创新发展的回顾,就讲讲我们的航天发展历史。第二部分就说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经验。

第一部分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创新发展的回顾,那么航天运载技术一般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战术战略弹道导弹武器,就是作为作战用的。另一方面就是航天运载火箭,我们用来发射卫星或者飞船、来探月等等这些。我现在讲一下导弹武器的发展,导弹武器包括战术导弹和战略导弹两部分。那么我下面先讲一下60年代我们国家导弹事业的大发展。    

1959年底,中央当时分析了国际形势,意识到苏联可能会单方面收回所有中国的科技合作协定。所以在1961年1月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面,就研究了应对的策略,针对我们中国自己发展国防尖端的技术做了一些考虑,那么紧接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又明确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发展方针,那么两弹就是原子弹和导弹。中央后来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钱学森给中央的报告,决定从全国调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和一些科技人员,在整个60年代基本上建立了我们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研制队伍。

 

在60年代大家知道了,我们国家还处于很困难的时候,另外帝国主义还对我们进行封锁、包围、威胁,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当时我们搞火箭、导弹这种武器,钱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自己干,而且必须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57年1月16号,我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成立了,这个名字之后改为中国航天科技尖端第一研究院,一般又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单称也叫中国一院。那么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开始了航天的创业。在创业的开始过程中,遇到了人才、技术、物资方面的很多困难,首先在人才方面我们没有研制导弹国防建设科研的人才,当时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参加了导弹的科研实验。只有钱学森他搞过导弹,其他所有的科技人员都没有搞过导弹、火箭技术,所以人才上面我们真的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在技术方面,我们没有系统的技术资料,当时从苏联引进了一些技术资料,也是非常简单的。从物资方面,我们国家底子非常薄,科研技术也不是很牢固。当时1960年,我们国家人均的GDP只有一百美元,和现在比,到2013年我们国家人均的GDP已经达到六千美元,所以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比,国家发展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    

我是1960年参加工作,当时参加工作的时候,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我们办公楼也没有,办公临时就在集体宿舍里面办公,我们来了之后住的宿舍,连窗户都没有。到1960年底我们办公楼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很多人住到办公楼里面去了。    

我们事业开始以后,第一个进行导弹的发射。当时这个导弹叫1059导弹,1059这个代号,当时有苏联提供给我们一个,他是根据德国V-2火箭仿制的一个型号,成功以后就移交给了中国。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们1960年11月5号我们自己生产的仿制的这个导弹,1059导弹发射了,而且发射取得完全的成功,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当时聂荣臻元帅在发射场接见了我们,而且他说在祖国的地平线飞起了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导弹的样品现在还陈列在我们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头,可以看到这个。回忆一下当时情况,因为我们单位在北京,去的时候我们坐火车到酒泉发射场,当时酒泉发射站也刚刚建立,它招待所什么都没有,所以叫我们带了被褥,带了脸盆,所有生活用品都是我们每个人扛了个大包去的。那么到了发射靶场,供应方面也是非常困难的,刚开始时候有一定的粮食,一定的蔬菜。我们进场到发射整个时间将近2个月,到后期基本上靶场没有什么可以供应的东西了,当时有很多土豆,所以我们吃的主食是土豆,吃的菜也是土豆。

但是我们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发射成功了,到第二天,大家后来想了一下,我们没有在发射前,进行一个发射仪式,觉得很遗憾。所以后来第二天又把第二发导弹把它竖起来,后来把上面的字也改成第一号的编号,补照了一张聂荣臻剪彩的场面,作为纪念,这个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苏联提供给中国的1059导弹,刚刚说了是仿制德国V-2火箭的。大家知道德国在当时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他的火箭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在纳粹希特勒夺取政权以后,又加紧了发展导弹武器,所以在1944年时候,德国研制成V-2火箭。事实上V-2火箭在二次大战胜利以后,美国和苏联都把V-2火箭运到他本国去继续进行研制。所以现在来说呢,苏联也好、美国也好,他这个导弹,他那火箭发展,也是在V-2这个基础上发展来的。

 

那么从历史方面说,中国是古代火箭发祥地,当时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火箭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各个国家,然后这个技术又传到欧洲,对于西方的文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1059导弹的研制,学习了西方的导弹技术,使我们逐步从无到有,初步建立了我们独立自制的火箭研制体系,所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航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必将造福全人类。

下面我们接着说,从1059实验成功以后,我们进入执行时期,执行时期我们从一千公里左右的导弹开始,当时导弹名字叫东方二号。东方二号的研制大概从1960年开始一直到1964年,中间经过了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但是通过这四年的艰苦攻关,我们执行设计的东方二号导弹成功了,标志了我国实现独立设计导弹的能力。同时我们利用这个导弹,进行了两弹的实验,就是我们导弹、原子弹接着进行实验,那么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核导弹实弹实验,在罗布泊引爆,进行了通过导弹发射打到罗布泊实现了核爆。在执行时期导弹成功了,我们又制定了半年试弹,要求在半年时间以内进行四种导弹的研制,这个计划从1965年开始到1972年这半年时间完成四种导弹,从中程导弹到中远程导弹、到远程导弹,一直到洲际导弹四种导弹的研制。而要解决从中程到洲际导弹的油问题,就要建立中国弹道导弹的研究力量,使中国真正成为具有战略和威慑力量的大国。那么半年试弹成功标志着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奋发图强航天精神的伟大胜利。

半年左右时间,我们国家在国内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完成了地近弹道导弹从一千公里的射程到一万两千公里射程的跨越,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克服难关,攀升一个又一个高峰。当时我们研制了洲际导弹叫东方五号,它曾经是3米35,当时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近地弹道导弹,它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东方五号的成功使中国成为洲际核导弹大国,形成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和威慑的力量。在半年试弹研制成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新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大家知道,1966年以后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所以国家科研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实际上这个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防科研实验才又得到了新生,也就说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开始进行新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通过最近十来年的努力奋斗,我们新一代战略武器陆续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陆上机动发射,海上水下发射的完整配套的战略武器系列,形成我国新一代战略卫士员,为保卫国家安全、核安全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我刚才讲了是中国导弹武器的发展。下面我来讲一下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

1970年大家知道,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那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器,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航天运载火箭,我们叫长江一号。当时在50年代末,毛主席就提出我们也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在60年代中期,国家启动了叫651工程,就是人造卫星工程。当时我们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利用东方四号,刚才说半年四个弹,研制出来远程导弹,就是在东方四号技术上面增加一个第三节,一个固体的第三节。用这样一个三节火箭来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号我们发射成功了,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在太空奏起了我们东方乐曲,从此标志中国进入了太空领域,这是中国航天第一个里程碑。那么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时间上来说排在世界第五,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紧接着是美国、法国、日本,最后是中国。但是我们值得提一下,这五个国家发射了他们每一个国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卫星里面中国的卫星是最重的,那么苏联发射的卫星是3公斤左右,美国的卫星8公斤,法国的卫星是42公斤,日本的卫星是9公斤,那么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是173公斤,这个重量是世界最重的,标志着中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能力是超过了其他的国家。所以可以说,我们后来居上。

 

那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我们下一步就利用东方五号,刚才讲了,我们国家研制成功的洲际导弹,以洲际导弹为基础通过增加第三节,能够捆绑火箭,形成了我国现在的长征运载火箭系列。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有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有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等一系列火箭,那么特别我们要提的,就是1984年4月8号我们利用长征三号卫星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个卫星轨道高度是3万6千公里,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第二个里程碑。中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另外在上世纪,由于我们运载火箭的发展,国家决定我们长征火箭要走出国门,要进到这个世界卫星的发射市场。当时90年代,我们这个火箭的力量能力不是很齐全,还是有限的。可是我们还是成功的开拓了发射市场,签订了第一个发射合同,是要把瑞典的一颗科学探测卫星送到轨道上面去,实际上我们是1985年签的合同,在1992年把瑞典的卫星送到轨道。同时我们也进入了美国的发射市场,通过运载箭的捆绑,我们提出叫“长二捆”运载火箭,当时这个火箭正在设计当中,是我们带着图纸向美国卫星公司宣传我们的。毕竟我们这个导弹,包括我们现有的火箭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国际上面、在技术上面我们是可靠的,所以美国的卫星公司,也相信我们这一点,他让我们签订了一个发射美国卫星的合同。他要求签订合同以后,在一年半的时间,你要首先试发射一次,用你的火箭发射成功,我们这个合同才有效。所以我们在1989年签的合同,在1990年7月份这个火箭首飞成功了。首飞成功震动了世界航天界,所以美国人也说他们要搞一个火箭18个月是肯定不够,可能要3年、4年,可是你们中国人18个月把这个捆绑火箭研制成功,我们感到很佩服。

从90年代开始我们陆陆续续的进行了二十多次发射服务,就发射卫星。把三十多颗,美国的、瑞典的、巴基斯坦的、法国等国家卫星成功送入了太空,因为发射有的时候是一次把两个卫星送到太空,所以发射了二十多次,把三十多颗卫星送到了太空,所以突破上面一些空间变轨、轨道机动等发射技术,成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有影响的知名运载火箭。我们从长征一号一直到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大大小小总共将近有十来种这样子,基本上既满足了国内的需求,也满足国际市场的发射需求。90年代末,我们基本上达到国际同类运载火箭的水平。

中国国际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市场,与世界各国卫星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运载火箭的影响力不断地扩大。在1998年的时候,美国一些政客看到中国航天运载能力在增强,他感觉有一定的恐慌,所以美国有一些反华的政客提出说中国发展影响了威胁了美国。在国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就是禁止用中国的火箭来发射美国的卫星。这实际上说明中国航天力量强大,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一些政客的空虚。所以中美之间的卫星发射合作确实受到影响。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国航天发展的势头,所以从禁止我们用中国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以后,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的势头更强劲了,实际上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基本上保持了100%发射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导弹武器上面,使导弹武器取得了更强劲的发展。

特别在1999年以后,我们用中国的运载火箭把我们的载人飞船、神州飞船发射到太空,实现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梦想。我们从神州一号一直到神州十号都成功的发射了,另外把太空实验室也送到了轨道,发射过程取得100%的成功。2003年杨利伟进入了太空,真正奠定了中国载人航天时代的开始,中国载人运载火箭十次连续发射成功,将十二名航天员送到了太空,这表明了中国的载人运载火箭,在运载性能上面非常有可靠性,在安全性上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载人航天远景规划以及载人登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下一步准备要做的就是,进行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那么在本世纪初,中国航天白皮书指出,今后十年在较后一段时间,要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高性能的低成本的运载火箭,新一代运载火箭具有运载能力大、低轨道的特点,比如说载人航天的这些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0吨,现在我们运载能力是9吨左右,到那时基本上翻了一番。而高轨道就是讲的地球同步轨道,未来3万6千公里运载能力将达到10吨,与现在的5万相比也是翻了一番。    

第二采用无毒推行器,这个推行器是环保的。    

 

第三要系列化。主张大中小各种类型的运载火箭。    

第四点我们就是要启动海南卫星发射场。这个发射场即将建成,将来还有一个海南发射场,将成为中国新一代的航天港,中国人将来进入太空,大部分都在海南发射场。

那么中国运载火箭发射主要成就可以归结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点印证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长征系列、火箭系列。

第二,我们已经进行了190次发射,把两百多个国家航天器送入地球轨道。

第三方面,技术含量高,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当前国际水平。

第四点,我们已经打破了欧美这个垄断卫星发射市场,进入了国际商业卫星市场。

第五点,结构的产出投入比,经济效能好。另外我们在航天的投入,实际上我们用国外十分之一的钱,能研制成功和国外同类的运载火箭。

第六方面,随着我们运载火箭的发展,我们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正像邓小平讲的,我们变成了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第七方面,带动了我们其他行业的发展。由于航天的发展,我们这个材料、眼镜、我们的电子、动力,我们其他工艺制造工艺等等方面,都起了飞跃的发展。

我举个例子,1992年中国运载火箭总共发射了19次,名列世界第二,成功率100%。2012年俄罗斯发射26次比我们多,他名列第一,但成功率只有92.3%。美国是发射13次,是第三位,但是他的成功率也很低,也只有92%。所以从2012年这一年来看,中国的航天它的水平是什么样的。

刚才我们回顾了中国航天运载技术,下面我想简单说一下,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一些经验。

第一条经验,党和国家对航天人的关心,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基础。发展国防建设事业是老一带革命家理想,中国要强大,不受帝国主义欺负,必须要发展中国独立的国防工业。当时周恩来总理是国家专委的负责人,在日理万机繁重的国家事务下,周总理十分关心航天事业,我们当时每一次发射,周总理都要听取发射工作的汇报,而且要做最后的决策,能不能发射都是由周恩来总理最后决定的。所以国家对我们的航天事业非常的重视和关心。改革开放以后,各届中央领导都十分关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多次对中国航天发展做了重要的指示,制定了中国航天发展战略决策,推行了中国航天的继续发展。  

 

第二点经验是,航天精神是发展中国航天的精神力量。几十年来,广大航天科研人员在为航天事业的拼搏过程当中,航天人体现出为事业献身的忘我精神,一直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航天精神是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伟大信念,是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是团队协助做奉献的崇高品质的总和体现。50多年来,中国航天以航天精神为动力,无限忠于祖国,忠于航天事业,大力发展自力更生、大力协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建立强大的中国航天力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航天事业是高风险的产业,因此要求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的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航天的腾飞,实现中华航天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点从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道路。我们过去讲,航天尖端十年花钱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针,航天尖端科技无法用金钱从国外购买,必须要自力更生,自己干。中国航天起步较晚,必须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迎头赶上世界航天的发展,要强调自力更生,在这上我们不闭关自守,我们要加强学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争取我们国家航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在中国第一个执行时期的中程导弹研制上结合实际,创新的提出新旧价值的方案,提高了射程。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时期的时候,采用了独特的滑行的制台控制方案,取得了首批成功。在第一个洲际导弹研当中,全面采用了有中国特色总体控制动力第一实验新方案,成为我国高性能高可靠的火箭等等。中国特色自我创新道路能确保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必能具有强劲的后发实力,能够使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

第四点,重视班组的建设,积极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班组是一个单位最基层最活跃的专业团队,它是产品制造的具体执行者,他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航天的成功往往是攻克关键技术集合而成,航天失败那么最终也往往由于具体的系统,具体的部件或具体专业设计的产品。所以班组是国家科研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验者,班组素质的高低,反映了航天的科研、生产、管理和完成国家任务的水平和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航天整个发展工作中积极发挥班组的作用,而且通过这个班组的力量,来形成我们强大的团队作用。

第五点,重视人才培养,建设强大的航天科研队伍。中国航天不仅在航天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实现了又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榜样。以钱学森为首的优势科学家是航天人学习工作的榜样,特别是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专多能的优良学风,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教育激励了广大科研人员,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科技人员的成长。在我们航天建设开始,当时聂荣臻副总理就提出有出息科学人员要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所以几年来,航天建立了多层次的专家队伍,大大的调动了基层科研人员积极性。比如说我们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航天科学家王永志和孙家栋,他们都是在航天科研生涯中培养出来的,他们从普通技员成为总设计师,成为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所以人才是航天事业最核心的资源,努力培养国内优秀人才,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基础。

第六点,要加强高水平的航天科研能力建设,为建成世界一流航天高科技企业做出不懈的努力。要建成具有新兴科研能力,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全面测量能力为一体的现代化航天科研体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中国航天制造发展的动力源泉,科研能力建设是创新的战略重点,只有掌握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才能实现航天领域的突破,才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核心竞争力。所以大力推动科研能力的创新,形成以总体为龙头、专业为支撑,数字化设计为基础的新兴科研设计部门,逐步实现效益、技术、运行、手段、环境、型号、六维一流的航天科研设计综合体,建成世界一流的航天高科研企业。    

我们刚刚讲了六个方面,是航天技术创新发展的一些经验体会。我们应该看到过去50多年,中国航天技术主要还是以跟着为主,就是国外有什么,我们也要有。但是未来我们要赶上他的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技术上的一定创新,那么今后我们要更多的以新思想、原始创新作为发展的方向。比如我们要搞高超音速飞行器,我们要搞重复使用飞行器,我们要飞向太阳系,这些东西都要我们没有前任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要独立创新,要进行原始创新。所以这样情况下,我们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要继续学习,并且不断的奋斗,继承我们航天光荣传统,为新世纪,为我们的21世纪中国航天的更大发展而努力,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0/7807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