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土豪”进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应如何看待?
2014年09月10日 10:51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定义“土豪”:有钱没文化的人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推出第3版。这是国内首部全面贯彻《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中型语文词典。“微信”“失联”“正能量”“吐槽”“拍砖”收入,“吊丝”“白富美”“超女”等落选。
增补上百条时代新词
据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在修订过程中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语,“微信”“失联”“正能量”“吐槽”“拍砖”“接地气”“细颗粒物”高频热词都被收入其中。
一些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也被增补到新版中来。例如,“土豪”原本是指“旧时地方上的豪强,即农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此前仅收录了这个义项。然而,随着“土豪”这个词语网络新义的流行,第3版在修订的过程中也补充了新的义项,即“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再如,人们以前使用“理财”这个词,一般就是笼统地指称“管理财务;负责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人们也更倾向于使用这个词来“特指为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对财产进行经营”。第3版紧随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用语的新情况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更适合读者的需要。
对热点新词进行实用解读
第3版从实际的用法出发,对热点新词进行了准确、实用的解读。以“网购”为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的释义为“网上购物。即购物者通过互联网查看商品信息、提交订单,商家以邮寄、快递等方式送货上门,或由网购者到指定地点自行提货。有款到发货、货到付款等交易方式”。这条释义不但向读者解释了“网购”的含义,还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如何在互联网购物的必要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剩男”“剩女”“吊丝”“白富美”“喜大普奔”等词汇未被收入。
修订历时三年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的修订历时三年。据主编、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李行健介绍,此次修订严格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精神,增补了近400个表内的汉字,这些字主要用于姓氏、人名、地名、科技名词以及文言教学。这次修订,将缺收的这些字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进行了统一,增补在第3版所设的“补编(一)”中,如:“鲿(chán)”“玃(jué)”等。
新改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及8万余条例证。词典设立5500多条“小手提示”,重点指出字形、字音、字义及用法上的易混、易错之处,更有800多组辨析展示常见近义词、多音字的细微差别。
土豪: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理财:指为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对财产进行经营。
网购:网上购物。即购物者通过互联网查看商品信息、提交订单,商家以邮寄、快递等方式送货上门,或由网购者到指定地点自行提货。有款到发货、货到付款等交易方式。
词典拒收“剩男剩女”因社会责任
对于“剩男”、“剩女”等词语并没有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一事,2012年,官方曾给出“不够尊重人”的解释。
编纂者则称,担心有些词一旦被收录,它们将堂而皇之地进入普通话,在使用中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特别是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词,没必要过早收入,过早聚焦,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再收也不迟。
值得注意的是,和剩男剩女有些接近的”宅男“”宅女“却入选了。原因是,编纂者认为,“宅”字在某种语境下,比“待”字有更特殊的词义色彩,且表现力强。
定义“土豪”,不能将民众意见拒于门外
这是一个解构盛行的时代。当网络的东风吹过喧嚣的人群,不管是曾经严肃的话语,还是本就活泼可人的命题,都可能在新的语境下衍生出新的定义。而这些定义要么裹挟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要么附和着彼此的利益纠葛,让本就喧嚣的舆论场更是多了几分浊气与乌烟。在此语境下,“国家语委”对一些网络解构词重新予以定义并作必要的说明,这种纠偏,不但是规范文字用语的必要,更是引导社会风气的直接体现。
然而问题也恰好出现在里。在一个价值观兵荒马乱的时代,基于不同立场上的自我考量,官方与民间的不同理解总会在彼此间发生激烈碰撞。在官方看来,“土豪”一词就是“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其所指理应是被这个社会摒弃和鄙夷的对象。然而在民间视角中,“土豪”虽然略带嘲讽的意味,但它更多的却是彼此间的一种调侃与互动,与文化和价值观没有直接意义上的因果关联。
诚然,在官方的理解里,将“土豪”定位在贬义的位置上,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中出现的各类“土豪”现象,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投射了当事人病态的价值观。比如那位背金条买宾利豪车的黄金大妈,那些为了一时虚荣而尽情显摆的富二代,那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华尔街抢占一席之地的中国富人们,他们虽然在财富上可以打败众多的市井大众,但在精神涵养上,却作出了极其恶劣的示范。将这些外表富有而内心贫瘠的人称作“土豪”,其实是客观而准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对社会用语具有指导功用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调整某一词语义项的标准必须建立在符合社会用语习惯的基础上,既然“土豪”一词在民间与官方中都有不同的解释,那么,“国家语委”就不能凭着自己之喜好,对它进行片面的定位。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就大家对“土豪”的认识分层采访了“北上广”地区市民,其中认为“土豪”是指有钱没文化的人只占总人数的35%,多达51%的人不同意此说法。在不同意的人群中,34%的人认为“土豪是玩笑话,可指任何人”,还有25%的认为是指“富人”。显而易见,大部分人对“将土豪直接等于有钱而无文化”的定义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这样的定义,它曲解了现实语境下的调侃意味而将其异化成了某种价值上的优劣判断,它不仅给双方带来了不少的尴尬,更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社会的富人群体带来不小的伤害。
词语的定义终究是要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而对于“土豪”这类词语,它虽兴起于互联网之中,却无时无刻不投射着现实的生活,因此,不管对它进行什么样的定义,它终究会回到生活中来。民众接纳了,就表示这样的定义是成功的,反之则意味着失败。只是需要追问的是,在互联网早已是意见集散地和中转站的当下,“国家语委”在敲定这一定义前,为什么不问问现实中的民众,不听听他们的意见?难道几个专家的意见就真的能代表广大民众么?
词典里的“土豪”,没文化也都想当
吐槽、拍砖等网络词语,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能够幸存下来,收入汉语词典,会扩大适用范围和延长生命力。和“白富美”“超女”相比,它们是幸运的。现在网络每天都在制造大量的新鲜词语,它们中的佼佼者未来也会进入词典。民众希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能以开放的态度接受网络词语,这样才不会被网络重新塑造的民间话语体系冷落。
词典向民间话语体系敞开怀抱,又犹抱琵琶半遮面,热衷于网络词语的民众自然着急上火,希望收录标准更接地气。可是,规范词典接受网络词语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词语释义和价值判断。
就拿“土豪”一词来说,“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就经不起推敲。网络词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含义经常变化,“土豪”早就从最初讽刺暴发户的贬义词发展为带有调侃意味的中性词,词典的修订却是以年为时间单位,即便只选择生命力长久和含义变化不大的词语,也会落后于词语含义的现实发展。
同时,一个有趣的现实是,真正的“土豪”并不认为自己“缺少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围观的人们在调侃同时又迫切希望成为“土豪”,这从网民对富二代王思聪的围观和追捧中可窥一斑。可是,“土豪”可以没文化,也可以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一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治理体系都鼓励多元的观点,二是价值观的真面目存在于大脑里,都无法一见,只要社会行为合法,就是合格公民。因为不缺钱,他们可以去读MBA,送子女留学,恰恰更容易获得知识和构建价值。社会对“土豪”的评价,不应止于物质判断。
有一种观点认为,“土豪”作为社会底层出身的暴发户,他们愿意学习上流社会的言行举止,所以才会用购买力凸显与普罗大众的不同,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买奢饰品,打高尔夫,今日学美国富豪,明日学欧洲贵族,以彰显身份,却陷入照猫画虎、邯郸学步的窘境。因为,我国的贵族传统并没有传承至今,现代文明又处于草创未成形阶段,“土豪”的行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也就是说,词典对“土豪”等网络词语,应当慎用道德和价值判断,应当以多元思想取而代之,这样才会完整记录词语的鲜活历史,也能激发人们创造更多网络词语的动力。反之,这些词语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规范词典就成了新词的墓地。反乌托邦小说《1984》描写了为遏制多元思想而创造的“新话”,是一种逐年减少词汇的语言,这不能成为“土豪”的宿命。
“土豪”只是调侃,与三观无关
新词典别的争议不大,问题出在了“土豪”的定义上。旧版词典中的“土豪”,原本是指“旧时地方上的豪强,即农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新修订的词典补充了新义项,即“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对于新词典中的新定义,吐槽最激烈的,当数中国首富的儿子王思聪的粉丝们。这些喊着嚷着“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到一口一个老公地争做这个土豪的“孩子他娘”的人们,眼里的王思聪算是要钱财有钱财、要文化有文化的大土豪。她们中很多人,既羡慕这位土豪的钱财,又赞同他的价值观。她们为这个带点调侃带点幽默的网络热词,被有文化的人们定义为带有鄙视意味的贬义词,有一种好词被糟蹋了的感觉,直指新词典作为中国汉语语言工具,是在误人子弟。
按照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标准,新词典对土豪的新定义,三观是正确的。但是,作为现代网络词汇的注解,这个定义,却有些歪曲了原义。土豪,这个因一位家长怕女儿受委屈而决定买下整所幼儿园而遭热议、并被反复运用快速升温的词汇,虽然最初是用来鄙视与批判的,但随着一款手机“土豪金”的传播,再推及生活中出手阔绰现象,网络上反复出现的土豪一词,已经完全摆脱了鄙视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中性的调侃,甚至有时候有着羡慕的心理因素。倘若新词典的新定义,仅仅滞后于网络词汇的演变过程,倒也只是个单纯的节奏问题。如果明知有变而硬要定出个这么个新定义来,这词典的工具本义,倒是变了味了。
“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但这不是当下网络所述的“土豪”。新词典新定义,虽然不是要将“富有钱财”与“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等同起来,但对于“富有钱财”的人们,因为有着对于这个词汇的贬义定位,便有着“文化要挟”与“道德绑架”的含义,这让生活中每个“富有钱财”的人们,随时处在了被人嘲弄、被人不屑的境地,摆明了就是把有钱财的人,往文化与道德的高地上赶。意义是积极了,阶层却分明了,但这个新词典,却让很多有钱财的人,躺了新定义的枪。
一掷千金不是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有文化的有钱人一掷千金,只要钱来得干净,掷得甘愿,这种消费价值的取向,与三观的价值取向并不冲突。这种消费权利,不应被鄙视,不该被“土豪”。作为规范现代汉语的词典,用一个与网络概念脱节的定义来规范“有钱财”的人们的三观,要么是没有真正读懂网络,曲解了网民的原义;要么是故意夹带了主观判断的私货。
可是,土豪一词,之所以入新词典的法眼,却正是因为在网友中热得不可开交。编新词典的文化人,应该尊重原义或者应更准确,不要过于自说自话。
“土豪”入选词典其实大有深意
将“土豪”新解放入词典,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与时俱进。不可否认,新时代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主流依然是积极向上的。但必须看到,社会道德领域还是出了不少问题,诸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拜物、贪图享乐等还比较普遍。这些与主流价值观明显背道而驰,为人们所不齿。
然而,人们在憎恶土豪、取笑其没品味的时候,又对他们充满了艳羡之情,可谓又恨又爱,以至于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大胆断言,“如果老天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大多数嘲讽土豪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成为土豪”。成不了土豪的,也想与土豪“攀上亲”。财富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但当它与一个人的成功机会和影响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成为攀爬社会阶梯的一条便捷之路,这种由社会本身造成的心态分裂,就是可以理解的。
这么说来,在词典中加入“土豪”新解,就不仅仅是为解释而解释那么简单了。词典作为工具书,首先有文化传承功能。吐故纳新,并准确而客观地解释,既是对历史尊重,也是与时俱进。“土豪”“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无疑是最切合时代特征的解读。同时,词典因为阅读受众和其权威性,必然还要担负起指导教化功能,“土豪”新解,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规范无疑作用巨大。不仅能唤醒人们对金钱认识的理性回归,更是对人们可能误入歧途的价值观的及时矫正。
从更深层次看,人们对新“土豪”既鄙视又嫉妒的复杂心理,以及对土豪对敛财方式微妙而暧昧的态度,深刻揭示出了中国当前种种矛盾的社会根源。当人们的心灵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一切的努力都是良善和值得的。选择性地将“土豪”入选,不动声色中满含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忧愤深广”的大爱情怀。或许,还有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能从体制机制上去改变的良好心愿吧?果真能如此,“土豪”入选词典就有了最大意义。
【启示与思考】
“土豪”一词能够被作为时代热词增补到词典中来,足以说明这个词语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据词典解释,“土豪”新义专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其实,“土豪”不只是中国有,国外也特别多,比如前段美国一位土豪上演了一个用坦克碾压宝马轿车的事件,向另一名牙买加球手隔空示威;以及前段时间大量中东土豪开着他们的豪车“占领”伦敦街头。诸此云云,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种典型的“土豪心态”。
虽然,“土豪”合法致富,不时的拿出来炫一炫,对社会似乎也没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缺乏文化支撑和价值观指引的“土豪”毕竟不是一个好的词语,而更多的带有一些戏谑和调侃意味。
理想而完美的人生,应当是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富足二者同步发展。单单是物质上赋予了,精神上却十分贫瘠,这样的不协调难免会滋生一种不正常的畸形心态。被贴上了“土豪”标签,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0/7807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