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重出江湖的毒胶囊警示谁该“吃药”?
2014年09月10日 14:45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浙江9000余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 去向不明
两年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9月1日,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短短5个月,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目前,因涉嫌有毒有害食品,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
用工资抵来的设备易地“单干”
今年56岁的潘某是新昌县儒岙镇人。之前,他曾在台州临海一家药业公司上班,从事的就是胶囊生产。谁承想,公司经营不善,连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潘某当时也被欠了1万多元的工资。由于公司老板实在是无钱支付,潘某就提出了拿厂里的设备抵。最终,公司老板也答应了。潘某就用1万多元的工资,抵来了一整套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没了工作,就没有收入。由于潘某本身就是生产胶囊的行家,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考虑了熟悉销路、利润可观等因素,他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还是下决心开始单干,生产、销售胶囊。
雇用10名新昌老乡重操旧业
2014年2月,潘某在宁海县深甽镇租下四间厂房。缺少工人,他就想到了在新昌的老乡。当初“毒胶囊”事件爆发后,新昌当地关闭了众多违规违法的药厂,很多人也因此丢掉了工作。
正是这个原因,潘某很快在新昌雇用了章某等10名老乡。机器、厂房、人员都到齐了,潘某随即开始投产。
潘某在生产空心胶囊过程中使用“工业明胶”。经过“打胶”、“排胶”、“切胶”、“次品挑拣、成品包装”四道程序,潘某将生产出来的空心胶囊卖给了王某甲(刑拘在逃)、官某(刑拘在逃)、章某(刑拘在逃)、王某乙(刑拘在逃)。
今年7月22日,因被群众举报,宁海县公安局和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执法,对该窝点进行了现场查处。
当时,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扣了空心胶囊成品6箱(约44.2万粒)、空心胶囊半成品102.9公斤、空心胶囊边角料724公斤、空心胶囊回料13袋、明胶50袋、食品添加剂着色剂1箱、制胶囊设备等。
与此同时,潘某和现场作业的工人共10人被警方当场抓获。次日,负责运输“工业明胶”和“空心胶囊”的朱某被警方抓获归案。
9000万粒重金属超标胶囊流入市场
从今年2月至7月,潘某的这个生产窝点,除了被现场查获的,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达9000万粒左右,都已经全部进入了流通市场。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据了解,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今年8月29日,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潘某等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
至于数量如此巨大的“毒胶囊”到底流向了哪里,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
事实
2012年央视曾曝光“毒胶囊”
潘柏海的老家绍兴新昌县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2012年曾因生产销售“毒胶囊”而轰动全国。当时,全县共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1000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进行了曝光。节目描述,“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毒胶囊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
2012年12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警方展示部分查获的毒胶囊。
“毒胶囊”事件曝光后,河北、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等地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8名,查封胶囊生产企业、明胶生产企业28家,查明涉案胶囊5亿余粒,召回铬超标胶囊(剂)药品12.3亿余粒,查封涉案企业的生产线94条,查明胶囊产品和工业明胶产品销往各地的80余家药品及食品生产单位的事实。
2013年2月6日,新昌县人民法院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审判处被告人王清、赖三学军、潘晓冲等7人不同程度刑罚,其中主犯王清获刑11年。
九千万粒毒胶囊都去哪儿了
惩罚潘某等人的同时,我们显然还需要追问两个问题:一是潘某生产铬超标的毒胶囊9000多万粒,而且从2014年2月就已经开始了生产,其办理相关手续了吗?如果没有,明显就是黑食品作坊,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中,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何以就没有发现潘某的违法生产毒胶囊行为?要不是群众举报,潘某还会生产多久?
二是潘某生产的毒胶囊都去了哪里?9000多万粒毒胶囊并不是一个小数,这9000万粒毒胶囊具体都去哪儿了,有没有流入正规的药品生产企业,有没有被制成药品上市销售,如果有的话,又是哪些药品“中枪”了?该如何将这9000万粒毒胶囊一颗不剩地回收回来?
食品安全大于天,但总是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不顾良心,罔顾天地正义,无视法律威严。对这样的违法犯罪分子,必须依法给予最严厉的打击。但比打击更重要的是,要坚决杜绝和避免无辜消费者,成为不法奸商的毒食品的受害者,并且要尽力做好预防工作,将相关违法行为截杀在萌芽状态。
具体到潘某生产毒胶囊一案中,我们不仅需要反思,铬是毒性很强的重金属,潘某从采购原料到生产,从销售到获取利益,是如何一步步走下来并得逞的,相关监管部门又是否尽职尽责?不仅需要追问,9000万粒毒胶囊都去了哪里?更需要反省:该如何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毒胶囊”死灰复燃敲响警钟 监管缺失谁该脸红
时隔两年,新昌“毒胶囊”死灰复燃再次证明,食药品行业监管部门的专项打击和整顿不能一阵风,要常抓不懈,严防死守。
2012年,媒体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该案件中新昌7名生产销售“毒胶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获刑,其中主犯获刑11年。然而,两年后,在巨大利润面前,又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无视法律和道德底线。
“毒胶囊”死灰复燃再次敲响了警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行为必须建立在守法和诚信的基础上。如果连法律条底线都不遵守,眼里只有利润,肆意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即使一时尝到甜头,最终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目前,大量重金属超标的“毒胶囊”流入市场,谁是“毒胶囊”的买家,相关部门也一定要追个水落石出。涉及的制药厂家如果已经使用这些“毒胶囊”制药,应及时进行召回。同时,对采购这些“毒胶囊”的责任人要进行严查。
“毒胶囊”死灰复燃也给各级食药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对重点领域严密监控,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这既是对消费者健康负责,也是对市场经济秩序负责。
“毒胶囊去哪”成谜,源于利益链未断
两年前,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揭开了这个危害甚巨的行当。当时各地警方和监管部门严阵以待,关停了很多违法违规药厂,并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可不曾想到,仅仅两年之后“毒胶囊”案件的“续集”就开始上演,仅仅一个小窝点的产量就如此巨大,至今仍有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有些可能已被服用,对民众健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危害。
依法追究不法分子之外,当下我们更想追问的是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从报道来看,这一次生产“毒胶囊”的并非是什么严密的犯罪团伙,只是一个原药厂的工人,用工资抵来公司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租了四间厂房、招了十个工人就开始生产、销售。这样一个甚至没有太加掩饰的窝点,竟然足足生产了五个月,直到有群众举报,当地公安和食药监局才开始联合执法。
监管部门的反应何以如此迟缓?要知道生产“毒胶囊”在当地是有“历史”的,本应是当地监管的重点。事实上,此次组织生产“毒胶囊”的头目潘某和那些工人,都是因上一轮关停大量的违法违规的药厂而“失业”,因为没工作再加上知道这非法行当利润高,所以才一拍即合。而他们所谓“熟悉销路”,很可能也是沿用过去的各种渠道,否则很难在这么短时间,搞出这么大的销量。
在已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却不能及时察觉非法窝点的出现,难逃失职之嫌;另一层面,此前的监管整治是否浮于表面,也需要反思。很显然,如果监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胶囊”公司关停,却没有追查买家,没有将整个利益链条摧毁,一旦风声过去,很容易就死灰复燃。这一次查获非法窝点已经一月有余,却仍未搞清大量“毒胶囊”的去向,也印证了相关部门对非法链条尚未掌握。
同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地在7月22日已经查处非法窝点,明知有9000万粒“毒胶囊”不知所踪、可能对民众造成健康威胁的情况下,为何不第一时间对外界通报?及时的信息通报,不光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追查“毒胶囊”去向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提醒公众多加注意,多从正规渠道购买相关药物,避免误食。这种有意无意的“捂盖子”,是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
“毒胶囊”的危害性毋庸多言,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查清那9000万粒的去向,将购买、使用“毒胶囊”的药企一网打尽,并完善药品的监管和信息通报机制。对监管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失职,一并追究问责,如此才能根除“毒胶囊”生存的土壤。
整治毒胶囊乱象,需刮骨疗毒决心
想想多么可怕。短短五个月内,涉事企业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毒胶囊。如果不是公检法机关雷霆出击,不知道会生产出多少毒胶囊。这些毒胶囊流入市场,还不知道流向何方,说不定你买到的药品中就会混杂着毒胶囊。这些毒胶囊中重金属超标65倍,人体是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但重金属的存在,则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生产毒胶囊,归根结蒂还是无良厂商的良心坏了。无良厂商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制作毒胶囊。毒胶囊的制作成本相较于正常的胶囊低了很多,可这完全是拿公众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本来,病人服药是为了能够尽早地恢复健康,毒胶囊的存在延缓了病人恢复健康的进程,甚至还会对病人的身体有副作用,何况,病人本身就有些病症、免疫力低,如果再来些副作用,说不定会给病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前段时间,新版《广告法》规定,明星代言产品须自己先用,笔者以为,如果生产出的药品想要流向市场,可以让生产厂商自己先用,这样,他们坚定药品安全的决心会更高些。
食品药品安全,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因为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药品安全,某种程度上比食品安全还要重要,因为药品一旦用错了,会要了人的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不可以重来,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都不希望出现意外的飞来横祸。本来,如今的医患关系就有些紧张了,如果毒胶囊流入市场、流入药店,而患者买到的就是含有毒胶囊的药,药效起不到效果,患者变得更加焦急,人着急了就会发生不可预想的事情。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天职,药品同样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药品用得好,康复得就快,反之,则恢复得不快甚至还有负面效果。药品安全了,才能为公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而毒胶囊则是危及公众身心健康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危及到公众的身心健康。
相关部门及时对毒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查处,这反应了对毒胶囊事件的高度重视,因为毒胶囊事件关系到每一个人。笔者更以为,应对该企业生产处的高达9000万粒毒胶囊进行召回,各地的食药监部门都要对当地的胶囊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坚决查处。药品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整治毒胶囊乱象,需要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
9000万粒毒胶囊,敲响了药品安全的集结号,各地都应该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查封毒胶囊,不给毒胶囊以喘息之机。
【启示与思考】
2012年,毒胶囊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关注,而7名生产销售“毒胶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均获刑,其中主犯获刑11年。本以为自此后江湖无毒胶囊,毕竟此次对生产销售者的处罚力度足够大,应能形成一定的震慑力。只可惜,我们低估了生产者的“舍身精神”。“资本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今毒胶囊重出江湖,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
一个小小的胶囊,反映地不仅仅是黑心制药者的良知淡薄,更是管窥了这一条流水线上的业界良心。原料供应商、药企收购方、市场监管者,大部分都成了毒胶囊的陪衬。由此看来,对市场上的胶囊是要祭出应景式的全面筛查了。不然,谁都有可能是那9000粒毒胶囊的买单者。
即便早日破案,对毒胶囊事件的审视也不能终止。就毒胶囊而言,我们必须破除其阴魂不散的魔咒。一方面,要将监管触角前移,让事前监管不至于沦为纸上画饼;另一方面,则需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当下对毒胶囊的处理,多止于惩罚生产销售者,而监管者却可平安无事,如此境况下,监管部门何来监管的责任心与警觉力?面对阴魂不散的毒胶囊,不仅要严惩生产销售者,更要连带惩罚有失职渎职嫌疑的监管者。唯有对生产者、销售者、监管者都下猛药整治,毒胶囊才不会“循环播放”,公众才无需再提心吊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0/780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