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审计应成常态

2014年09月11日 09:48

 

【舆情关注】

【事件介绍】

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

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

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

“收多少,怎么用,只有‘一把手’清楚”

长期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因收支明细处于公众监管视野之外、去向不明而饱受诟病。判断土地出让金是否合理使用,并非无规可依。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记者梳理自2009年至2013年财政部公布数据发现,最近5年间,国有土地出让金支出总额达13.49万亿元,其中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三项占比超过八成。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各地土地出让金收支大多增长迅猛,但能把这项“政绩”说清楚的部门和干部却“很难找”。少数基层干部透露,土地审批和出让金征收由国土部门管,开发整理和招拍挂归土地储备中心,资金管理在财政,“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

侵占挪用,“土地账”成“糊涂账”

巨额的土地出让金,除偶尔接受审计调查外,通常情况下处于地方“自己管自己”状态,由此滋生四大乱象:

一是做高成本。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需按比例提取用于教育、农田水利支出,还需与上级财政分成。因此,一些地方为减少收益部分固定支出,拼命做高土地出让中的征地拆迁、土地开发成本。

二是体外循环。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土地出让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署2010年的审计公告却显示,11个市的674.8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很多土地招拍挂后,出让收入却被瞒天过海,在过渡账户内长期“体外循环”,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或部门机构的“小金库”。

三是侵占挪用。有的地方土地出让金账户长期脱离监管,直接成为少数主要领导的“私房钱”,随意侵占挪用。

四是减免寻租。一些土地招拍挂出让后,开发商只缴纳保证金就开始用地,余款长期拖欠不缴,或能减免。

 

分析

“摸家底”为财税改革做铺垫

土地出让金收支“顽疾”为何屡禁不止?湖北财政系统内一位负责人说,因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土地收入开支多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违规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

土地出让乱象丛生,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等专家介绍,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地方财政“补窟窿”。“这次土地出让金审计将对地方财政‘摸清家底’,为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出让金不能成为监督外资金。各地应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作为重大事项定期向人大报告,增加公众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公众信息公开申请,减少土地出让金的收支随意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土地出让金莫成政府“自留地”

其实,早在审计署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专项审计中,人们就看到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中的乱象丛生,由于一直“封闭运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有统计指出,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可其去向却云里雾里,成了一笔“糊涂账”。如今,全国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无疑让很多官员夜不成寐。

众所周知,土地出让金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但是,由于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再加之个别地方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念头,打起了歪主意,在个别地方,出让金俨然成了任由政府宰割的“自留地”,监管问责的无力,导致土地出让金变成监督外资金,早已对此觊觎已久的官员们便开始了疯狂地侵占、挪用,腐败“蛀虫”既侵蚀着巨额资金,更是给了公信力狠狠一刀。

不仅如此,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要知道,土地、房价、地方政府三者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地方囿于“快卖地、多卖地、卖好地”的财政怪圈,大肆“透支”土地收益,短期让财政答卷上面的数据一个比一个漂亮,可从长远看,卖地热情高涨,必然导致强拆不断、房价攀升,最终还是让百姓吃了“苦果子”。

此次在各地铺开的土地出让金审计,被寄予“摸清家底”的众望,因此,在审计时,不仅要完善土地出让金相关监管问责机制,把土地出让金置于阳光之下,更要清除“蛀虫”,对一些非法侵占、挪用土地出让金的不法分子予以严惩。尤为关键的是,如何让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怪圈?如何构筑起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框架?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这些问题也考验着决策者们的智慧和胆识。

面对20万亿“土地糊涂账”请别“难得糊涂”

面对20万亿“土地糊涂账”,似乎成了一个难题。如果真的想算清楚这笔“糊涂账”的话,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你找什么人去算账,是找糊涂人去算账,还是请明白人去算账?但愿这次大算账的时候,少些“难得糊涂”的聪明人。

按照高层的部署,我们将掀起一次土地出让金的大审计活动。在笔者看来,活动结果的走向究竟如何,这和我们的审计队伍是有关系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审计队伍的选择需要多做些事情。

其一,需要对参与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审计队伍和其他队伍都是一样的,在这个群体里,既有大公无私的人,也有私心很重的人。能不能审出问题,关键看我们的审计人员是哪一种人。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发现问题。这需要对参与此次大审计的审计人员来一次审计。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在审计工作中“难得糊涂”。

 

其二,需要让当地审计部门全面回避。对于当地的审计部门来说,这里的工作人员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但是,他们也有着不好的一面。他们就在当地工作,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制于人。有的是害怕得罪人,有的是不愿得罪人。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的审计会受到当地政府的管制和约束。

其三,需要对问题审计人员进行追责。这种类型的审计,原来我们也搞过很多次,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是最为理想的。这是因为在审计的过程中,有些审计人员出现了“吃人嘴软”的现象。鉴于我们多次出现了审计人员帮助打掩护的事情,在这次全国性的大审计之前,就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纪律。要制定一个追责办法,也要实施“审计终身负责制”。

其四,需要让审计人员脱离客人身份。上级来人的时候,地方政府都是会招待的,这些工作人员吃在基层、喝在基层,难免称兄道弟,也难免产生感情。我们需要让参与奔赴基层审计“土地糊涂账”的上级审计人员,在衣食住行上进行独立。不能说是背着干粮袋,最起码不能让地方政府承担费用。

土地出让乱象丛生,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要理清这些“糊涂账”,需要我们的所有参与审计的人员都不敢揣着明白装糊涂,都不敢去演绎一出“难得糊涂”的大戏。

土地出让金成谜,强拆却有“谜底”了

现实中,对某些问题的质疑就像猜谜,而真正的猜谜,往往会给出一点提示,比如是食品还是日用品,就能让谜底的范围缩小。笔者对屡禁不绝的强拆也一直在“猜谜”——如此穷凶极恶的暴力强拆,相关政府部门图个啥?如果为了政绩,但弄出人命就不影响政绩么?如果为了权力寻租,但以此获得的“土地财政”毕竟不能中饱私囊。而现在,终于看到了有关这个谜团的“提示”——“13年来全国土地出让金近20万亿,侵占挪用成糊涂账”。

倒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个“谜底”。但是,根据对某些政府行为的认知底线,还真不敢把地方政府出让土地与败家子卖家当相提并论。因为,土地是国有的,无论卖土地的钱入国库还是地方财政,总不会进入“经办人”的口袋吧?因此,这个最接近“谜底”的答案,总是无法确立,一直还在猜测如此不计后果的强拆,相关部门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巨额的土地出让金,竟然“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然而,判断土地出让金是否合理使用,并非无规可依。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但事实上,由于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很多土地招拍挂后,出让收入被瞒天过海,在过渡账户内长期“体外循环”,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或部门机构的“小金库”;有的地方土地出让金账户长期脱离监管,直接成为少数主要领导的“私房钱”,随意侵占挪用。虽然其中因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地方财政“补窟窿”。但是,处于封闭运行状态下的土地收入开支,违规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必然会导致权力自肥、滋生腐败。

而这条利益链,就始于土地出让,而土地的来源就包括了拆迁。在这份巨大的利益面前,寻找足够的土地资源以及排除一切对此的障碍,就是保障这条利益链高速运行的关键。这就可以用来解开为何违法强拆屡禁不绝,甚至出现了拆了都找不到主的荒唐事件的“谜底”。在这种迫不及待甚至穷凶极恶的野蛮强拆事件中,都是受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因此获得的土地出让金能被随意侵占挪用,就决定了获得这笔资金时的不择手段。因此,在土地出让金这个“谜团”里,包含着强拆的“谜底”。此所谓:用之无度,取之不义。

 

土地出让金不是一桶万金油

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不规范,源自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的缺失,地方政府有机会随意安排土地出让金的收支。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至今仍是对土地出让金管理的“最高文件”。然而,留给地方政府过大的操作空间,导致相关规定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地方应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是各地是否真的落实,成了一笔算不清楚的糊涂账。就算在名义上安排相应款项投入特定领域,但是通过做高征地成本、脱离预算管理,出让金在基数上就打了折扣。

尽管国务院下发的通知规定过土地出让金的使用范围,但是各项支出的比例处于失控状态。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可以“发挥想象”,让这笔钱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使用,乃至“一把手”趁监管不严,利用手中职权侵占挪用土地出让金。他们单单看到土地征用富了财政的好处,却有意无意忽视了失地农民未来的生计。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乡村的衰落,片面的城市发展造就了一批失落的农民,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将土地出让金视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不啻为一种寅吃卯粮的做法。要知道,出让金出卖的是未来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按照现在各地城市化的速度,这种“借地生财”的局面迟早无法持续。前任地方主官借土地出让金大搞建设乃至疯狂敛财,后任只能喝西北风的状况,并不是一种危言耸听。

让地方政府正视土地出让问题,首先要让他们觉得这笔钱不是予求予取的。农民集体在农地征用时的谈判地位,应当受到法规政策的全方位保障。虽然政府征用的农地所有权性质属于集体土地,但是农民的所有权是被虚置的。要解决这种名义上“集体所有”实际上“人人没有”的问题,就得保障农民对集体土地的实际掌控。对农村土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可借鉴的思路,也已经获得了国土部的认可。成立独立于村委会的土地股东大会,运用现代股权逻辑确定土地是否出租、转让,将在根本上限制土地的随意征用。

在这笔庞大的财政盘子面前,再也不能放任其支出使用方向过于混乱了。仅仅依靠审计查出出让金使用问题,难免会有落网之鱼。当下可以做到的,就是让出让金按比例分配使用落到实处,保证惠及民生的项目到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实现出让金的收支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如果名义上是财政的钱,实际上不按财政的逻辑使用,尤其不经过人大审批,让人大代表看不到,当然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思维里,土地出让金是税收以外的一桶万金油。主事者好像能够尊重税收的神圣性,却感觉与土地相关的利益就可以肆意亵渎了。只要相关规定不健全,随意使用出让金的口子存在,权力的脑袋就会使劲往桶口挤。唯有健全相关规定,才能将土地出让金乱象彻底终结。

【启示与思考】

听惯各地“地王”迭出的新闻,更见惯各种血泪拆迁的乱象,汇集起来的,是过去13年间20万亿元这样一个土地出让金总额。这13年中,2007年之前,土地出让金全归地方财政自由支配,那时全国每年真实的土地出让金到底有多少?这不仅财政部说不清楚,甚至连国土资源部也说不清楚——国土部门截留了一部分,腐败消费花销了一部分,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又浪费了一部分,招商引资“减免”了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的大蛋糕,基本就是这样被“吃”掉的。

除此之外,“审计风暴”更该早向这个领域刮起,越是一本糊涂账的阴暗角落,越是需要“审计风暴”及相应的“问责风暴”。国家审计署此番针对土地出让金的大范围审计,是继社保审计、地方债务审计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全国性审计,这样的专项审计应该成为审计监督的常态。

土地出让金不能总是糊涂账。审计本身应从土地出让金制度深入到土地制度和分税制层面,成为深化改革的台阶。而审计目标是既对地方事权予以更刚性的规范,同时又赋予地方更多的财权。如此,才能使土地出让金乱象得到根本治理。

作为预算公开的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和支出,更该接受公众监督。20万亿土地出让金不仅要审计,更要晾晒。卖每一块地,收了多少出让金,又支出了多少补偿金,剩下的钱如何支出,都应该清清楚楚地公开——唯有让土地出让金全程公开晾晒,方能防老虎、驱苍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1/7808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