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52辆新校车沦为公厕为哪般?
2014年09月11日 14:32
【教育舆情】
【事件介绍】
浙江温岭52辆新校车沦为公厕 教育局:学校不需要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两年,几起校车安全事故,让我们认识到了校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全身刷着醒目黄色、有长车头的“大鼻子校车”也被越来越多人认识。
但是,在浙江温岭,有52辆这样的校车却在空地停了快一年,没有开动过。有媒体报道称,崭新的校车,长时间停着不用,从外观上看,车子全部都是崭新的,大多车座上的塑料保护袋都还包装着。校车的提供方,台州市安徽商会会长李仁义说,这些车是他们买的,一共52辆,花了近2000万元。
李仁义:全部停在这里,停了接近一年时间了,接近两千万,52辆车。教育局不批准政府不同意,上不了路,所以停在这里一年时间,两千万放在这里放了一年时间,动也不敢动。也不敢凭空就把几千万投资下去,而且是教育局答应我的,他不答应我我也不敢把几千万都投资下去,再有钱我也不敢这么做,就是口头答应,最终拿批文不好拿。
李仁义说,当初买下这些校车,是因为有当地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和他提过,需要这样的校车。李仁义反复强调,虽然他们是商人,但买校车更多的是出于公益。
李仁义:我们买校车是出于公益事业的公益心,这边民办学校比较多,他们需求量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有六七个学校一辆校车也没有,接下来开学就面临接送难的问题,他们有这个诉求我们才愿意。因为我是商人,商人是以盈利为目的,校车算一个半公益的事,没有多少钱赚但也不会亏本。对我们来说要求一个回报率,但最终我觉得不单单全部都要赚钱,我也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就出于一种公益心这种态度。当然也帮助民工子弟学校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隐患。民营企业也可以担当东西,是出于这种态度来做校车。
车买了,运营校车的申请却一直没有被批准。这批校车没法上路。温岭市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王科长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7月份,安徽驻台州商会负责人曾找到教育局谈校车服务事宜,表示愿意购买一批校车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提供服务;教育部门也进行了调查摸底,经排查,温岭14家民工子弟学校中,9家已有自己的校车,其余的也基本都认为不需要添置。
此外,王科长还向媒体表示,当地近年重新划分学区后,学生的交通半径减小,对校车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减弱。一句话,就是当地用不着这些校车。
但是,在采访中,李仁义多次提到,自己是商人,不会白白就花掉2000万,他们在买车前曾做过调研,学校有这个需求。
李仁义:沟通很多次,他们都说在协调在解决。当然可能政府协调之间有些事情没有协调清楚,现在曝光了,他们已经主动打电话,我现在就往政府赶,再过去跟教育局跟市政府商讨这个事怎么协调解决。
车闲了一年,媒体一报道,教育局要求协调了,这50多辆崭新的长的像长鼻子美式校车的车辆,外观被喷上统一的橘黄色,车身车头均喷有校车字样的标识并且被统一编号,车辆的车尾印有洋字客车的标志,和中国教学一汽设备有限公司编制的字样。
记者观察了几辆校车,没有发现里面有大小便等明显的痕迹,一位姓钟的贵州青年长期在附近生活,他告诉记者,这些车辆已经放了一年多了,由于公厕比较远,晚上的确存在租住在附近的年纪大的人在校车里方便的情况,芷胜庄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老板付了一万块钱的两个月的租金之后就说要把校车开走,但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来开。这块儿停车场村里计划要建设农民用房,现在急着要腾出这块儿地。
对于校车变成公厕的说法,温岭市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的王科长非常气愤,他说这根本就不是校车,是一个冒牌的校车。第一,所谓校车必须要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而这家公司根本就没有取得相关的许可。相反,还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第二,早在2013年8月,教育局就告知了安徽驻台州商会的负责人,不批准校车,但是到10月中旬,52辆校车还是被开进了温岭。这个校车公司曾打出了可行性报告也被教育部门否决了。同时,还有其他的校车租赁公司也打了这样的可行性报告,教育局同样没有批。第三,关于现在温岭到底缺不缺校车呢?教育部门回复说温岭市已经批复了51辆校车,基本满足了全市校车接送的需求,成立校车服务公司的条件并不成熟。第四,记者发现注册的校车公司叫温岭市惠民校车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的范围是汽车租赁服务,市工商局的有关负责人说明,这样的公司经营范围只能是汽车租赁,车辆不能用于接送学生,如果要接送学生,必须要取得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同意之后,再扩大经营范围,而这个申请已经被教育部门拒绝。
有宁波的一些公司提出要求,有需求想购买或者租赁这些校车,但是李仁义告诉记者他做公益的初衷还是想回报当地的社会,这些校车还是想在当地所用,市教育局现在一边联系公司重新去各地进行市场调研,一边也帮忙联系着温岭市周边的一些运力短缺的县市,让其与该公司商谈合作,关于村里停车费的问题,温岭市政府也已经介入调整,并且再去帮助公司寻找临时的停车地点。
别帮着“公厕校车”上演“逼宫大戏”
看到价值2000万元的校车被闲置了,成为了公共厕所,很多人都在义愤填膺,认为这些校车不该被闲置,要充分利用起来。更有很多人被驻台长商会的义举所感动,被“不求盈利”壮举感动的鼻涕交加。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举动无异于是上演的一出“逼宫大戏”。商家在用这样的办法逼教育部门就范。遗憾的是舆论也用口水炙烤着教育部门,认为他们应该帮助商家解决困难。
面对“公厕校车”我们需要多些理智的分析,不能成为商家手枪里的子弹。
其一,发帖者真是好心群众?这条新闻的传播,源于一个网络的帖子。帖子中说偶然发现了这处闲置的校车。这个帖子配上了精彩的图片,还说成了公共厕所。试问,这些价值2000多万的校车,真的能成为公共厕所吗?这些校车都是有门锁的,窗户也是可以关闭的。商家将这些车子停在这里的时候,必然会是倍加珍惜的。他们不仅会关严门窗,还会经常看看。真的能破落成这个样子吗?这个神秘的发帖人究竟是谁?
其二,车子真的无处可停?接受采访的时候,驻台州商会的负责人说,什么时候能开走是个未知数,真的没有地方停放这些车辆,而现在停车的地方马上就要开发了。这也是在用这种“确实困难”在逼宫。52辆校车如果想换个地方的话,我想看在昂贵的停车费的份上,不知道有多少停车场愿意接下这宗大买卖呢?再说了,如果真的无处停放,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也很好解决,转手出售就是喽?实际上他们不舍得放弃自己的梦想。
其三,真的不求校车盈利?校车的拥有者表示,他们只是为了帮助农民工子女上学方便,不求盈利。试想,有多少商人会是活雷锋?不求盈利很好办,直接把这批车捐给外地缺少校车的学校不行吗?他们说购置这些车是想成立“校车公司”。其想法来源于和一家私人学校校长的谈话,这个校长想让他们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其实,他们是把无心的谈话当做了商机而已。况且这个谈话有没有都是个问题。
这家商会在有了成立“校车公司”想法的时候和教育局确实进行了商榷,但是人家并没有答应。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采购了车辆,就写上了校车的牌子,合适吗?他们真实的想法是想让教育局帮助他们统一校车市场,自己来做生意。只不过这次失手了,打错了算盘。
这批所谓的校车其实什么手续都没有,质量如何也不好说,也只能算是车而已。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因为他们的一句“不求盈利”就用唾液帮着去演出“逼宫大戏”。别说当地校车市场没有这么大,即使有市场,也不能谁想进入就进入。
闲置校车咋成了政府的“黑锅”?
当舆论对“校车变公厕”一片喊打之声时,“剧情”似乎又逆转了。根据当地教育局的回应,这52辆大鼻子校车是企业“未批先行”购买的,想借机给政府施压、倒逼政府下批文。而当地的校车市场已经饱和,所以这批校车本就“无用武之地”,无法批准企业成立“校车服务公司”。
那么事实如何呢?校车的购买者台州市安徽商会方面称,当地有不少民办学校,都需要使用校车。然而,记者的调查显示,当地民办学校近年来生源大幅下降,现有校车就已经“供过于求”了,甚至有学校还打算裁撤司机。不仅如此,当初教育局接到企业成立校车服务公司的建议后,曾召集所有14所学校的负责人座谈,会上就有12所学校表示不需要增加校车。如此看来,当地教育局不予批准是情有可原的,而企业“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那么,为什么闲置校车会变成扣到政府身上的“黑锅”呢?当地教育局其实也有一定责任。企业一口咬定,教育局长此前已经“口头许诺”,不管这个许诺是否存在,都说明当地教育局处理此事的程序不够严谨。如果当初教育局在调研后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表达“不予批准”的意见,那么企业也不可能抓住“口头承诺”不放。面对质疑,如果当地教育局及早公开相关信息,那么公众就不会不辨曲直。更何况,不管这批校车是否“黑户”,总归是一笔资源,当地教育局眼睁睁看着这笔教育资源浪费而不去沟通协调,确实难逃“不作为”的嫌疑。
虽然如此看来当地教育局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证清白”,而是应当想措施将这些校车利用起来。既然周边地区已经有单位表达了购买意向,当地教育局应当积极协调相关企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如何把资源利用最大化。既然教育局和企业都有过错,如果可以“变废为宝”,也算双方“将功折罪”了。
52辆新校车沦为公厕的N个追问
52辆新校车沦为公厕,既让人感到可惜,又是巨大的浪费。52辆新校车一停就是一年,到底是什么原因,有N个问题值得追问。
为啥要买校车?按照安徽驻台州商会的说法,是解决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接送难题;而按照温岭市教育局的说法,温岭校车运力已经足够。既然如此,安徽驻台州商会买校车的动机和目的值得追问。据报道,目前校车运营大致分为专用校车、公交校车、个体经营校车三种模式。安徽驻台州商会买校车经营,应该划入个体经营一类,而个体经营必须要有校车使用许可证,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审批,安徽驻台州商会私自买校车,是否另有他图?
为啥要提前买校车?温岭市教育部门向新华社记者表示,早在去年8月这批车辆购买之前,教育局就已经明确告知对方:校车公司不可行。按照温岭市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王科长的说法:“事实上,他们买车的时间比我们告诉他们‘校车公司不可行’的时间要晚一两个月。”那么,安徽驻台州商会为什么要坚持并提前购买这批校车呢?
买校车的钱从何而来?安徽驻台州商会的成员张伟表示,这52辆校车是他们商会花了2000万元采购的,这2000多万元是会员们凑的。到底是哪些会员凑的?是会员们自愿凑的还是强制的?能否有个详细清单和具体说明?
校车为啥一直停着?停到什么时候?既然温岭校车运力充足,为啥不跳出温岭,去一些运力短缺的地区进行市场调研尝试合作?校车已变公厕,假如校车之后再变废铁,这个损失谁来承担?安徽驻台州商会承诺给芷胜庄村委会每月停车费5000元,为啥只交2个月的停车费后就不理不睬?停车的地方年底就要动工建房,52辆校车该如何安放?
52辆新校车沦为公厕,N个“?”需要解答。到底这批校车背后有没有强行摊派?有没有投机钻营?有没有利益分配不均?有没有腐败?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52辆校车撂荒沦为公厕不仅是可惜
浙江温岭市城西街道有个芷胜庄村,与一般村落并无二致,但村里齐刷刷停了52辆崭新校车,而且一停就是近1年。这片鲜亮的橙黄色老远就能看到,显得格外扎眼。原来,这是安徽驻台州商会投资约2000万元购置的,原本计划在温岭成立一家校车公司,以解决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接送难题,也不求盈利。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这个热情的计划被浇了“冰桶”。这批崭新的校车被“撂荒”在村里快一年了,甚至成了一些人解决内急的“公厕”。村里人说,这俩月再不挪走,这块地就要施工了。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王科长说:“事实上,他们买车的时间比我们告诉他们‘校车公司不可行’的时间要晚一两个月。”
这说明,这52辆新校车的盲目购买本身就是一个决策错误,仅凭主观愿望就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这实在是主观主义的幼稚病。可见,任何商业投资行为,都必须首先在当地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并尊重市场规律,必须把市场需求和政策允许紧密地结合起来,主观愿望并不能变成经济利益。即便不求赢利,也得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所以,如果商会都没把市场经济的市场准入规则弄明白,这实在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为什么商会作为生意人都不理解和遵守市场运作规范呢?《荀子·修身》中说得好:“是是非非谓之知。”大意是,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这就叫做明知。荀子还有句话是:“非是是非谓之愚”。这是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这就叫做愚蠢。所以,生意人绝不能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所以,生意人不能不把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当做耳旁风置之不理。不然的话,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这说明,生意人既要及时捕捉市场经济信息,又要从多方面了解和认真领会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与监管要求。市场经济并不能随心所欲,任何投资都具有风险性,任何投资都离不开市场调研,脱离实际,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方法规要求,仅仅有钱投资是行不通的。
然而,无论投资者存着怎样的错误,我们的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应该积极为投资者寻求和提供减轻经济损失的服务。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新校车推广和使用有着特殊的信息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同行进行信息沟通,更容易为这些撂荒和沦为公厕的新校车找到新的买主。但是,这种毫无经济利益回报的服务型工作完全靠同情与怜悯之心的自我道德自律才能实现,任何人不能强迫教育主管部门免费服务。但是,这件事却能从一个侧面检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教育主管部门里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有从事教师的经历,在其心中都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基因与美德。如果教育性主管部门能够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理念鞭策自己的话,也一定能够自觉自愿地帮助投资者排忧解难。然而,这仅仅是我们旁观者的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
那些暂新的52辆新校车的命运真的难卜,让公众为它们命运的生不逢时而揪心。为啥投资2000多万元会成为“狗不理包子”呢?难道,这件事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启示与思考】
导致校车撂荒的主要原因是商会决策的荒唐,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就仓促购车。办校车公司,到底是为了获利还是为了服务,已经不难看出。尽管在购车与通知的时间上,商会与教育局各执一词。然而,根据新闻提供的事实,笔者推测,很可能是购车在前,通知在后。因为,“商会的想法是,这是他们投资做好事,政府理应会支持的。
“相信政府会支持”?但是,这个相信是必须建立在可行性基础上的,必须建立在有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如果没有需求,各民办学校不需要校车服务,你商会再大的热情也出不了效益,政府不可能为你的热情买单,不可能为你的荒唐决策买单。
教育局要求递交可行性报告,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同意和支持,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情况,因为只有市场需求才能决定是否可行。商会为什么不能等待教育局的正式批复意见,再决定是否购买呢?可见,校车撂荒,归根到底是商会在热心教育的幌子下为了校车服务的利益而做出的荒唐决策。
校车撂荒是商会荒唐决策惹的祸!荒唐决策害死人!由此给商会会员造成的损失如何弥补,也将是商会会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愿不再出现这样没脑子的决策,否则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1/7809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