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破冰之思

2014年09月12日 14:48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北京等七地试点外资独资医院 将不能用医保看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25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允许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业内分析认为,以后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多国外医生看病的机会,不过,定位高端、不能接入医保等问题将把部分普通百姓拦在外资独资医院门外。

发布

外资独资医院试点破冰

《通知》指出,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设立外资独资医院。除港、澳、台投资者外,其他境外投资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设置中医类医院。

对于在试点城市新开设的外资独资医院,两部委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表示,境外投资人必须具有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且所设医院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已经有的外资医院大多是以合作合资的方式开办,其中外资的占比不能超过70%。今年1月,港澳台资本已被允许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设立独资医院。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部委此次放开外资独资医院试点意义有两点:第一,意味着我们国家整体上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本身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开放医疗服务,特别是外商独资的医疗服务机构,既是实际的产业门类的开放,也意味着整体的开放水平的提高;第二,让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因为我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市场的需求高低层次不一样,引进国外的医疗服务对我们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提高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有实际意义。

分析

定位或高端

多位医院系统专家告诉记者,跟目前已有的和睦家等中外合资医院相比,外资独资医院在医院性质、经营思路方面可能并无本质不同。

“最可能的思路是定位为高端盈利性医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王宏志表示,外资独资在国内建立非盈利性医院的先例虽然也有,但这些医院成立时间较早,非盈利性医院的诊疗费定价较低,可能无法维持高运营成本。

中国医院协会秘书长庄一强也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外资独资医院的服务对象不会是普通百姓,而应该是在华的外国人及其家属、中国本土愿意出国看病或者希望享受高端服务的“土豪”们。

外资独资医院有聘请国外专家来华看病的天然优势,以后很多消费者可以选择在国内看国际医生,不用旅途劳顿去国外看病,这样成本也会更低。

 

医保不能用

事实上,政策虽有放开,但外资独资医院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还在于是否能够接入医保。从国内现有的合资医院的情况来看,这些医院几乎全部都定位为民营医院,不能使用国内通用的医保卡。

王宏志表示,外资独资医院成立后,将沿用中外合资医院的思路,不接入医保,只接入商业保险。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普通老百姓不会去这样的医院看病。“高端医院的消费人群定位本来也不是普通老百姓,高端消费人群愿意自己掏腰包来看病。”王宏志说。

邢厚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外商投资的医院是希望能够加入公费医疗的,如果不能走医保和公费医疗,会影响业务收入,可是能真正进入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的外资医院非常少,短期内很难打开这扇门。

独资医院在中国大陆发展进程

2010年

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2013年9月

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时,国务院允许外商在上海自贸区内独资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门诊部所。

2014年1月

港澳台资本被允许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设立独资医院。内地已开业的外资独资医院有两家——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2014年8月

德国阿特蒙集团与上海外高桥集团下属公司在上海自贸区内成立大陆首家外资全资(除港澳台)医院德国阿特蒙医院。

“外来和尚”能否念好医疗这部“经”

与其他领域相比,医疗市场的开放步履蹒跚。从卫生部、经贸部早年出台《关于开办外宾华侨医院、诊所和外籍医生来华执业行医的几条规定》到今天外资独资医院试点,整整走过25年。外资独资试水中国医疗市场,既是医疗改革的必然,也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医改大方向就是政府投资的公立医院保基本,体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而基本之外的高端服务交给市场,给外资独资医院预留的就是这个份额。

巨大医疗服务需求是倒逼医疗市场开放的内驱力。目前,中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5%左右,与国际9%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说明这个市场存在巨大上升空间。消息也从海外医疗旅游火爆中透露,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参加海外医疗游的患者数量已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

顶层设计者似乎更愿意将外资独资医院看作一条被放进沙丁鱼群里的“鲶鱼”。在“通知”给外资独资医院所设的准入门槛中,就有“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的表述。去美国接受肿瘤治疗,到日本做癌症早期筛查,到英国进行心脏手术……从海外医疗游的路径重合度足见国际领先医学技术的矩阵,这恐怕也是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的底气。医学技术之外,管理理念也富启迪意义。譬如国内医院普遍存在、饱受诟病的行政后勤人员比例过高问题(普遍在20%以上),在国外的医疗机构就不存在。

 

“鲶鱼”最终是激活了沙丁鱼群,还是被沙丁鱼咬得遍体鳞伤,现在还不好判定。必须指出的是,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将遇到的困难,要比想象的多得多,叫好容易叫座难。在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中,纯市场化主体的进入,势必会与旧有秩序产生摩擦、冲突,从而产生磨合风险,这是必然的。具体地说,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仍存三大瓶颈:外籍医师注册、高端设备引进、国际商业保险对接。按《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籍医师在华只能从事不超过一年期限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业务活动。这个“暂行规定”,显然不是为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而准备的。

倘若,外资独资医院未能实现从医疗设备到医学人才的“原装进口”,要在本地引进人才进行“贴牌生产”,还牵涉到与国内医疗体制衔接问题。虽然,医生“多点执业”渐行渐近,那都是在体制内流动,肥水不流外人田,要被外资独资医院挖角(而且多半是高端人才),利益受损的医院干不干?要是外资独资医院成为国内高端医学人才的“抽水机”,去服务高端人群,导致公立医院人才“贫血”,相信普通公众也不会答应。还有,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发生医疗纠纷,外资独资医院又如何化解“医闹”风险?

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是一盘很大的棋,每一步都是挑战,需要认真面对、解决。

外资独资医院发挥鲶鱼效应需有外部条件

在当下国有医院积弊重重、民营医院同样存在众多问题的发展困境中,寄希望于“外援”加入,从而激活医疗服务市场不失为一种探索。事实上,早在2007年深圳就创建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产权归深圳市政府所有,由深港双方共同组建的医院决策和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然而,7年之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现状只能用波澜不惊来形容。其在坚持公益性为主导的基本模式下,医务人员相对较高的待遇福利保障,就只能依靠深圳市政府补血,这种地方政府补贴模式注定无法推广。

而外资独资医院的投资者不可能是来做善事的,必然要寻求医疗收支平衡乃至达到一定盈利点。其收入来源无非有二:药品价格、医疗服务费用。医疗服务费用限于国情,不可能无限度提高,否则就会沦为少数人享用的贵族消费。而在药品价格上,外资独资医院如果也像国有医院一样,陷入以药养医的路径依赖,那岂不是违背了改革初衷?

纵观国外医疗的成熟经验,医疗市场被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立医疗,为民众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另一部分则是民营医疗,为民众提供更具有私人性但费用也更为高昂的医疗服务,不同收入群体可以根据各自需求选择。而在我国,无论国有、民营还是即将到来的外资独资医院,面临的却是没有细分的混沌市场。另一方面,医保覆盖面与保障程度都与国际标准有很大距离,外资医院能否实现就医人群的成功分离,仍待观察。

在医疗改革公益性回归依然难见踪影,政府投入仍未达到应有标准的大背景下,以药养医的恶性依赖就始终无法破解,医疗服务价格的放开,也并不意味着各类医院获得了更多收入来源,毕竟猛然提高的医疗服务费用只会逼走大多数中低收入者。

所以,深圳市政府可以支撑一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正常运转,但整个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能够兼顾公益性和自身正常收支,就必须仰赖于新医改尽快推进,医疗服务投入占政府财政的比例提高尽快落实,由此才能形成医生与患者双向受益的良性生态。至于外资独资医院和民营医院,确实只能起到“医疗服务领域有效补充”的鲶鱼效应。

 

外资独资医院是不是一条鲶鱼?

随着7地试点铺开,外资独资医院开禁,正式驶入快车道。相较于《通知》内容的笼统简练,后续实践的具体走向,更能给公众以想象空间。在本土医疗市场难孚众望的语境内,太多人期待着“外资医院”能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再一次,所谓闯入者,被我们视作推动革新的力量。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象,能否当真在现实中发生,实则充斥着不确定性。必须厘清的是,外资独资医院,与大众医疗业之间,终究存有不小的距离。

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市场之后,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身的传统优势?也许此轮外来医院的移植、复制过程,并不会顺风顺水。比如,药品引入问题。若继续参照普适的《药品进口管理办法》管理之,那么外资独资医院的用药门类和价格,便几乎与本土医院无异;再比如,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现阶段,外籍医师来华行医注册手续繁琐、滞留时限极为有限……凡此种种,显然不利于外资独资医院正常经营。

外国卓越医院的优质服务,立基于先进、便利的器材和药品供给,立基于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就此而言,中国市场的外资独资医院,并不能天然搬来其固有优势———整体性市场生态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必须在本土化视野内,重新建构自我。那么,到底是不惜成本全盘复制已有的“成功范例”,还是作出符合中国医疗业实际的妥协,必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外资独资医院不得不纠结的命题!也因为这种纠结,外资独资医院在短期内,尚不足以挑战此间的主流秩序。

外资独资医院,并非是搅动全局的“鲶鱼”,而仅是满足少数人的私人定制。此类医院,更多只是服务于过去那类“飞的患者”,也即动辄坐飞机出境就医的外籍人士与本土富人。自身的超高收费,决定了其不会和普罗大众,发生太多交集……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不能说,它们对寻常人毫无意义:随着更多高水平外资医院的建立,一部分高消费能力患者会被分流过去。长久以来的大医院看病难现象,势必能够有所缓解。

因为外资独资医院的存在,旧有医疗市场的层次感得以强化。由此导致的患者分化,将极大纾解淤积于公立医院的就医压力。而除此以外,此类医院的高质服务,也将成为业内不容回避的标杆——杰出者的存在,多少会给平庸者以激励。

期待外资医院带来“鲶鱼效应”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中就已经表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但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进展缓慢,国内由外资投资的医院目前均以合资形式出现,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瑞东医院、深圳港大医院等。虽然这些合资医院经营状况良好,可毕竟受限于资本和管理约束,外资难以彻底放开手脚。此项新举措有望进一步激发外资在国内医疗市场的投资热情,为我国医疗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从我国医疗资源看,私立医院发展刚刚起步,整体水平不高;公立医院则缺乏竞争,且面临繁重的改革任务。医疗市场资源的不平衡,导致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要使这种状况改观,一方面应该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加大公共财政力量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市场竞争的倒逼。设立外资独资医院,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发挥其资本、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期待其产生搅动医疗市场的“鲶鱼效应”,带来新的活力。

 

实际上,不论外资独资医院如何定位,都能相对缓解国内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压力。假如外资独资医院以商业营利为首要目标,业界判断其主要会定位于高端市场,就如上海瑞东医院那样,通过更高的收费和更好的服务,将具有这种医疗需求和消费能力的人群从公立医院服务中剥离过去。这有利于节约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使后者更好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外资独资医院强调公益性。实际上,许多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都不缺乏以公益形式对外投资医院的热心人士。比如,深圳港大医院虽运用香港医院的管理模式,但仍定位于公益性医院。此类医院的增加,也能够对我国公立医疗资源形成有益补充,对缓解看病难大有裨益。

当然,对外资独资医院初期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宜抱有过高的诉求,一些职能原本也不该由其承担。人们期待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育,外资独资医院能够成为国内医疗市场十分有益的组成部分,且发挥好“鲶鱼效应”,与国内其他医院展开良性竞争,倒逼整个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并促使医疗价格更加合理。

【启示与思考】

“外资独资医院”,一般来说,有几大优点,一方面财力雄厚,能够拥有先进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只是不知道收费会怎么样。但不管如何,肯定会对国内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起到冲击作用。其一,会分散一部分患者,减轻公立医院的就诊压力;其二,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倒逼公立医院提升服务。不过,“外资独资医院”还只是有限的试点,受到的条件限制过多。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形成冲击力,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不过,毕竟开了好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外资独资医院”能够进来,能够生根、壮大,真正形成“鲶鱼效应”,这对于患者来说,肯定是个好事。

最后,有几点担心:第一,“外资独资医院”会不会受到排挤,因为水土不服,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失;第二,“外资独资医院”靠什么壮大?如果不靠价格和服务,怎么吸引患者?第三,“外资独资医院”如果不纳入医保,能有多少患者会去看病呢?第四,“外资独资医院”如果受到“医闹”又如何解决?或许“外资独资医院”面临的困难是很多的,但希望这是个“活鱼”,而不是变成“死鱼”。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2/781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