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青奥会”结束,治污也结束?
2014年09月15日 09:33
【社会关注】
【事件介绍】
专家:南京市民8月份因青奥会少吸1750吨PM2.5
9月7日,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公布了空气保障数据,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据了解,青奥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等级预报准确率达到75%~80%。
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组组长、南京大学大气系教授王体健表示,青奥期间空气质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三次“危机”时刻,但都通过加强管控顺利通过,青奥保障的经验也将为应对重污染状态提供借鉴。
青奥期间曾出现3个小时的“轻度污染”
这几天南京空气质量从优良转为污染,市民怀念起青奥时清新的空气。
王体健告诉记者,青奥期间空气质量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过三次特殊时刻,好在专家组及时发现,将污染苗头“压”了下去。
王体健透露,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团队提前两天就准确预测,8月16日青奥会开幕式当天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好,因此从14日起采取了最严管控措施,最终保障了开幕式的良好空气。
8月20日,王体健通过预报模型发现,空气污染升级有可能出现在22日。“根据模型预测,江苏区域此次污染是大面积的。”专家组会商了预测结果后,启动“加强版”空气保障应急措施,包括南京周边城市工地停工、工业企业停产等。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污染过程发生在8月25日,当天南京上空风速很小,大气边界层只有300-400米高。同时,周边城市的污染很严重。在这种区域污染条件下,南京的空气从上午11点左右开始进入污染,一直持续了3个小时。“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污染时间根本不止这3个小时。”王体健说,这次区域性污染南京“扛住了”。监测结果显示,当扬州、镇江等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在1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时,南京只有65-70微克每立方米。
8月份,南京人呼吸的空气“毒性”降低不少
青奥期间,南京人呼吸的空气和平时有多大区别?王体健提供了一组数据:从8月1日起临时管控下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来看,PM10削减幅度最大,与7月份相比下降了44%,减少了3764吨,仅工地停工一项,就减少了2123吨。
8月份的PM2.5与7月份相比,减少了1750吨,下降比例达36%。
监测数据显示,通过对电力、建材、化工、交通等行业的管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这些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分别下降了19.6%、33.6%、29.5%和19.4%。王体健介绍,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各种污染物下降,表示PM2.5的内涵发生变化,和管控前相比,毒性降低了不少。
空气精确预报,比预报天气更难
明天的PM2.5浓度会不会很高?上班路上要不要戴口罩?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前提是需要有空气质量精确预报。王体健坦言,空气质量预报比气象预报更难。
王体健介绍,首先难在污染源的不确定性。专家做数字预报,需要城市整个污染源的量和施工分布数据。仅以机动车污染源为例,城市各大道路上机动车每天的变化非常大,不仅流量在变,车型在变,还有行驶速度、排放都在变,所以污染源很难掌握。其次,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现在的预报比以前准很多,但王体健认为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三是空气质量预报模式本身的复杂性。
王体健认为,此次青奥会的预报也不是十全十美,过程和趋势虽然都预报了,但在精确预报方面,跟实时观测还是有点差距,他希望经过更精密的科学研究,以后能预报PM2.5的成分。
重污染天气前一天才预警,时间紧张
青奥会的实践也证明,一旦预测到空气污染,提前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本地污染源,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对于污染天,南京市今年2月份也完善出台了《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后的预警方案,最大的变化是根据空气污染程度,设置蓝、黄、橙、红四个预警级别发布,并依次采取不同的污染减排措施。特别是红色预警的重污染天,不仅企业要限排,机动车也要分单双号限行。
这些预警及响应措施的实施,按规定提前1天启动。对此,王体健表示,“这个时间有点紧张,加上从发布到实施也有个过程。根据青奥会的经验来看,至少提前两天预警并采取措施,效果会更好。”他说,如果提前两天预测到空气污染,这时空气还处于“感冒初期”,立即采取措施,相当于吃点板蓝根,很可能就把感冒压下去了。如果空气已经进入污染状态了,相当于已经重感冒了,此时才采取措施,只能靠挂水,且效果大不如前。
“青奥会期间市民少吸1750吨PM2.5”让谁尴尬?
这一连串数字不知是让人高兴,还是让人想哭。也不知是有关部门在炫耀成绩还是自打嘴脸,但不管怎样,这串数字应该让有关部门感到脸红。
有些部门平时放松监管,但搞突击应付检查等则有一套。青奥会期间,为了确保世界各国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了让世界人民给南京有一个好的印象,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组使出了浑身解数,保了空气质量,确实也取得了成绩。那么青奥会期间能保证空气质量每天都能达标,平时为什么就不能保证?青奥会期间市民是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平时让市民多吸了那么多的PM10和PM2.5,这是谁的责任?谁应该对此负责?青奥会之后是否会把青奥会期间少吸的“补”回来呢?
事实上,青奥会一结束,有关部门就已放松了空气质量的监管,南京空气质量从优良转为了污染。这说明有关部门存在着严重的不作为。
青奥会期间保障空气质量当然十分重要,不仅关乎世界各界运动员和官员的身体健康,也关乎到国家的形象。但日常的空气质量更重要,因为南京人民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身体的健康。毕竟外国来宾在这里只生活一段时间,而南京人民则天天都要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政府也要天天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如果不注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就是通过一些“特别措施”给外国来宾留下了好印象,那只会激起更多的民众的愤怒,失去了政府应有信心。因此,政府部门只有像对待青奥会期间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控,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这样的政府才是一个真正为民着想、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才是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
其实,青奥会的实践证明,要确保空气质量还是有办法的,关键是有关部门愿不愿意去做,想不想真心去做。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有过三次“危机”时刻,但都由于空气质量保障组提前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本地污染源,通过包括工地停工、工业企业停产等方式顺利解除了“危机”。青奥会保障空气质量的经验既然为各地应对重污染状态提供借鉴,那么,平时一旦出现污染情况,是不是也应该采取一些“特别措施”,让一些工地暂时停工、企业暂时停产,从而确保空气质量呢?
有关部门吹嘘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得如何如何好,这是广大民众不想听也是不希望听到的,因为这只能触及他们的伤痛,增加他们对政府的反感和不信任。他们最关心的是青奥会以后,自己身边的空气质量会怎么样?青奥会结束后,南京空气质量迅速从优良转为污染,这不得不让政府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要想避免这种尴尬和难堪,只有真心为民,把突击变为日常监管同步,才能取信于民。
“绿色青奥”带来的环保启示
不仅是南京,周边地区同样从青奥会受益。比如,8月19日上午10点,江苏省环保厅数据显示:作为南京近邻的扬州,空气质量指数28,在全省排名最前。这也是青奥会开幕以来,扬州空气质量创造的最优纪录。这被很多人称为“江苏好空气”。那两天,久违的蓝天挂在眼前,海德格尔讲的“诗意地栖居”近在身边。
这样的“江苏好空气”,显然值得称道;让“江苏好空气”延续下来,显然是人们的殷切期望。那么,好空气能不能成为常态呢?对此的回答是,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只要努力去做,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自动出现蓝天。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背景下,这届青奥会的空气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去年1月5日起的20余天里,南京雾霾围城,空气质量令人担忧。以至于去年1月29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表示,“如果届时南京污染物超标,将安排青奥会延期举行。”全世界都看到,围绕绿色青奥,南京以及周边城市,都推出了过硬的环保举措。事实证明,“绿色节俭可持续”的办赛理念得到了贯彻,“南京市民因青奥会一个月少吸1750吨PM2.5”,已然说明一切。
绿色青奥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们享受到了难得的“江苏好空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只要努力去做,“好空气”不是一个遥远的梦。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有信心,二是有决心。具体地讲,既要对在城市深呼吸充满信心,也要痛下决心,拿出推动空气改善的实质性举措。这里的举措,同样有两点,一是官方的节能减排,加强环保控制,加快经济转型;二是民间的绿色行动,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生活转型的先行者、践行者。
回望审视,绿色青奥的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南京市民之所以会“因青奥会一个月少吸1750吨PM2.5”,正是因为当初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着实在的行动。青奥会对于空气质量、环境状况,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这是硬任务,必须要完成——完不成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有许多人被打板子。责任倒逼之下,压力化作动力,有关方面下了“硬决心”,出了“狠招子”。其他暂且不议,单拿向工地扬尘开刀来讲,就有许多地方值得嘉许。不仅是南京,连周边城市,都明确要求一些工地停工,解决好扬尘问题。点点硬举措,累累硬效应。
对于当前空气质量,以及未来改善目标,很多人其实是心存忐忑的。但绿色青奥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空气可防可控,也启示人们事在人为、就怕不为。好空气不会自然来到,努力去做也不可能不会来到。这不是强调“人定胜天”,而是想指出,面对民生企盼,最重要的是去做。有努力未必会有好结果,但没努力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青奥结束日”岂是治污终结时?
南京市民在8月青奥会期间少吸了几千吨粉尘,这话咋一听似乎南京人吃亏了。这怎么能少呢,这和一日三餐一样是我们睁开眼闭上眼都要呼吸的空气嘛。不过,所幸的是,青奥会一结束,粉尘卷土重来,南京市民的“灰锅盖”终于不出意外地又回来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从控制污染来说,相信南京市民都会希望青奥会一直在南京开下去,最好永远别结束!因为只要青奥会开着,当局就会注重污染的防治,每天的污染指数就会非常详细地发到市民手机中,专家就会在电视中告诉市民今天PM2.5指数是多少,政府就会盯着哪些地方指数高,是什么原因,然后雷厉风行地进行整治!这样,南京市民才能丢掉“灰锅盖”,迎来艳阳天。
不过可惜的是,青奥会总是要结束的,青奥会结束了,污染卷土重来似乎也在意料和情理之中。外国运动员走了,专家走了,国际奥委会的官员走了,我们的青奥会成功举办了,至于以后的空气,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吧!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历的应该已经很多了。我们餐桌上吃的蔬菜水果,农药和化肥残留检测永远要比出口欧美、日韩,甚至港澳台的少且松;我们出口的大米、小麦永远都是粒粒饱满,甚至援助非洲、朝鲜的粮食标准都要比卖给国民吃的好;我们出口的家电严格执行国际标准,质量杠杠的,而国内超市买到的家电,总会充斥着次品、假货。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国际友人,却把丑陋的嘴脸留给了自己的国民。
不管是我们的企业还是政府,都在不经意间执行两个不同的标准。近日江苏为外国留学生设最高94000元一年的奖学金引发国民的集体吐槽,尽管江苏省教育厅回应这是参照中国政府留学金政策执行,为的是吸引更多自费生,且设政府留学奖学金是国际惯例。但这所有的理由再怎么冠冕堂皇都无法止息国民心中的愤怒和不解。在国内大学生奖学金一年才最高8000元(国家奖学金,名额非常少)的情况下,江苏省政府给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引发的关于不公平的讨论绝对不是上述理由能平息的。
青奥会结束了,但是治理污染的决心和努力不应该结束。我们的政府和企业都应该谨记,我们的国民才真正应该享受国民待遇。治理污染不应该是取悦外国运动员和国际奥委会的手段,而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途径之一。所以,面对卷土重来的大气污染,南京乃至所有面临污染的城市,都应该把青奥会期间除污除噪的方法用到日常污染治理中,都应该把污染的检测痛预报及时传递给民众,既做到信息公开,又做到全心为民。
【启示与思考】
绿色青奥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们享受到了难得的“江苏好空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只要努力去做,“好空气”不是一个遥远的梦。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有信心,二是有决心。具体地讲,既要对在城市深呼吸充满信心,也要痛下决心,拿出推动空气改善的实质性举措。这里的举措,同样有两点,一是官方的节能减排,加强环保控制,加快经济转型;二是民间的绿色行动,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生活转型的先行者、践行者。
青奥会对于空气质量、环境状况,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这是硬任务,必须要完成——完不成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有许多人被打板子。责任倒逼之下,压力化作动力,有关方面下了“硬决心”,出了“狠招子”。其他暂且不议,单拿向工地扬尘开刀来讲,就有许多地方值得嘉许。不仅是南京,连周边城市,都明确要求一些工地停工,解决好扬尘问题。点点硬举措,累累硬效应。
对于当前空气质量,以及未来改善目标,很多人其实是心存忐忑的。但绿色青奥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空气可防可控,也启示人们事在人为、就怕不为。好空气不会自然来到,努力去做也不可能不会来到。有努力未必会有好结果,但没努力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5/781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