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各种材料 汇报材料

现代农业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汇报

2014年09月24日 15:12

 

**市地处**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55个村,940个村民小组,10.89万个农户,总人口48.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9万人。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66万亩。**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14%;完成财政总收入22.6亿元,增长3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2亿元,增长4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3.3亿元,增长4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2元,分别增长14.7%和16%。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抢抓被纳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相继完成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以下简称“小农水重点县”、“现代农业重点县”),使“小农水”、“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呈现出“进度快、质量好、标准高、农民喜”的良好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重点县两个项目,总投资376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200万元,省投资80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767万元。共完成渠道整治硬化203条211.716公里,配套更新改造建筑物4450处,当家堰24口,整治生产道5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2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86万亩。

(一)关于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该建设项目位于坝陵办事处,涉及鲁山、精耀、国河、苏河、长岭、白庙、花园、慈化8个村。项目区设计灌溉面积2.55万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渠道硬化154条148.383公里。其中:U型渠衬砌146条134.433公里,现浇砼梯形渠8条13.95公里。U型渠中U80衬砌21条长18.65公里,U80底加宽50厘米衬砌3条长5公里,U50衬砌83条82.023公里,U30衬砌39条28.76公里。二是配套渠系建筑物3718处,其中农桥23处、过路涵1297处,其中φ50过路涵274处,φ80过路涵794处,φ100过路涵229处,节制闸7处,分水闸4处,分水口2362处,量水堰25处。三是整治堰塘22口,单口容积0.84-3.24万立方米,总容积为35.76万立方米。四是整治田间生产道路3条5公里。

工程总投资262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200万元,省级补助800万元,市级自筹4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27万元。共需完成土石方19.8万立方米,砼1.8万立方米。截至目前,项目设计范围内的渠道硬化工程及渠道建筑物均已按批复要求全部完工,累计改造硬化渠道156条150.53公里,比设计多2.147公里,建设配套建筑物3858处,整治堰塘24口,整治田间生产道路3条5公里。完成土石方22.6万立方米,砼1.96万立方米。

 

(二)关于现代农业重点县项目

该项目位于坝陵办事处木林、荣耀、群益、群华4个村。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2.83万亩。项目区设计灌溉面积2.28万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渠道硬化47条61.141公里。其中:硬化U50型渠28条36.042公里;硬化U80型渠6条7.295公里;硬化T型渠13条17.804公里。二是配套渠系建筑物581处,其中分水闸4处、节制闸12处、过路涵206处、农桥22处、分水口337处。

工程总投资114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000万元,市级自筹2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20万元。共需完成土石方3.92万立方米,砼1.44万立方米,钢筋制安41.3吨,模板4.2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项目设计范围内的渠道硬化工程及渠道建筑物均已按批复要求完成,累计改造硬化渠道47条61.186公里,比计划多0.045公里;建筑物配套整治592处,比计划多11处。

二、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现代农业重点县项目的完成,不仅有效改变了规划区内农田灌排条件,而且提高了旱涝保收农田比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坝陵办事处12个村的4.83万亩农田成了稳产高产的吨粮田,亩均可增产96公斤、增收184.44元,复种指数由原来的1.52提高到1.86,灌区水利用系数可由0.5提高到0.65,灌溉保证率由65%提高到80%;新增灌溉面积0.8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9万亩,新增节水能力493万立方米,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80元以上。今年,我市虽遭遇严重的伏旱,粮食生产预计仍可取得“十连增”的可喜硕果。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一是高度重视,组建专班。我市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任副组长,政府办、财政、水利、民政等部门和相关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水重点县”和“现化农业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市水利局、市财政局专门设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落实了项目法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施,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定期听取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督办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项目所在地的党委政府也把项目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格局,主动深入一线,督办检查、指导施工、协调矛盾,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宣传,激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会议、文件、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宣传两个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宣传两个项目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了项目区干部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协作配合,整合力量支持项目建设。涉及项目的部门、镇、村组之间相互配合,发现问题都及时有效沟通,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村“两委”班子也主动配合,帮助解决用水、用电等问题,项目区村民对施工占地、取土、青苗补偿等积极支持配合,未向国家和施工队要一分钱,确保了施工正常进行。

 

(二)广泛开展调研,科学制定方案。为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项目领导小组在深入多个村组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有的放矢进行建设。一是组织调查,确定建设内容。在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法人的领导下,由市财政局、水利局、坝陵办事处水利站和项目所在村组的负责人、村民代表共同对项目进行调查,并以市人大审查批复的《当阳市农村水利综合规划报告》为依据,初步确定建设内容。再请专业设计单位编制建设方案,及时拟定申报了《当阳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方案》、《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方案》。二是现场踏勘,反复论证方案。为确保项目实施方案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法人重新组织技术人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批复改造的所有渠系重新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对建设方案逐处进行核实,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三是统一规范,明确建设标准。我们制定下发了《当阳市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明确了U(T)形槽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对U(T)形槽的施工步骤和技术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操作。

(三)整合项目资金,捆绑投入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农民投工投劳,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积极开展项目资金整合。共整合项目资金7487.4万元。另一方面,完善“一事一议”机制激发农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确定投资投劳标准,积极组织投工投劳,顺利完成项目建设的清基、除障、小型土方开挖等村民投工投劳工程。项目区共带动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47万元。

(四)严格加强监管,确保项目安全。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坚持实行 “六制”管理,即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做到项目建设有章可循,确保项目建设阳光操作。二是严格按项目计划实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方案计划进行组织施工。因极个别群众有强烈要求等原因,又符合工程实际的变更,严格按照群众会议有记录、施工单位有建议、监理有方案、项目法人有批示的程序进行及时报批,坚决卡住因个人因素随意变更项目计划的行为。三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优选施工队伍,采取公开招投标办法确定施工队,严格按照设计施工。严格材料筛选,对项目所需原材料,事前必须报监理工程师审核,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一律不得进场。建立项目区专管员制度,项目区每项工程确定一名水利技术人员参与签订工程合同、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督检查、参与工程质量的验收。对有项目建设任务坝陵办事处,要求分管农业的党委成员和驻村干部负责辖区内工程质量管理;对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也明确一名村干部和责任心较强的老干部或老党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配备专职财务人员,设立专账,专款专用,专项审计。所有项目资金全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直达项目管理和实施单位,在工程结算报账中做到了项目预算到位、合同执行到位、签字审核到位、结算发票到位、相关资料手续到位。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设立项目区建设公示牌,对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资金筹措、动工、完工时间、工程效益进行公示。按渠系聘请群众质量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公开项目建设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五)创新管护机制,提高使用效益。一方面,明确责任主体。对已竣工的项目,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主体,明确工程安全、防汛抗旱和维修养护责任,加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力度,筹措管护资金,落实监管措施。另一方面,探索通过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形式,承担起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项目区内均按渠系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维修、管理、用水收费,市水利、财政部门跟踪问效,初步形成了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农村小型公益设施的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项目投资不能满足整治要求。小农水重点县、现代农业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在近年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挥的效果立竿见影。但受项目投资总额限制,项目区内部分工程建设未能纳入整治范围。同时,项目区内需要每个劳力参加清淤、除障、培土等设施建设,但因“一事一议”筹劳每年不得超过10个工日的政策限制,加上农民工外出、“留守家庭”增多,投工投劳数量急剧下降。建议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力度,适当调整整治规模,增加投资额度。

(二)项目建后管护经费难以筹集到位,长效管护机制生存危机增加。目前,我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后管护主要是依靠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其主要经费来源是实行终端水价,向用水户加收一定的水量水费,因农民水费承担能力有限,加收的水费不能满足协会正常管理基本需求,管理主体积极性不高,影响到项目区基础设施的完好和效益发挥。建议建立项目后续维护基金,上级财政要安排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后续管理维护费用,以确保项目区基础设施完好和整体效益的发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此次检查验收为契机,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抓好此项工作。一是加大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争取项目;增加水利专项经费额度;加大地方财政对水利的资金投入。二是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一事一议”作用,引导群众投入自身受益的小型水利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投工投劳为主体,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建立长效建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与管理,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末级渠道终端水价政策,确保重点县项目建后管护,实现长期良性运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4/7813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