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生态
习近平“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所含的深远意义
2014年09月16日 09:44
中华民族在21世纪之初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因为广大民众团结一致,通过创建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和随后数十年奠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从1978年以后进行的改革开放并且因此而较为迅速积累起来的经济财富,我们已经临近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的历史性目标。我国目前人口占人口近1/5,我们的经济文化发展了,实现数千年来大众向往的“中国梦”,就会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更大的贡献。2013年7月中旬,贵州省召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当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出贺信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①]贺信既具体又概括,言简意赅,贯通中西,寓意深远。
回顾历史,约公元前6世纪中叶问世的中国古代典籍《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春日里,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4个弟子在一起讨论社会事物,孔子让他常称之为“点”的弟子曾皙“言其志也”。点站起来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接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②]学生“点”表达的志愿是,大家迎着春风吹拂,沐浴清清河水,在田野欢歌起舞,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身心愉悦。孔子欣赏与感慨地表示,他赞同这个想法。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不仅如同展现出的一幅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春游图,而且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崇尚自然,热爱美丽如画的大好河山,进而顺应天地变化,建设家园,生息繁衍壮大。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是世界各个民族中唯一的历史发展没有中断的民族。世界各地无数人士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惊叹不已,研究探秘,自古至今不曾终止。
影响晚于孔子数个世纪,出生于公元前384年古希腊文明的代表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同样主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变化。他在《物理学》、《论天》等著作中阐述了很多有关自然的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自然,就是一种由于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运动和静止的最初本源和原因。”[③]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合乎自然”与“反乎自然”两个相对概念,探讨了事物的变化及其结果,而且比较而言,后者用得更为广义与频繁。他明确地说:“如果事物的被运动由于强制,就是反乎自然的,如果不是由于强制,就是合乎自然的。”[④]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斗转星移。当中国历史进入到改革开放时代之后,我们扬弃了曾经实行的“以粮为纲”,停止一味扩大耕地的蛮干做法,用“合乎自然”的方式发展农牧业生产。例如,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结果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5.12%。1999年国家开始全面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重要内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⑥]国家政策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且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要分期分批停止耕播粮食作物,退耕植树种草。2013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20年间国土森林覆盖率提高6.51个百分点。[⑦]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⑧]事实证明,遵循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办事,不仅国土森林面积增大,而且粮食作物产量也增长。
今日,我们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很多地方都向贵州省一样,一方面扩大人工植树种草面积,让更多的荒山披上绿装;另一方面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使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和自然生态循环协调一致。从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到引导社会民众“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党的方针指导遵循了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大方向。这个方针不仅我们党为共产主义奋斗数十年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马克思曾对共产主义丰富内涵的一个方面作出深刻地阐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还高度概括地说:“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⑨]毫无疑义,当代中国实施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总方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正确的结合起来,是对中华文化绵远流长的自然“历史之谜”的正确解答。
走在这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我们不仅正在“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还在积极地与“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国人的最终的目标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各个民族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①] 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2013年7月20日。引自《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07月21日第1版。
[②] 张燕婴译注:《论语·先进》,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 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物理学,论天,论生成和消灭,天象学,论宇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2[b21-23]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 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物理学,论天,论生成和消灭,天象学,论宇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5[a28-29]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7页。
[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北京,1999年3月22日。
[⑦] 林晖、刘羊旸:《国家林业局公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
[⑧]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13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年11月29日。
[⑨] 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81页。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6/7813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