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腾格里沙漠现排污池”应该如何看待?
2014年09月16日 14:48
【环境舆情】
【事件介绍】
腾格里沙漠现排污池 官方否认把污水埋到沙子里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交界处,有着我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这个词在蒙古语当中是天的意思,形容是沙漠像天一样的浩瀚、无际。但就是这样一片浩瀚的无际的沙漠,如果和污染挂上了勾,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目前腾格里沙漠聚集着众多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不断的向沙漠排污、处理污水,每一块倾泻污水的场地都有足球场那么大。污水池里充满了乌黑的化学废水。味道也非常难闻,来听新京报记者陈杰的描述:
陈杰:我就随机采访了一些饭店啊还有黑车司机,他们都知道这个地方,说排污点在什么位置。然后还有这个味道,他们说晚上的这个味道特别重,都是晚上排。
随后陈杰向阿拉善左旗格里斯镇的沙漠行进,他说,一靠近沙漠深处的污水池,浓烈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只见数个足球场大小的长方形排污池并排居于沙漠当中,周边用水泥砌成,周围有一人高绿色的铁丝网。
陈杰:主要是两个区域,一个是排污池,这四个巨大的排污池里面有两个是蓄满水的,这水是黑色的,纯黑的,然后味道特别臭,就那种令人窒息的臭。然后其他两个池子是淤泥,然后淤泥里面好像有掺的石灰啊、沙子之类的东西。
根据报道,最近这几年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的中卫工业园区,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他们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周边的化工企业仍在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
陈杰:他是很多这个厂的这种污水,它就直接通过这些管道排到这个地方。然后这个地方他们叫蒸发池。因为沙漠地区嘛,这个水的蒸发特别厉害。所以他们排了之后直接蒸发。蒸发这个淤泥基本上都是会埋到这个沙漠里面。
然而,今天,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安监局局长马巴依尔接受中国之声记者张棉棉采访时,却表示,他们从去年3月22日之后,就再也没有排放过污水:
马巴依尔:我们从去年的3·22到今天为止,连一滴污水都没有排进去废水池。一滴都没有。我们现在是四家。22家企业从3·22以后现在就只剩下4家。我们搬走、搬迁、停业,现在生产的一共就4家。污水往哪排放,我们各企业都建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
马巴依尔介绍,对于过去产生的污染,他们现在采取的是晾晒蒸发的方式:
马巴依尔:过去排的,我们有一个晾晒池,我们这儿空气好,进行晾晒是允许的。现在已经从3·22的将近九万方,现在已经成了五万方,该蒸发的蒸发,我们的蒸发池也是统一建设的,剩下我们再经过晾晒。这工作一直在做,就做到这一步。
那么,他们有没有填埋到沙子里,对地下水带来污染呢?
马巴依尔:我敢拿人格担保,我没有埋到沙里面。那就是我们下一步的事了,我们下一步要建固废厂啦,焚烧炉啦,进行固废填埋、焚烧啦,不可能埋到沙子里面。我们晾晒区,旁边还有5个观测井,到季度都要把井水拿去化验的。都拿去化验的,我们怎么可能把污水埋到沙子里呢,这不可能是事实。
马巴依尔说,他们每个季度都会拿地下水去检测,都是合格的,那么,蒸发法对当地环境是否有污染?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蒸发排污不是不可以,但是对排污设施却有很高的标准,因此,蒸发排污存在危险:
赵章元:当然有了,危险废物,必须处理。靠这种蒸发方式,我觉得是不负责任的。它不光是蒸发到空中,它里面产生一些废弃,会飘到大气中,飘到各地去,到有人的地方不就污染了。另外对土、水,都会有污染、有害,这不光是蒸发到大气的问题。
局长的“人格担保”“拿人格担保”算什么?
人格一词的起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因此,环保安监局局长马巴依尔的所谓“人格担保”,其实就是一个空话,不知道他用人的虚伪的假的一面去担保,还是用人的真实一面去担保?这只能有他自己知道。再说,担保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他的“人格担保”,担保什么呢,又兑现什么呢?说白了,只是用这样的说法来混淆公众的视听,来推卸责任而已。
作为一个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认真面对自己区域内环境保护上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干一些事情比说一百遍“用人格担保”这样的“空话”都显得重要。马巴依尔说,此前当地的22家企业,现在生产的一共只有4家。从去年3月22日以后,连一滴污水都没有排进废水池。那么,在这之前22家企业污水排到哪里去了。实际上,当地企业“有没有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排污池”?有没有“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黏稠的沉淀物,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很简单,只要查明这些沉淀物现在堆放在哪里?有多少?就行了。再说,地下水有没有污染,马巴依尔说他们检测地下水是正常的。实际上,今年3月,央视就对当地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的情况进行了曝光。牧民也一直在举报沙漠中的污染问题,但这些反映问题的牧民却屡屡被地方政府调查,现在甚至在电话里也不敢多说。一系列迹象表明,当地污染情况应该是确实存在的。如果真的没有问题,当地为何要阻止记者采访,对举报污染的牧民进行打击报复呢?因此,这位环境局长的“人格担保”显得已经没有什么“人格”可言。
一些官员在出现问题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喜欢拿“人格”来担保,以为这样就会赢得百姓的同情,能取得组织上的原谅。实际上,在官员严重失信的情况下,这样的担保已变得一文不值。不仅有失斯文,也显得极不严肃。如果要真正愿意承担责任,就不应该耍嘴皮子,而是应该拿出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沙漠到底有没有污染,这个环保安监局应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牧民代表、新闻记者等深入了沙漠当中化工园区,看看沙丘谷底到底有没有那些白色、黑色的排污管道?谷底的沙到底呈现什么颜色?沙下面到底是不是有黑色泥浆似的凝固物?如果确实有记者报道的污染问题,这个环保安监局局长就不应该只是拿没有什么担保效用的“人格”作担保,而应该用自己的职务、甚至自己的家产作担保。
由此看来,环保安监局局长的“人格担保”只是个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而已。这个沙漠是不是被污染,我们不能被这个局长的“人格担保”所迷惑,而是从这个担保中看出听出些“弦外之音”。沙漠有没有被污染,不仅关系到能否维护牧民的生存安全,关系到能否保护好地质条件独特、生态脆弱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只有一个,毁掉不会再有。因此,有关部门不能被环保安监局局长的“人格担保”所蒙骗,而是正面出击,把这个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社会一个交待。
“沙漠排污”背后是博弈力量失衡
“十几年来,企业一直违法排污,但却很少受到处罚。”轻松一句话,背后得有多么沉重复杂的纠葛。因为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为政者的政绩,甚至利益输送的源泉。利益的深度钳入,企业对地方的“奉献”,都可能导致为政者放低要求,网开一面,才会造成久病难治的环境污染。而具体的执法部门并无关停、搬迁的决策权,甚至开罚单也解决不了问题,或是开罚单也受到阻碍,只好踢皮球,踢到哪里算哪里。
这种污染长期得以持续,关键是成本的获益者与承载者非并一个主体,而且两者的博弈力量极为悬殊。前者是企业利润的占有者,以及从企业身上获得税收、好处的地方政府及官员,后者是承载环境污染后果的民众,后者相对于前者软弱无力。
还有,企业相对私域,为极少数人所有,而环境是“公地”,为“无数人”所拥有,难以进行产权界定,污染环境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没有人真正出头伸张,即便伸张,也可能被当地以种种理由推脱掉,污染造成的后果需要今人甚至子孙来承担。
可见,环境污染的背后,是博弈力量的失衡。对上,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发展”,“维稳”的招牌,像是以其盾防其矛,加之体系内的监管难避“内部人”的干扰,往往让各种防污治污法规和中央的三令五申变成强弩之末。对下,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税收”、“就业”的招牌,把污染问题掩盖掉了,往往畅行无阻。
让环境污染这种得难偿失的现象减少(包括产业转型之后,因为高科技、低耗能、低污染也仍然有污染),只寄望于地方有环保意识,企业家有社会责任,仍然是不够的。最终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博弈力量失衡的状态,中央要加大立法和惩处污染环境者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地方政府要做市场公正的管理者而非经济组织,要与企业脱掉太多的瓜葛,成为中立的力量;民众要成为制衡环境污染冲动的重要力量,这就要让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让民间力量崛起,让公益诉讼完善起来。如此,地方才会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新税源,从而减少或告别环境污染。
总之,民众在地方发展中有话语权了,足可以左右地方发展方向,真正成为当地的“主人翁”,就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主动维护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功夫别用在“防治”曝光污染上
污染不是一天炼成的。现在看来,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能够得以曝光,已殊非易事。污染是触目惊心的,而一些地方一些人防止举报和曝光污染环境的糟糕状况,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当记者乔装打扮进入腾格里沙漠腹地,当地牧民和知情人都婉言推辞不敢带路。为防范本地人、外来不明身份的人接近和曝光排污点,化工园区专门安排有多辆摩托车组成的巡逻队。
显而易见,环境污染之所以达到如今这个地步,实施污染者绝非唯一,必然有共谋者。不然为什么某些供职于环保部门的人,也常会莫名哀叹:靠环保部门一家之力,靠一部分环保工作者,某些企业碰不得,某些污染治不了呢?
以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案件为例,诸种“防治”举报污染的措施令人疑窦丛生。看守排污池不让外人靠近的巡逻队是些什么人?是企业的人吗?又不大像。毕竟排污企业涉及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的大量化工企业,一家企业不可能去出资组建污染池巡逻队。如果是当地园区管理者或者地方政府出资组建的,那么这些人花着纳税人的钱,却干着保护“环境污染”的勾当,这说得过去吗?
为什么当地牧民和知情人都不敢带路?至少说明地方环保等部门不得力甚至于已经失守,而地方政府更是早已偏心到实施环境污染的一方了。至于当地环保局长在谈到沙漠排污池事件时,要以人格担保没排污水,我不知道这个时候还说这种“外交辞令”,除了证明其不失职渎职外,能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应对技巧了。
种种情形表明,某些地方,在防止举报和曝光环境污染方面的措施,远比防治环境污染更为得力了。假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社会,能够像“震慑”知情人和举报者一样,营造出震慑实施污染者的效果;负有职责的环保部门除了奢谈人格之类的漂亮话之外,还能够像看守污染池的巡逻队一样勤奋,保护环境,真有那么难吗?
在保护环境方面,企业的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固然是不能都作指望的,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呢?过去,舆论总是指责相关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不能够认真地履行保护环境职责,现在看来远不止于此。换言之,哪怕不能认真履责,只要不采取“得力”措施,去打击群众举报,阻挠媒体曝光、干涉环保志愿者的行动,环境污染谅也不至于这么严重,实施污染者谅也不至于如此胆大妄为了。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给自己捞取政绩,置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于不顾,他们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从而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大开“绿灯”,甚至,还有一些官员在收受了“巨额好处费”之后,便对污染企业大加放行,这样一来,势必为恶意排放问题的疯狂上演埋下“祸根”。与此同时,一些监管体系或是存在着见利忘义的问题,在收受了贿赂之后,便对污染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热衷于“以罚代管”,将收取更多的罚款作为执法的根本目的……
在这样的一种糟糕氛围当中,又怎能为公众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呢?毕竟,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仅仅寄希望于企业来自觉恪守环保意识,这显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毕竟,企业要想真正过好“环保关”,必然需要大笔的成本投入,而相比于他们向领导“贿赂”,或者接受“罚款”,这样的投入显然要高得多,因此,更多的企业自然会找关系、托门路,从而为乱放打开“方便”之门,也正因此,才会导致“沙漠排污”问题的出现。
如今,面对相关问题的曝光,对污染企业及时“关停”自然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更需要尽快启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让那些不作为乃至乱作为的地方官员,以及形同虚设的监管体系,都接受严肃的问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6/7813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