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问题课桌椅”进课堂,是谁出了问题?
2014年09月16日 15:03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1500万元更新课桌椅 全是次品
又到开学季,政府原本为学生更换10万套桌椅,却未想花1500万元采购的全是次品——网友质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手笔”招标购买为何全是问题产品。这桩发生在湖南邵阳县的怪事,引发社会关注。
新课桌椅“不符合标书要求”
这些课桌椅已于7月底全部运到各学校。然而,有人举报称,这些课桌椅质量明显不合格:“无法正常使用”“锈迹斑斑”“货不对版”……
县教育局计财股工作人员蒋宏平也向记者证实,他查看了两所学校的课桌椅,确实普遍存在重量未达标、钢板薄、脱漆严重等问题。教育部门已将这些情况报告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求权威部门进行质量验收。
随后,湖南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8月25日出具的报告显示,6家供应商的产品均不符合招标文书要求。标书中明确要求,桌子的升降侧板、抽屉板的钢材为1.2毫米厚,但6家供应商的桌子钢板大多不到0.9毫米厚,“缩水”近30%。此外,5家企业的产品还存在焊接不平整、涂层碰伤、有锈迹等现象。
记者和两家供应商负责人联系,他们对“质量不合格”均表示默认,“实物肯定没有样品工艺那么精致,用料上的一点误差总是有的,”但谈及是否退换货时,对方表示“要和厂里沟通”。
公开招标存“猫腻”?
临时更改开标地点、超额收取保证金、中标企业资质存疑……邵阳县此次采购的招标过程也被网民认为是“违法”。对此,邵阳县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向小军介绍,此次招投标,共有76家供应商参加招投标,最后招标确定6家公司。
针对网民质疑6家公司存在招标猫腻、资质造假的情况,邵阳县副县长杨卫东介绍,县里也派技术监督局、人社局专员去厂家地址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厂家资质没有问题。据介绍,6家中标企业均属外地企业,其中5家来自江西南城。南城县是全国四大课桌生产基地之一。
杨卫东表示,目前正在对招标产品进行全面验收,政府将严格按照招标文书的要求,严把产品质量关、资金拨付审批关,对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付货款。同时也欢迎群众、媒体对于政府采购过程进行监督、举报,一旦发现确有违规行为,将严肃查处。
次品课桌,见证“次品”采购
面对舆论对“次品课桌”的质疑,仅仅回应“欢迎监督”显然不够,一方面有必要公开课桌采购过程将其置于阳光之下,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地补救并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问题课桌椅”背后的政府招标采购是否规范?大手笔更新学校课桌椅背后究竟有无“猫腻”呢?
这一金额高达1500万的“次品”课桌采购事件,无疑仍存在许多蹊跷费解的问题。既然“厂家资质没有问题”,为何经过精挑细选的6家中标企业所提供的课桌竟然同时均为次品,且质量问题相当严重:“6家供应商的桌子钢板大多不到0.9毫米厚,‘缩水’近30%。其中5家企业的产品还存在焊接不平整、涂层碰伤、有锈迹等现象”?
再如,依据当地政府介绍,按照招标合同,应该先验收后送货。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厂家必须换货,并承担违约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在课桌均为“次品”的情况下,6家企业竟然同时选择“不经验货、直接送货”,无疑也令人十分费解——如果不是因为存在某种暗中的“默契”或猫腻,6家企业何以会公然违反招标合同,冒违约风险也要直接送货,做这种“自讨苦吃”的傻事?所有这一切,难道都是“纯属巧合”?
此外,虽然政府还没有将采购课桌椅的钱付给供货商,尚未造成采购资金的损失,但是,当地中小学目前已经开学,合格的课桌仍未到位。这意味着,无论此次招标采购的课桌最终是否能被更换为合格产品,此次“次品”课桌采购事件,已经影响了当地中小学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因此,无论采购资金是否受损,无论招标采购是否存在违法猫腻,此次“次品”课桌采购本身,都已是一次不合格的采购。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舆论对此次“次品”课桌采购事件的质疑,当地政府回应仅强调“欢迎监督、举报”,显然远远不够,既不足以充分打消公众的合理怀疑,也不足以充分挽回这一“次品”采购事件造成的实际影响。接下来当地政府该做的是,一方面必须对此次课桌采购过程给予更加全面完整的公开、将其置于阳光之下,并积极主动调查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另一方面,也要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合格课桌到位之前,确保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将“次品”课桌对中小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同时检讨追究造成这一“次品”课桌采购事件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
巨资换次品桌椅须“倒叙式”追责
地方关注教育事业,理应受到赞扬,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关注教育事业,能够拿出1500万元资金更换学生桌椅更应值得褒奖。然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湖南邵阳投资1500万元采购的10万套桌椅,竟然全部是次品,这不是花着公众的钱打公众的脸吗?非但不是雪中送炭,而是对于贫困县的“火上浇油”。
“问题课桌椅”为何还搬进教室?政府招标采购是否规范?大手笔更新学校课桌椅背后究竟有无“猫腻”?诸如此类的疑问,不仅是实际使用的学校必须追根溯源要弄明白的问题,更应是主导这次巨款换桌椅的相关官员们必须要一一回答清楚的问题。
虽然教育局官员称,中标的6家企业均具有资质,其中5家还位于课桌生产大县的江西南城。但企业具备资质,位于课桌生产大县的先天优势,与能够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桌椅显然并不能够划等号。这一点也从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出具的产品质量报告展露无疑。6家供应商的产品均不符合招标文书要求。不仅外表锈迹斑班,焊接处不平整,钢板厚度更是缩水了30%。
企业提供的桌椅与样品存在“货不对版”的情况,供货方声称“实物肯定没有样品工艺那么精致,用料上的一点误差总是有的,”显然违背了《合同法》关于样品与商品品质必须相符的相关规定。这种所谓的“误差”显然并不能划到合理的误差范围内。面对严重质量问题的奖品桌椅,既然没有验收,就直接送货,显然是违背了先验收后送货的前置性规定。这个责任显然应该由送货者和接收者们来承担。
而更令人感动疑惑的是,开标过程中随意变更开标地点,也令这次桌椅更换行动令人吊诡。既然在招投标方案中已然设定了若干个开标地点,擅自变更开标地点的理由竟然是临近小年这样的理由,这与产品存在严重质量瑕疵是否有着必然联系,必须要追查到底。
文学艺术作品里有一种方法叫倒叙式表达方法。对于这种花巨资却换来10万套次品桌椅的怪现象,就应该“顺藤摸瓜”,查查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责任人出现了问题。对于“贱价”处理现有学生用的桌椅,再用高价买进新桌椅,即便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需要大手笔投入,也应把好财政支出的关口,“花公家钱办不成事的是最大的奢靡浪费”或许是此次巨资换次品桌椅绝对是个警示。
10万套“问题课桌椅”,几多“问题官员”?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能为学生一次花费1500万元招标购买10万套桌椅,绝对是“大手笔”,按理说应该点赞。
但现实却令人相当尴尬。有人举报称,这些课桌椅质量明显不合格:“无法正常使用”“锈迹斑斑”“货不对版”……而权威部门——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出具的报告也显示:中标的6家供应商的产品均不符合招标文书要求。如标书中明确要求,桌子的升降侧板、抽屉板的钢材为1.2毫米厚,但6家供应商的桌子钢板大多不到0.9毫米厚,“缩水”近30%等。
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个别不合格,这原本正常;但反常的是,10万套桌椅合格率竟然为零。按照招标合同,应该先验收后送货。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厂家必须换货,并承担违约责任——在这样“严苛”的合同约定下,厂家生产出10万套、价值1500万元的“次品”,难道不怕换货、退货,抑或是承担违约金?个中原因的确令人生疑。
更吊诡的是,这些的桌椅有的锈迹斑斑,有的甚至干脆“无法正常使用”,如此即便用肉眼一眼便能分辨出来的“问题课桌椅”,何以堂而皇之地通过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并分送到各个学校,一张张被搬进了教室?假如没有网友举报、媒体的跟随采访和社会关注,试问这10万套“问题桌椅”会被曝光、晾晒在太阳下吗?恐怕很难。
因为这次学生桌椅采购涉及到1500万元的标的额,所以引来76家供应商参加招投标。但为什么精选特选、“十里挑一”确定出的6家公司,竟然连一张合格的桌椅都生产不出来?对此,有网友举报,邵阳县此次采购的招标过程中,临时更改开标地点、超额收取保证金、中标企业资质存疑……这都是“违法”的。
招标过程被举报“违法”,而10万套桌椅又全是“次品”,二者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问题桌椅”肯定不能一换或一退能了之;而是亟需纪检、司法部门介入,彻查这起桌椅招标采购是否存有“假招标”、“吃回扣”等违法犯罪行为。
事实上,多年来,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动辄打学生食堂、校服和桌椅的“主意”,挖空心思从孩子嘴里“抠食”,或是从校服、桌椅上拿“回扣”,这原本不是秘密。贫困县——邵阳县花1500万元更新课桌被曝全是“次品”,人们或许要问:10万套“问题课桌椅”,背后站着几多“问题官员”呢?假如查一查,指不定,还真能拍死几只“苍蝇”,揪出几个“小老虎”来。
一张小小的学生桌椅,现在却成为个别权势者的“唐僧肉”,屡屡遭受“蛀蚀”,其卑劣行径令人不齿。9月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一篇文章——《豆腐渣工程频现是精神垮塌的结果》。换言之,十万套“问题课桌椅”被搬进教室,何尝不是个别官员和教育工作者“精神垮塌”的结果?教育部门和教师的“精神垮塌”了,又焉能教育出精神矗立、人格站立的学生?
【启示与思考】
国家级贫困县,1500万元,10万套,“问题”课桌椅,一个又一个的敏感字眼很难不被网友围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投入资金用于教育,无疑是受人推崇的。然而,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竟然花费1500万元购买“次品”,实在让人不得其解。那么,面对这个数目不小的“问题课桌椅”, 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呢?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国家兴旺发展。因此,邵阳县本着“再穷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本意投资1500万元购买10万套课桌椅,为改善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是一件为民办实事的好事,却为何10万套课桌椅都成了“问题”桌椅,寒了广大群众的心呢?
据新闻报道,此次政府采购出现失误是由于没有预想到供货方会将不符合招标要求的产品大规模送到学校,而相关负责单位收受的10万元是由投标保证金2万元及履约保证金8万元组成,招标书中却未分开表述。
课桌椅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及身体健康安全,相关负责单位应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然而,相关工作人员却置规定程序于不顾,不予验收便给予“绿灯”,让生产商一路无阻地将不符合招标要求的“问题”课桌椅送到学校。真的是监管验收工作人员“天真无知”还是上级领导徇私舞弊授权使其畅通无阻?
因此,笔者认为,如此顶风而行的“生财之道”应严惩不贷。一是加大相关监管部门“一把手”问责力度,严查背后的利益链条,不管涉及到什么部门和个人,都要一查到底,对贪污受贿、构成犯罪的要绳之以法。二是在经济处罚上予于“黑心”生产商重罚,使其“倾家荡产”,让他们不敢再为了一己私欲而挑衅法律的权威,对涉嫌构成犯罪的,还应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其次,要完善相关监管制度,让其处于社会监督之中,置于阳光之下。惟此,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祖国的花朵才能茁壮成长,国家才能日益兴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6/781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