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大学生“自主保洁”为何引争议?

2014年09月17日 09:49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南昌大学推行自主保洁引起争议

面对新学期全面推行的“学生自主保洁”,在网上吐槽不过瘾的一些南昌大学学生日前又发起“帮昌大校长上头条”的话题,引发外界关注。对此,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认为,该做法之所以引起不理解,除部分师生观念认识不到位,还与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衔接不到位有关。据悉,9月5日下午,该校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学生自主保洁工作,要求各部门统一认识,“扎实推进学生自主保洁工作有序开展”。

昌大“自主保洁”新政推行遇冷

继今年3月在该校7个学院学生宿舍试点学生自主保洁后,这项举措新学期伊始在学校全面推广,效果看起来不如预期。据《江西日报》此前报道,开学后“不少宿舍垃圾无人清扫,成堆垃圾早已溢出角落中的垃圾桶,铺满一地,恶臭扑鼻”。

有辅导员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证实:因“自主保洁”新政推行遇冷,南昌大学的辅导员临时通知在校大四学生干部和党员顶上。

学生吐槽“校领导也应自主保洁”

虽然此前有报道提到原本发给保洁员的工资会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发给参加保洁的学生,但依然有人质疑:既然入学时已经交了各种费用,为何还要学生自己打扫卫生。还有同学认为如果校方执意要推行,“应该把行政楼和教学楼的保洁员也撤掉换作由校领导和校长自行保洁。”

类似质疑在最近两天越发强烈,有网友还将“帮昌大校长上头条”做成微博话题,引发外界关注。9月5日,一封落款“南昌大学6万余在校生”的致南昌大学校长的公开信先后在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上流传,称全面实行学生自主保洁后,一度出现“男生扫女生厕所,女生扫男生厕所”的荒唐现象,“请周校长严肃认真对待这件涉及全校数万学生生活质量的民意事件”。

校长回应称“年轻时比这做得多”

9月5日,来自南昌大学官网的一则消息显示,该校针对“学生自主保洁”又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研讨部署这项工作。周创兵在专题会上表示,“学校积极推行学生自主保洁制度,是践行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一项制度改革。”在他看来,该做法之所以引起不理解,除部分师生观念认识不到位,还与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衔接不到位有关。周创兵在会上表示,“希望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扎实推进学生自主保洁工作有序开展。”

近日有媒体专访周创兵,问其“如果你是学生,现在要你去便池掏污物,你会去做吗?”周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做得比这个多得多,啥都做过,我们这代人什么苦都吃过。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能变,美德教育不能变。”

 

链接

反自主保洁发起人解释发起原因

9月7日,媒体对话发起联名上书的南昌大学大三学生甄森,他表示,反对自主保洁政策是因为学校未做好前期工作,单方面强推新政,“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学生都造成了伤害”,希望学校保障学生、校工两大群体的物质权益和人格尊严,并希望校长拿出诚意走到学生面前。

采访中,甄森解释了发起联名上书的原因:“第一,学校无视试点楼栋的糟糕情况,执意在新学期全面推广,已经严重破坏了校园民主。这种情况下,自主保洁已经不再叫自主保洁,而是‘自己打扫’。第二,学校只强调学生人格培养的问题,对学生所交住宿费中用作保洁费的去向,学生自主保洁后住宿费是否调整、如何调整没有及时公开公布;包括学校辞退保洁阿姨之后对保洁阿姨后续生活、工作的补偿和安置有没有主动去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三,各学院开展自主保洁工作的具体安排情况不一,还出现‘男生扫女厕,女生扫男厕’、‘考研复习的同学还要加班打扫卫生’等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

对于其中保洁费的有关质疑,周创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笔钱将打到劳动学生的银行卡上,并将公开财务明细。

大学生“自主保洁”为何难推广?

表面上看,撤掉保洁员,让学生自己“自主保洁”,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劳动意识,校长也可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批评学生不愿意“自主保洁”,可是,这更是学校领导的一厢情愿。校方认为学生自己打扫校园,就会感觉是学校的主人,以此推论,为何校长自己不带头扫地呢?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应该来源于自身在学校办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

首先,学校的校长,是不是学生选的,或者是不是参与了校长选拔?作为学校的“主人翁”,如果在校长选拔、任命中没有任何权利,是不是十分奇怪?一个由政府部门任命的校长,告诉学生你们是校园的主人,这有说服力吗?如果不解决师生可以参与校长选拔这一根本问题,就不可能给师生当家做主的真切感受。

其次,学生有权参与学校办学监督、管理决策吗?大学生是缴费上学的,有权了解所有学校办学开支信息,那么,南昌大学是否向社会、师生公布所有财务收支信息,包括“三公消费”?具体到撤掉保洁员,由学生“自主保洁”这一问题上,学校事先是否听取过学生的意见?是否向学生出具透明的财务账本?是否明白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和宿舍的关系,说到底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如果学生缴纳的住宿费、杂费已包括保洁费用,为何让学生自己保洁?就如每个居民已缴纳物业费,却要自己清运垃圾一样,这肯定会遭遇业主的反对。再者,如果学校要求学生住宿舍必须自己保洁,那还应该给学生选择不住学校宿舍的权利,学校不要把教育和服务混为一谈,把本该提供的服务省去,说是为学生提供教育。

再次,学校是否推行学生自治,比如学生会由学生民主选举参加,可以代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并可针对校长严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提出不信任案,要求校长辞职、下台?

只有在校长公开选拔、实行学生自治、学生可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和评价的办学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离开了这一办学环境,由行政领导把自认为对学生好的做法,不经民主决策程序,强加到学生身上,只有适得其反。这一过程不是培养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的过程。

或许有人会说,学校让学生“自主保洁”的初衷没有错,现在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该进行相应的锻炼,可是,这不是学校强制推进这一做法的依据。任何教育活动、学校管理活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权利为前提。我国学生现今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缺乏责任意识、吃苦精神,都是由于教育者(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不尊重学生权利,包办代替,为学生做选择、做规划所致。

还有人提到,国外比如日本,大学生参与学校校园保洁就十分正常。可问题是,日本学校采取的是和我国大学不同的管理制度,如果我国也是学生自治、学生完全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从对学校办学出发,学生很可能和学校行政机构一起做出不聘请保洁,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决策。

如果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参与保洁,就可能得到与强推完全不同的做法,包括,学校将保洁任务视工作性质,分为外聘保洁员完成的保洁工作,以及可以开放给学生的保洁工作;学校公开所有财务信息,接受学生监督,包括校园保洁的财务预算,开放给学生的保洁工作,以勤工助学方式,招募学生,由学生自愿应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应聘。虽然校方表示,要把省下聘请保洁这笔钱打到劳动学生的银行卡上,并将公开财务明细,可这和勤工助学,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不同的。而且,这也是在学生反对这一做法之后,学校才提出的修补措施。

不经过民主决策,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会把校园治理搞得一团糟。垃圾成堆,只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学校并没有权责清晰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学校领导长官意识盛行,这样的办学思维,本身就要被清理。

 

自主保洁沦为闹剧背后的共识困境

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的“自主保洁”政策,没想到引来的却是学生的集体反对和舆论的如潮口水。这尴尬的自扇耳光,不知道南昌大学有没有从中悟出“失败”和“难堪”的意味?有没有看到高校自我决策与学生权益之间所需面对的共识困境?

这样的困境,首先体现在这一政策的出台过程中。按理说,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上,高校的每一个举动,都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遗憾的是,从这一政策的起草到试行,再到最后的执行,其充斥的始终是一股浓烈的命令口吻。试想,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这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来,那么,这一政策中的许多弊端或许就可以有效规避,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也就可以提前化解。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政策本身,而是这一政策背后的一意孤行。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南昌大学糟糕的回应方式。学生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他们不过是希望学校能够坐下来听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切面对这项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然而现实总是显示了别样的图景,在面对学生一致的反对时,该校校长还偏执的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师生认识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之间衔接不到位引起的。表面上看,这样的回应并没有错,但这种缺乏地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话语,并不能平息学生心头的诸多怒火,也不能消解他们心中的真正疑问,相反,它反倒会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诸多矛盾冲突的导火线。

而抛却政策出台与执行上的失败,南昌大学对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其实也误入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学生自主保洁本没有错,但妄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难免就有点情绪化的意味了。再说,现代社会早已实现了精确的分工定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应该是理想的运作图景。如果偌大的校园都需要学生去清理,各个区域都需要他们去打扫,这强制中体现的,并不是一所大学的情怀,相反,它剥夺的是学生课余时间自由安排的权利,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他们的学习时间。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而在改革方面,不管是基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单方面培养,还是缘于高校自身责任的直接体现,其逻辑都应该是在沟通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南昌大学所做的,不过是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它看起来美好,实质上却不受待见。这闹剧中的共识困境,在当下的高校生态里,其实还比较明显。

“自主保洁”当从校长做起

大学生该不该“自主保洁”,这是个千人千面的话题。据《江西日报》报道,南昌大学开学后“不少宿舍垃圾无人清扫,成堆垃圾早已溢出角落中的垃圾桶,铺满一地,恶臭扑鼻”。这起码说明,眼下的实践是不太成功的。尽管学校“扎实推进”的意思很明确,但现实终归有点尴尬:一是效果寥寥,二是生怨沸反。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大概就是支持“自主保洁”的最强理由。不过,眼下的这个“自主保洁”还是绕不开三重追问:第一,“自主保洁”是学生意思的自主表达吗?虽然这个问题容易被校方以“懒惰”的藉口归谬,但不得不说,一项事关成千上万学生切身利益的“大计”,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也是程序正义的基础。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当人格化地身体力行。更值得注意的是,逼着学生自己搞保洁,和权利意义上的“学生自治”,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

第二,“自主保洁”能代偿专业保洁职能吗?初衷是好的,不等于结果是善的。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精细化,在解放懒人的同时,也裨益于效率的提高。高校专业保洁能不能交给学生“带手”去做,既要考虑量的多寡、还要考量学生作息的实际。在“宿管阿姨”成为大学风景的时候,要承认,她们的专业工作也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如果保洁可以自主,就餐配餐为什么不能“自主”?校园安保为什么不能“自主”?即便从社会观之,再抠门的老板,估计都不会拿“锻炼员工自理能力”的理由、来省却专业保洁的功能。

 

第三,“自主保洁”要推行,校方身先士卒了吗?不少同学认为,如果校方执意要推行,校领导应该起带头作用,“自主保洁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就应该把行政楼的和教学楼保洁员也撤掉,换作由校领导和校长自行保洁。”这话虽然有点偏激,道理却合乎逻辑。校方不可商榷地前置了学生“保洁”的责任,却无法将制度安排兑现为整洁有序的公共环境,这里就有双重失责:一是不能为人师表,师生在环境责任上有了“分别心”;二是疏于环境管护,花了一样的学费却置身于不洁的教学生活环境。当然,至于学生“还希望校方公开所交住宿费中用于保洁费的资金去向”,这也是校方需要拿出锱铢必较式答案的议题。

“自主保洁”,当从校长做起。当然,说千道万,不是要原罪于“自主保洁”本身,而是高校在改革的旗帜下,不能想当然地做着悖逆改革伦理的事情。不管保洁谁来做,保障学生生活在一个干净舒心的环境中,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奢谈创新吧。

【启示与思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关键在于被动地扫,还是主动地扫。由此而言,这场自主保洁事件正是一场难得的关于民主的试验。周校长曾说,“学生如果一声不吭,那这个学校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堪称清醒之论。他所坦陈的“如果工作好一点,学生的意见就会少一点,反过来你不能怪学生,要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亦不失为这场民主试验最大的收获。

其实,“自主保洁”并不是一项极坏的制度,秉承了良好的初衷和目的,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只不过,在这项制度的内核里,缺乏了最重要的民意考量,摒弃了学生们的参与权利,从而让制度缺少了“地气”。既然是“自主保洁”,就应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权,而不是以自上而下的强压来推动制度的运行。良性的互动和沟通,畅通上下对话的渠道,让校方与学生们实现平等对话,才能确保制度不会偏离学生们的诉求。

事已至此,作为南昌大学的相关领导,还是放下架子,多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再一意孤行。假如,缺乏了民主的气息,即便制度得以制定并推行,最终效果如何,恐怕还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7/7814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