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特征推动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跨越

2014年09月25日 14:47

 

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中心组学习读书会指出,“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后发赶超和全面小康新跨越。”这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常态下贵州发展的阶段特征,所作出的战略思考与战略谋划。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首次作出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新常态”最初的出现,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新常态”意味着适应经济增速的放慢,未来经济将更重视质量的提升、结构的平衡、动力的转变。人民网用八个字解读“新常态”: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在国际国内经济出现新常态下,我们要深刻把握我省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重要阶段的新特征,科学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仍然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追赶、转型、跨越,是今后工作的常态;直面问题、破除“潘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新常态;勇于担当,敢争、敢抢、敢上,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也是一种常态。我们要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不动摇,不断深化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坚持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动后发赶超和全面小康新跨越。

第一,要深化对发展速度的认识,实现贵州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随着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我省不可能再达到“十一五”和“十二五”初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可能再实现兄弟省份在相同发展阶段的高速增长。但必须看到,发展仍然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贵州应当而且必须保持适度较快的发展。2013年我省人均GDP只有3700美元,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全国经济下行的影响下,我省仍然保持10.8%、全国第2的增长速度。这得益于我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日趋清晰的“五化同步”发展思路、精准有力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全省上上下下意气风发的干事创业精气神集中等多方发力,同时也昭示我省完全有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发展速度。对我省来讲,要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全面小康目标,底线就是在较长时期保持两位数增速,确保到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人均达到5000美元;到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2万亿元,人均达到1万美元。

 

第二,要深化对生产总值的认识,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要充分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既理性面对增速换挡,坚持区间调控,保持“平常心”,又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保持“进取心”,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的发展。要看GDP,不讲GDP就难以实现后发赶超;但又不简单以GDP增长速度论英雄,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要看绿色GDP,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干部考核重要内容,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对部分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部分县,研究探索取消GDP考核,改用城乡居民收入、现代高效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代替,引导这些县走绿色GDP发展路子。

第三,要深化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我省总体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同时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难以修复。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快,更加重视节能环保,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贵州青山常绿、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用三年的时间全面完成现有1042万亩宜林荒山的绿化。在全面执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的同时,实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大力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和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在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中共享发展的生态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深化对防范风险的认识,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寻求“最大公约数”,使我省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减弱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并将影响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必须建立综合性的防范应对风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采用“保守疗法”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防范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坚决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腐败案件的发生。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向民生改善要发展潜力。

 

第五,要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实现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步入新常态,本质上是原有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根本上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滞后。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内陆开放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破除原有发展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安排和利益结构,实现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发展。要用好各种优势,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长江经济带,借力成渝经济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集中力量抓好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双龙临空经济区建设,尽快建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把“5个100工程”建设成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打造成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平台,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其《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认为,“繁荣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实现自主创新的结果。”我省人均GDP今年预计将超过4000美元,意味着“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即将到来。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不单是推进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一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我们要把毕节精神、文朝荣精神,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开放自信、赶超自信之中,构筑“精神高地”,有志气有信心,用“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推动开放创新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新跨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5/7815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