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栗子商家写“罪己书”背后之思

2014年09月17日 13:57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老板贴“罪己书”忏悔栗子质量差被称业界良心

栗子店老板张先生,因栗子质量不好,心存愧疚,写了一封200余字的“罪己书”。

“罪己书”被网友转发到网上,短短一天转发量超过一万。不少网友感慨“业界良心”,也有网友质疑为炒作。

发帖作家否认炒作

9月7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中称,一家栗子店突然歇业,还留下一张告示。

微博附上的图片是一则贴在了栗子店的“罪己书”,上写“试炒当日……发现栗子内坏甚多,品质低劣……使买我栗者痛……我为此深感愧疚,自责不已……不敢欺人以牟利,故思虑再三,决定停业数日,再寻货源。不得好栗,暂不开业……”

马伯庸的微博在短短一天内被转发过万,评论5000多,2万个赞。

不少网友称,栗子店老板是“业界良心,求地址”,有网友调侃“明明是过中秋去了”,“中文系毕业的果然不好找工作”。

针对有网友质疑炒作,马伯庸称:“自己也是在超市见到,觉得有趣,顺手拍下发到微博上,并不是炒作。”

老板喜文言写下罪己书

马伯庸微博中的栗子店,位于朝阳区的一家超市一层,老板张先生是山东人,2012年本科毕业,后来京在超市租了个摊位卖糖炒栗子。

9月9日,张先生的栗子店已恢复营业。

张先生称,9月5日是试营业第一天。他从新发地进了约100斤栗子,当晚卖出去了58斤。后来他在品尝自己炒的栗子时发现,不少栗子都是坏的,“表面上看不到虫眼,但里面有很多黑斑,味道不对劲”。

“别人相信你,来买你的栗子,结果很多都是坏的。”张先生说,觉得内心特别愧疚:当晚花了20分钟左右时间,写了这一篇200余字的罪己书,当晚9点多贴了出去。

“罪己书中都是半文半白的措辞,没用太深的古文,担心大家不容易看懂。”张先生说,虽然从小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非常烂”,但一直都喜欢读像《史记》等文言文书籍,贴出去的用“告示”、“通知”这样的词语不易吸引别人往下读,于是标题选用了“罪己书”。

张先生说,经过几天向朋友打听,他已经找到了靠谱的货源,栗子店又开业了。

 

“罪己书”体现商业自律精神

面对这份只有200余字,颇具文采的“罪己书”,大部分网友给予了肯定,但也有部分网友质疑这是店主在炒作自己。而通过微博发布这份“罪己书”的作家马伯庸也出面声明,表示“罪己书”是自己偶然拍下来的,并不是店主炒作自己。其实在我看来,炒作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罪己书”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商业自律精神,值得借鉴。

这位商家,不但主动曝光了自己品质低劣的栗子,向消费者诚恳道歉,而且还主动关门歇业,直到寻找到合格的货源之后再重新开门营业。我们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商家关门歇业,但房租、税费、各种管理费却不会“歇业”,因此商家势必要承担不小的损失。所以这位商家的行为,在整体商业氛围缺乏诚信与自律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难得。

虽然有网友质疑这是商家自我炒作,但是退一步来说,即便是炒作,又能怎么样?因为炒作的结果之一就是吸引了外界的关注,而对商家来说,外界的关注除了可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生意之外,也必然会吸引监督的目光。所以商家的这种炒作,也是勇于接受消费者监督,对自身产品充满自信的表现。为什么很多商家被曝光问题产品以后,都是尽量低调,极力掩盖,就是因为他们不想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进而不得不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份“罪己书”也是一份“自律书”,它体现了在当今商业社会中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和意识。如果每一个商家都具备这样的自律精神和意识,则不但少了很多商业纠纷、消费官司,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和法律资源,这不管是对营造积极、健康的商业环境,还是对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具有一定意义。

“罪己书”受捧 折射“诚信饥渴”

一纸“罪己书”,受到了网络热捧,欣喜的同时也有一点遗憾:这不正是一种无意的“诚信饥渴”吗?

尽管我们都知道商家最该坚持的底线就是童叟无欺、表里如一,血管中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可看看现实生活中,无商不奸,商界多有市侩者,铤而走险者,坑蒙拐骗者。在街上买东西,小商小贩不缺斤短两,已是一种奢侈了。还有相互利用、暗箱操作、徇私枉法、坑蒙拐骗、大肆忽悠等诸多商德不彰。有数据显示,“崇尚内斗、缺乏诚信是美国人对中国商人的另一个评价。”《社会心态蓝皮书》也显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我国每年因为诚信缺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看看这张“罪己书”,坦率的语言背后流露出真情的忏悔,字字句句透射出对消费者的无限愧疚,商家爱护商业荣誉就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消费者倍感欣慰,这才是人们所谓的“业内良心”,进而产生出了一种莫名的喜悦和冲动,热情点赞——公众的“诚信饥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知音。

因此,对“罪己书”,我们不应吝惜华美的语言,内在的感动,而应该给予轰轰烈烈的表彰,让更多人,更多商家认识到,任何一个微小的诚信举止,都能给自己带来良好的口碑,善于发现诚信中蕴藏的财富和物质增量,同样是重要的商机,是一种正竞争力,因为“纳什均衡”理论证明,“只要有了诚信,就有可能实现双赢”。要多打造“温情脉脉的商业利润”,营造一种相互信赖、相互支撑、相互支持的和谐的商业环境。让诚信在每位商家心里,生根发芽,带来更多的温暖、快乐和财富。

“罪己书”的出现也说明,做到诚信并不难,在商业利益、自我欲望之间,只要不过分放大物欲需要,不过分陷入唯利是图怪圈,而让内在良心,始终闪耀着光彩,对诚信美德心存敬畏感诚信,我们就能摆脱利欲诱惑,而生长出灿烂的商业花朵,就像这张靓丽的“罪己书”。

任何人和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都有过诚信流逝、质量破损,或是无意的伤害,让彼此的关系紧张,剑拔驽张,这时,只要我们愿意发自内心的修正自我的利欲熏心,愿意用“罪己书”之类的商业告白,进行道德忏悔,业已造成的名誉损失、商业破损等,也能得到亡羊补牢的进步以及诚信的回归!

“罪己书”不仅是商家自我灵魂的一种坦荡展示,对自我不良的及时纠错,它更是一盏小小的“诚信灯笼”。

 

不妨将“罪己书”视为商家的业者良心

在习惯性质疑的当今社会,有网友质疑栗子店老板文言文写就的“罪己书”为炒作,其实有此想法也算正常。不过,并非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常识,故而我们不必将这位栗子店的张姓老板往坏处想,毕竟人家本科毕业,也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

有人在评价电视剧《向东是大海》时所说,“这部剧对于今天的商人来讲,是有启示作用的。   诚信和爱国是这部剧的两个主题。它告诫我们这不仅是商人的经商之本,也是对每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商人的身体里应该始终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能分享市场经济一杯羹的,应该是遵守社会规则、流淌“道德血液”之人,这位张老板焉能不知这个道理?

再退一步讲,倘若这位张老板真是一个善于炒作之人,他终究“炒得了一时,炒不了一世”,因为商家赚钱靠的是遵纪守法,更靠的是诚信经营。一方面,以吸人眼球式的营销去推介自己,终究不会长远。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消费者识破了商家的浮躁与功利,识破了商家的狡黠与自私,还有多少人“愿者上钩”?另一方面,质量是商家的生命线,再优美的言辞,都掩盖不了商品低劣之龌龊。要知道,消费者吃亏上当只有一次,向顾客推销低劣的商品,无疑是对自己商品的一种反宣传,是真正的商海自杀。

某种程度上讲,“罪己书”让我们看到商家的业者良心,我们愿意看到一个勇闯市场经济大潮的大学生的善良与诚信。

“罪己书”呼唤“尖商”回归

一“书”激起千层浪,“良心派”和“作秀派”各执一词。“良心派”称赞店主是现今少有的“儒商”,而“作秀派”认为用文言文形式写的“罪己书”引人眼球的炒作才是关键。

开业第一天,自己家卖出去的栗子出了问题,这是事实,想必不难求证,而歇业寻找好货源,开业后是真是假也是一尝便知。商家确实是“良心派”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宽容的让他“秀”一下自己的诚信经商之道呢?

反向思考一下,一封“罪己书”为何饱受追捧?如果一个社会诚信之风大行,人们还会对一个秀良心的店主如此争论吗?说到底,当今社会中“奸商”普遍的畸形常态才是这场“良心秀”获好评的土壤。

笔者曾听闻,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得名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风气改变,“尖”也就变成了“奸”,无奸不商成了人们形容不良商人的代名词。

一封“罪己书”引发的风波,足以证明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严重。在这种环境下,笔者认为除了监管要跟上以外,商家自律才是解决诚信缺失的根本之道。假若“罪己书”真是一场十足的作秀,那么只要它秀的是好的品格和风气,我们为何不让它秀呢?“有”才能秀,秀才能“广”,笔者期待的是一个“人人皆可秀”的社会,更是一个奸商回归“尖商”的社会。

 

【启示与思考】

透过“罪己书”这个窗户,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道德与法律、信任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板栗的消费量不大,老百姓即使购买到了质量低劣的板栗,往往自认倒霉,大不了“用脚投票”,下次换一家商店罢了。“罪己体”的稀缺和清新在于商家难能可贵的良知。在并没有消费者集体追责的情况下,“良心店主”保证食品质量自律,是对消费者信任和商业诚信的自我呵护。

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商人通常被“污名化”,被塑造成为“无商不奸”的形象。事实上,商人也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他们在财富观、价值观上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和分歧。有些人为了挣钱无所不用其极,有些人却讲究挣钱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只有尊重和回应商家的利益诉求,将质量作为产品的生命线,商家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从业人员都做不到这一点,“罪己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还应该看到,知错容易改过难,不少市场经营主体在出现问题时也能认识到错误并道歉,但其中一些并未真正改过自新,反而继续抱着侥幸的心理。“罪己书”所提到的问题要避免再犯,店主必须展现责任和担当,真正严把质量关。否则,“罪己书”就可能变为一次炒作和哗众取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7/7815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