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官员绰号折射出的民生民意

2014年09月17日 14:15

 

【反腐热点】

【事件介绍】

盘点落马官员绰号:万庆良六百帝 武长顺号称武爷

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都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透过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绰号,往往能“窥斑见豹”,寻到贪腐官员“东窗事发”前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也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这种“坊间口碑”往往寥寥几字,便将一个腐败官员“丑态陋行”刻画无遗。

面对这些绰号,领导干部应有所警醒。绰号从某种程度能反映出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出现了“偏差”,应该及时纠正,发现问题。

盘点那些落马官员的绰号

—“大拆大建”型。一些官员把上项目、搞工程作为增添政绩和仕途升迁的手段,绰号也由此而来。

在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任上,整座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他本人也被南京市民送上了“季挖挖”“推土机市长”和“砍树市长”等绰号。

季建业并非个案。十八大后落马的首位省部级官员、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曾是因拆迁而出了名的官员。在其担任成都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因为拆迁而被成都市民称为“李拆城”。

还有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人送绰号“拆迁大佐”。他曾被媒体曝光在群体性事件中私自“调动警力”,并因大拆大建、学日本语气说话而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拆迁大佐”。

—“作秀”型。此类官员秀“爱民”、秀“清廉”、秀“简朴”,秀自己如“及时雨”般急公好义。

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是秀“简朴”的典型。落马前,坊间就将其戏称为“六百帝”。万庆良在2011年就“房价飙升广州市民幸福吗”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年轻人要转变观念,从有住房变成有房住,租房也可以,“我工作20多年还没有买房,还住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的宿舍,每月交房租600元,当然政府补贴一些。”在广州临江地段,珠江帝景小区的市场租赁价格远不止600元。万庆良秀“简朴”未果,“六百帝”的绰号却不胫而走。

今年7月“落马”的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局长武长顺,坊间人送绰号“武爷”,他“秀”的则是“江湖义气”。“武爷”在天津市公安系统工作40多年,加上性格豪爽,外出时经常一身便装,被一群穿着警服的下属簇拥着走在前面,显出一股“江湖气”。

—“贪腐堕落”型。此类官员的特点是贪得无厌,独揽大权,且肆无忌惮,几乎在任上时其为所欲为的情形就已经被当地群众熟知。

已经被处以死刑的湖南郴州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锦春曾被当地群众称为“曾矿长”,他曾在担任市纪委书记同时兼任郴州煤矿整顿小组的组长,独揽矿权,借此身份大肆索贿。

2013年被免职的四川雅安原市委书记徐孟加,被举报称其贪腐、淫乱、以权谋私,因其“钱多、房多、女人多”被坊间戏称为“徐三多”。湖北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被称为“五毒书记”,坊间传他“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

 

官员绰号:民间的“市井化”解读

“过度集中而缺乏制约的权力和社会支配能力,使得一些官员能够偏离法律轨道,缺乏有效监督又导致个别官员违法违纪时肆无忌惮。”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杨天保说,“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群众看在眼里,一些地方权力的市井化 自然导致民间解读的 市井化 ,由此产生了贪腐官员的绰号。”

广西师范学院公共传媒学者方邦超认为,坊间绰号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这些落马官员的作为,早在被查处之前,就已经以绰号、民谣等方式在群众中口口相传了。

近年来,一些城市官员热衷于搞城建,借旧城改造、交通建设等项目塑形象、添政绩,甚至谋取私利,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城建项目多,拆迁征地工作繁重,不少贪腐官员的绰号也由此得来。

据报道,季建业在“落马”前经常强势推进各种大项目,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现场办公、现场拍板,事后再补手续。他拍板的市政工程项目,督察力度很大,有时甚至要一日一报。

方邦超说,搞形象工程,城市“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固然可以因为“看得见的政绩”而受到赏识和提拔,但是如果工作中漠视法规,不按程序逐步推进,而是搞起“一言堂”,迟早会因为违法违纪受到相应的处分乃至法律制裁。

知政失者在草野

“官员的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福建社会法学学会会长汤黎虹说,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在民间流传,路人皆知。

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曾鹏认为,官员绰号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每个绰号的背后都会流传着这样那样的故事。这些绰号反映出的问题已经很集中、很明显。

一位常年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办案人员向“中国网事”记者透露,在日常监督和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收集大量信息中,就包括官员的绰号、官员所在单位的声望、官员在主管行业领域的口碑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官员是否清廉,是否经得起各种诱惑的有力佐证,也是深度侦办案件的关键因素。”

杨天保认为,官员绰号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二把手有绰号,三四把手没声音,考察升迁的时候,绰号往往被认为是有魄力、有胆识、有突破能力的标志,但落马之后,绰号就成了贪污腐败的佐证,“可以从这些绰号中及早发现一些官员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

汤黎虹建议,针对落马官员的“绰号”,应该有的放矢地清理这些绰号背后暴露出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干部队伍等一系列问题,“亡羊”之后,应该找到漏洞及时“补牢”。

 

“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拿最近媒体盘点的落马高官来说,每一个响亮的“绰号”背后都是其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及贪腐特点的真实写照。从大力推行拆迁的“李拆城”到霸气十足的“武爷”,再到高档楼盘仅交房租“六百”的“六百帝”,无一不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爷”们给群众和同事在平时的最为直观的印象。也正是这些“小”绰号,向人们传递了这些官员存在问题的“大”信号。而事实也证明,这些拥有“威武”绰号的“爷”们恰恰都存在着背离理想信念、背离群众的“大”问题。

诚然,绰号也不尽然都是贬义的。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不少因为敬意和喜爱而为他人起的善意的绰号,从汉代爱民如子的“一钱太守”刘宠到现代的“活菩萨”孔繁森,从宋朝刚正不阿的“铁面包青天”包拯到现代的“女包公”任长霞。这些绰号凝练着最为朴素的民意,也是民众对官员最为真实的评价。

“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有的人因为绰号可以名垂青史,有的人却可遗臭万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的表现自然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因此,不论是好绰号还是坏绰号,领导干部们都应把它们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身,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绰号“警示”劳记在心,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做一名“为民做主”的好公仆。

官员“绰号”是百姓“口碑”,折射“问题”需重视     老百姓给官员取的绰号,其实就是百姓的“口碑”,是百姓对这些在位高官的胡作非为敢怒而不敢言的私下发泄,其后民意官员不可不警醒。

群众给官员起的这些外号,也颇为传神,寥寥几字就勾勒出一个官员的作风和形象。“武爷”、“彪子”、“疯子”,这样的官员一定是作风专横跋扈,一手遮天,颇有江湖老大的风范;“李拆城”、“季挖挖”、“韩大锤”,则显示出此类官员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热衷大拆大建,胡指挥乱作为的做派;“三敢书记”、“五毒书记”、“一斤八”,这样的称谓给人一种无恶不作、腐化堕落、面目可憎的感觉。

虽然说取这些“绰号”,并不一定能让官员们“落马”,也无法阻止这些“带病”官员的越骂越升,但是它背后反映的问题和折射的民意值得重视和研究,群众们这样给官员取“绰号”,一方面是出于对问题官员嚣张跋扈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对政府用人失察或不顾民情的不满。一个官员一旦有负面“绰号”形成,那么群众最希望能够得到的回应,就是相关部门能够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民意,为民解决问题和忧愁,同时顺着官员的“绰号”细细查访,查到有价值的腐败线索,清除一个个蛀虫。

官员个人当重视绰号的“提醒”作用,时时以此为戒,珍惜自己的官声,也即百姓的“口碑”。不应再抱着“朝中有人好做官”、“只惟上不为民”、“挣足政绩搞定领导”即可的错误官念,无视党纪国法荼毒百姓;而应真正执政为民,把老百姓当衣食父母,倾听民意,三省其身,这个才是“绰号”发挥的正能量作用。

还需深究官员绰号背后的民生民意

然而,当前很多绰号都是给官员们予以冠名的,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一些贪官,他们位高权重,常常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大肆腐化堕落,人们之所以给他们取之外号,不外乎对他们的行为大为不满。

不得不说,群众给官员起的外号,颇为传神,往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官员的作风和形象。

的确,“号如其人”,自己所起,蕴涵丰富而储蓄,他人所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其实,官员们的绰号,都是老百姓根据其的政绩名声对其的概括,往往颇具个性化。由此可见,透过某些官员的绰号,我们也可以发现官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诚然,对于某些官员的恶名绰号在落马前已经臭遍了街,老百姓妇孺皆知,却只“屏蔽”了上级领导和上级监管部门,反倒是顶着恶名不断升迁。这只能说明,在官员的提拔问题上,参考民意的分量不够,只能说明在干部管理上,某些监管部门真聋实哑,抑或是装聋作哑。

因此,对于官员的绰号,切莫当做一剂笑话,还需深究其中包含的民生民意才好。

 

【启示与思考】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性格特征、处事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概括,绰号之意可褒可贬。在历史上,老百姓们最善于用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贪官们“画像”,据史料记载,南朝有个太守叫梁鱼泓,他常言要搞个“四尽”:“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中百姓尽。”因此百姓给他取绰号叫“四尽太守”;宋徽宗时期的宰相李邦彦,行为放荡,自号“李流子”。他官居高位,竟不理政事,自称理想为“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首都百姓便都称呼他为“浪子宰相”。确实,透过绰号,便能一窥贪官们贪恋权财、沉迷美色、嚣张跋扈之丑态。

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人从不会走眼。基于不同的特征,他们给一方官员取的绰号,可谓是贴切非常、生动形象。颇具辛辣韵味绰号的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百姓的巧妙智慧,更是表达了对于贪官污吏们的深恶痛绝;相反地,如果官员们克己奉公、爱民如子,老百姓取的绰号那便是赞誉和美称,能让其美名远扬流传青史,“最美村支书”“当代焦裕禄”“三心干部”等,让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对于好干部的深厚情谊和热烈呼唤。 

其实,对于官员们的绰号,往往不能一笑而过等闲视之,绰号反映了官员们的从政观如何,政绩观如何,群众观念如何,体现了官员们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几许,百姓对他的态度如何,反映着一些地方的民情民意。顺着“不雅”绰号的“小藤”,细细深挖,仔细发掘,说不定就能摸出贪腐的“大瓜”,做出一篇大的文章来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7/781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