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女书记带队砸饭店 砸了谁的脸?
2014年09月18日 10:55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山西:乡党委女书记嫌烟酒档次低带队砸饭店
日前,一则名为“女书记嫌烟酒档次低,酒后砸饭店”的消息在网上大量转载。消息称,当事人系山西省洪洞县兴唐寺乡党委书记。9月3日下午记者了解到,洪洞县对涉事的9名干部作出了处理,乡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被撤职,其他人被处分。
关于此事,网上曝光出14张照片,其中有5张配有文字举报材料。举报材料底部除举报人签名外,均盖有“怡君苑野味餐厅”的红章。其余曝出的照片,为饭店包间里被砸的现场。
据记者调查,当地村民介绍称,该饭店建在山里,并未在镇上,综合休闲娱乐为一体。该饭店总经理曾经是镇上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员,后来自己在山里开了该饭店。
3日下午,记者从洪洞县县委宣传部了解到,经临汾市纪委调查,对涉事的9名干部作出以下处理:经查,李静丽等9人在值班期间,擅自脱岗,外出吃饭,损坏他人财物,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经研究决定,给予李静丽撤销兴唐寺乡党委书记职务、行政降级处分;建议依法撤销其县政协委员资格,建议依法罢免其乡人大代表职务。给予刘斌撤销兴唐寺乡纪委书记职务、行政降级处分;建议依法罢免其乡人大代表职务。其他人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和批评教育。
带队砸饭店的女书记砸了谁的脸?
吃饭不给钱,酒灌餐厅总经理,打砸饭店扬长而去,这不是古装剧中山贼土匪下山的做派,也不是抗战剧中鬼子进村的场景,而是近日发生在山西省洪洞县怡君苑野味餐厅真实的一幕;当事人既不是无所事事的社会闲杂人员,也不是年少轻狂的街头混混,而是该乡的党委书记,与她一起参与打砸的,还有包括乡纪委书记、武装部长、工会主席等在内的8人;事件的起因,不是饭店店大欺客、以次充好,而仅仅是女书记嫌烟酒档次低。在各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在中央八项规定的高压下,这着实刺眼。
综合相关报道不难发现,李静丽等人是在值班期间擅自脱岗,跑到山里的饭店吃饭,共消费2000余元,因嫌烟酒档次低,于是有了酒后闹事的一幕。问题就在于:即便是抛开组团到山区休闲庄吃饭存在“公款吃喝”的嫌疑,值班期间擅离职守已经是不应该了。按照常理,应该是唯恐引人注目,怎么还能公然大打出手?一顿饭人均200余元,这在乡镇饭店绝对不算低消费,为什么李书记还认为档次低?要什么样的档次才能配得上她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就算李书记认为丢了脸面,非要拳头才能扳回一局,和她同行的官员为什么没有进行阻拦,反而一同参与闹事?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个明白人能够掂量事情的轻重?
显然,排除酒后乱性的因素,这些在饭店里野蛮打砸的官员,恐怕平日的工作作风也并非平和理性,而是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官”,认为自己就应该享受官老爷的待遇,甚至可以借着权力耍威风;即便是撒了野,只要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没有摆不平的事,所以对那些不给自己面子的家伙,就要砸了他的脸。
有人说,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挣的。李书记借酒闹事,砸的不仅是饭店,也是中央的八项规定;不仅弄砸了自己的前程和名声,同时,也砸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砸伤了民心。
近期基层官员动手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尽管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根本原因却是一致的:一些官员脑海里还残存着“权大于法”的特权意识,只顾自己的利益,无视党纪国法和群众诉求。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抵制官僚作风,清除特权意识,而这依然任重道远。
乡书记带头打砸饭店,问题何其多
在禁止公款吃喝正严的当下,唐寺乡书记带着一众领导公然到饭店吃喝已是不对,怎奈还因嫌菜量少烟酒档次低,将饭店经理一顿暴打,女书记更是亲自打砸饭店,画面美到不忍直视。
很明显,以上的行为足以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纪委的计入,此事的真实性已毋庸置疑,相关人员撤职的撤职,降级的降级,但此事造成的不良后果,不是简单的撤职降级能解决的。
如今,中央要求公职人员转变作风的精神,正被各地如火如荼的贯彻执行着,然而,作为堂堂的一名乡书记,一身匪气带领下属对饭店打砸,乡其他公职人员的作风可见一斑。
对于之前“吃惯了山珍海味,喝惯了玉露琼浆”的乡一把手,在中央命令禁止限制公款吃喝之后,对于饭店一桌两千多元的酒菜安排甚是不满。从另外一种角度也可以看出,之前其公款吃喝的尺度是有多大。
然而,唐寺乡书记打砸饭店一事,也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为何中央三令五申禁止的四风问题和公款吃喝问题,为何仍然在一些基层反复出现?
俗语说的好“山高皇帝远”,中央下达的一些规章制度,能被基层乡镇认真贯彻的条款,又能占到百分之几?而出现这一原因的关键,除了基层公职人员本身素质问题,还因为相关的监督不到位。
众所周知,上级下达规章制度,多数都是以开会或者下发文件的形式,就算是监督,最多也只是在最初的那段时间,没有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让这些规章制度慢慢的就沦为了一纸空文,毫无约束力。
乡书记打砸饭店,不仅损害了自身领导形象,也让政府的名誉扫地。虽说相关的监管存在不足,但更多的是要依靠公职人员自身认识的提高,自觉的意识到作为公仆的责任,自觉的进行作风转变。
“乡书记带队酒后砸饭店”砸的是饭碗毁的是名声
近日,女书记一词高居网络搜索排行榜不下,先有女书记拎包作秀,后有女书记扫大街惹质疑,又来女书记带队砸饭店。都说打砸烧抢这些行为都是流氓地痞的行径,没想到洪洞县兴唐寺乡女书记也好这一口,竟然带领领导班子公然打砸饭店,真是令人惊叹女书记等人的“匪气”冲天,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砸饭店而视法规纪律而不顾。女书记等人的行径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还毁坏了公职人员名声,理应撤职以正法纪。
“女书记带队砸饭店”砸的是饭碗毁的是名声。近年来,党的群众路线如火如荼地进行,打虎拍蝇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党中央八项规定、无数禁令的背景下,清除党内腐败分子,肃清党风、树立良好的党政形象是当务之急。山西省洪洞县兴唐寺乡女书记带队砸饭店,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全然不顾,这种“江湖味”十足的干部理应下课,还官场一片清风。同时折射出官员选拔和考核方面的漏洞和弊端。
“女书记砸饭店”为干部敲响警钟。虽然此事最终以撤职处分结尾,但其所带来的警示意义没有结尾。现在常有人说:“做官不易,做好官尤为不易”,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公职人员工资低、责任重,在连延不绝的禁令下最起码的福利也没有,因此,为官者要摆正姿态,抱着无私奉献的宗旨为民服务,只要身正就不怕影子歪。
“女书记砸饭店”折射网络媒体的监督力量。现如今,网络媒体日益发达,无数因网络曝光的官员纷纷下马,网络媒体已成为监督干部主体力量。因此,为官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官员清正、务实、廉洁的品质,提升职业素质和综合修养,建立良好官员形象和和谐干群关系。
女书记带队砸饭店,如此嚣张胆气何来?
有关官员酒后滋事事件被曝光的不在少数,对公众而言,已经屡见不鲜。在笔者的印象中,酒后滋事大多数是男性官员,但当看完网曝的山西乡党委女书记带队砸饭店新闻报道后,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身为女性领导干部,居然带队怒砸饭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如此嚣张胆气何来?
透过记者的调查采访,女书记带队砸饭店并非网曝的嫌烟酒档次低,而是另有隐情,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不难想象,为何酒后滋事怒砸饭店。具体隐情暂且先不说,就事论事而言,身为领导干部,还是一名女性领导干部,怒砸饭店的做法实在有点猖狂,素质去哪了?以这种方式就能解决问题吗?这种胆大妄为的举动,不仅与领导干部身份格格不入,而且有损党和政府光辉形象。在笔者看来,如此嚣张是权力在作祟。
事发后,当地纪委第一时间给出回应,对以女书记为首的9名涉事干部作出处理决定,从这点来说,相关责任部门做得很好,值得点赞。但是,笔者认为,此事不能就此不了了之,还需认真调查清楚。首先,这次怒砸饭店的背后另有隐情,透过记者的调查采访,这起怒砸饭店事件并非嫌烟酒档次低,而是存在利益纠纷。其次,这位女书记如此嚣张,因为一点利益就这么猖狂砸饭店,背后是否还存在其他猫腻,难免让公众产生质疑。换句话说,是否存在贪污腐败问题我们不得而知,既然进行调查,就要一查到底,给公众一个满意交代。
纵观一起起类似女书记酒后滋事事件,之所以嚣张猖狂,都是权力惹的祸。这些官员被处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否则难以平民愤。然而,背后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需引起高度重视,值得思考。在笔者看来,为广大党员干部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以好党员、好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廉洁自律,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切忌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否则难逃法律的严惩。与此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为民服务意识,争做新时代好干部,不辜负党和人民众望。
【启示与思考】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代表着这个人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身为乡镇党委书记,更应在言行举止上作出表率。如果言行失当,产生恶劣影响,往往“后果很严重”。不幸的是,这位女书记成为了又一反面教材。女书记带队砸饭店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不要说她是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普通人这样做也是要被谴责的,更何况她是一名官员呢。
官员的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代表着政府部门。官员砸饭店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更是给政府抹黑。上班时间脱岗大吃大喝已是违规在先,不满意烟酒甚至打砸饭店是错上加错。
一个打砸饭店的官员,一个嫌饭店烟酒档次低的官员,绝不会是一名合格的官员,也不太可能是一位清廉的官员,这很需要上级部门介入调查,不能仅针对这起打砸事件,对这位女书记的各个方面均要进行调查。现在只是给予这位女书记撤职、行政降级处分,这样的处理有“包庇”的意味。如就此关上“打砸门”,则很难令公众心服口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甚至是利用公权力为非作歹,必然导致翻船,下台就不可避免了。作为党员干部,为人民办实事才是为官应有之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8/7816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