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宁夏:着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2014年09月26日 14:09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形成诚信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着力推进诚信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推进诚信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制度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机制处于转换和转轨期,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整体偏低,诚信建设制度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顺势而为,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建设,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诚信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诚信制度化建设的主体来看,诚信建设是一个由个人、企业、社会全方位参与的系统。在诚信制度化建设中,通过政府主导推动,企业主动作为,社会共同参与,公民普遍响应,各行业根据自己特有的情况制定本行业的运行规则,以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诚信规范化建设的角度看,诚信建设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以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为抓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从诚信长效化建设的角度看,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诚信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各部门信息的整合,确保信息畅通,着力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推进诚信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引导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推进诚信文化与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通过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实现德育育人;通过经典诵读、道德讲堂、论坛讲座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引导人们意诚心正;通过创作弘扬诚信的影视剧、小说和戏曲等文艺作品,用文化传播和滋养诚信价值理念;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大力发掘、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推进征信采集和公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积极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依法收集、整合区域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促进各部门各地区信用信息系统统筹整合,依法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逐步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守信联奖、失信联惩,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推进诚信的监督与惩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失信败德行为进行批评揭露,使之成为“过街老鼠”。对影响恶劣的重大违法案例,进行公开曝光、有力鞭挞,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加强对失信行为处罚结果的跟踪报道,以反面典型警示人们守住诚信底线、敬畏法律“高压线”;推动各地各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按照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建立诚信黑名单制度,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对失信者依法实施惩戒,形成扬善抑恶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6/781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