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重奖考取清华北大学生,喜中亦有忧

2014年09月18日 15:08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恩平学生考上北大清华 可获奖100万和一套房

记者了解到,祖籍恩平的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今年在恩平设立“冯活灵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每年拿出总额500万元的奖金对恩平市考上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考生及相关学校教职人员进行奖励。这个消息让许多网友感叹:恨不能再读一次高三!

恩平7年无人上清华北大

恩平市教育局表示,冯活灵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总额3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2015年到2021年之间,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恩平户籍考生及相关教职人员。

根据2014年9月5日出台的《冯活灵高考专项奖励基金管理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该基金每年提供奖金总额500万元,如果当年只有1人考取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则奖给考生100万元,奖给考生在恩平就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一、高二所在学校的教师各60万元;奖给考生在恩平就读的高三科任教师160万元。

根据《章程》,如果当年有2人及以上学生同时考取北大或清华,500万元则由考生和相关的教职人员共同分配。此外,在2016年前考上北大或清华且籍贯为恩平的考生,另奖恩平御景湾套间一套。

恩平市教育局局长梁国光告诉记者,奖励基金由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设置。“冯活灵会长是恩平人,回乡看到恩平已经7年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为了给家乡人民鼓励,特意提出这个奖励方案。”

“恩平以前每两三年都有一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但因为人才流失太严重,好的老师、学生一直往江门、鹤山甚至珠三角走。这个奖励措施将会为恩平留住这些好的老师和学生,让大家对恩平的发展更有信心。”梁国光说。

网友称此举激励学生学习

这一奖励办法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9日晚8时,该微博已经有近千网友参与评论。网友@机器喵星人直呼:“重赏之下,必出学霸!”

考上名牌大学的考生是否应该给予高额奖金?部分网友认为有激励才有动力,这样学生们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力。网友@庸医露娜认为:“重金奖励必然带来学习动力,恩平同乡会长知道教育兴乡,值得庆幸。”

网友@白毛浮绿更是“以身说教”:“我是粤东地区的,每年级都能收到村委发的奖学金。在这个激励下,我确实读书更加努力了,作用是明显的。和我同村的人考上一本高校,政府、村委、学校都给他发了丰厚的奖金,他也很争气,更加专注于学习。”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高额奖金易引发学生功利的思想,而忘掉学习的出发点。网友@流雲渐淡風清浅:“认为这种奖励方法确实可以激励人,但是也体现拜金思想,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记者查阅新闻发现,用高额奖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考取名牌大学的做法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为了吸引优秀的生源,不惜重金立下“考入清华或北大的学生”奖励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的承诺。

 

考上清华北大奖一套房的“激励效应”

考上清华北大,竟然获奖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这样的奖励额度放眼全国,恐怕是最高的。此举想要不引起公众关注,也很难,一方面是因为奖励额度高,另一方面是只奖励考上清华北大,这似乎有些偏颇,但在我看来,如此重奖并非没有意义,我们更应该看到考上清华北大奖百万赠洋房所产生的的“激励效应”,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在激励学生,更多的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抗议。“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已久,影响了许多学生,使他们不愿意认真读书,在学校得过且过。而重奖清华北大必将起到扬清激浊的效果。

恩平是县级市,人口也只有50多万,一半是山区,一半是丘陵。教育也不是很发达,这样的环境,如果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未必就能够吸引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而重奖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犹如一针“强心剂”,能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农村学生考清华北大,并非梦想,也并非遥不可及。中秋假期首日,北京大学迎来2014级本科、硕士、博士新生报到,其中,校本部在内地共录取2809名本科新生,近两成的农村户籍新生比例创造近年最高纪录,达18.5%,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约10%。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而每年均有百万人放弃高考,多为农村考生。既然清华北大向农村学生畅开大门,农村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吗?

重奖清华北大考生,并非是政府行为,而是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个体行为。换言之,这是他个人的钱,想怎么花都行,更重要的是,这是花费在教育事业上,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应该说,能够获得奖励的毕竟是少数,但却能够在当地形成一种激励的氛围,能够营造出“读书”并非一无是处。重奖,这不仅仅是激励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家长,试想,一旦有学生获奖,其父母及其整个家族都会觉得无上荣光,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孩子。如果再有人说读书无用,或是不让孩子读书,可能就会遭遇到大家一致的反驳。而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能够激励孩子认真读书,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奖学子,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有力的宣传,能够将崇学、善学、尚学的“正能量”传递得更为深远。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这是一位大学校长鼓励学生的话,而重奖清华北大学生其实也透着同样的道理,就是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奖励教育总比花费在其它方面强,不管怎么奖,只要能够让学生受益,能够让当地的教育受益,我们都应该给予掌声。一个地方能够多出现几个清华北大学生,绝对是件好事情,也是我们希望见到的。

考上清华学子北大奖一套房,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考上清华北大的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得百万奖金,还可以获赠洋房一套,这样的好事,的确令人羡慕。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如此重奖并非来自于政府,而来自于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既然是民间重奖,按理来说其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无权干涉。不过,既然冯会长以“重振恩平教育”为名,那就应该可以摊开来讨论,毕竟教育的事情,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公众应该都有发表自己见解与看法的权利。

客观来说,一名考生一旦考上清华北大,其很容易获得各方资助,“因贫退学”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些年,我们何曾听闻有考生因贫穷而无法去清华北大就读的?不过,因为贫穷而无法去一般高校就读的学子,的确是频见报端。对考生清华北大的学子们而言,大多可以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来形容;但对其他考上一般大学的学生而言,其往往是“被遗忘的风景”,没有多少人关注也没有多少人资助。

 

事实上,这些年的优秀人才,并不仅仅出自于清华北大,相反,根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也意味着,状元满门的清华北大,其只是出优秀人才的概率高一些,并不等于一脚跨进清华北大就等于是优秀人才了。可以说,进入清华北大的学子,仍只是一块璞玉,还需要现实的打磨才能成为一块“好玉”。

在这样的境况下,对于民间商人对清华学子的重奖,我们支持这样的行为,也力挺这样的举动,但我们也应该有讨论的自由与氛围。客观来说,在清华北大学子不缺赞助的境况下,与其重复奖励清华北大学子,不如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点,为更多的学子搭起保障之墙。毕竟,与锦上添花相比,雪中送炭似乎更有价值与意义。自然,这种价值观的营造与建立,靠企业间的道德自觉是靠不住的,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与指引。

泰戈尔曾经说过,“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幸福密码”,而不是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贪婪地吮吸名利和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固然尊重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的个人选择,但也可以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据悉,当地政府每年也有600万元的专项奖励,希望其不止照顾清华北大学子,更需照顾更多的普通学子。此外,希望一些钟情于教育的商家,也能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考北大清华不应是最大教育政绩

考上北大清华,重奖100万元,并赠送一套洋房!中国人心中的北大清华情结,再次以这种令人惊诧的方式体现。此事发生在广东江门恩平市。媒体报道称,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在家乡设立3000万元高考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2015年至2021年考取北大、清华的考生及教职人员,每年奖金总额500万元。有网友戏称,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高考改变命运”。

恩平政府应该不会搭理这种戏谑,他们接受冯活灵先生的慷慨之举,是希望借真金白银的刺激,为当地教育注入“强心剂”。用当地党报《江门日报》的话说,是要“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恩平生源流失有多严重,有记者这样描述:每到放假,返乡的恩平高中生浩浩荡荡,大巴集体接送返乡。

重奖举措表明,恩平这著名的侨乡也不能免俗,这里和很多地方一样,把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政绩。恩平是这种政绩观的受害者,如今却要借捐赠的力量为它推波助澜。

我在不止一个县看到:县领导在汇报当年的教育成就时,会把某位同学的高考成绩达到北大或清华的录取线,放在最显要的位置(尽管,这名同学最终可能并没有被北大或清华录取)。湖南一位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告诉我,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老百姓就会觉得我们的教育没办好。一位教育局长抱怨,高考录取结束后,他向县委书记汇报录取情况,被对方粗暴地打断:“没有北大清华,不要向我汇报工作,那些二本三本的破学校,提都不用提。”这位县委书记的表现应该属于极端个例,但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北大清华焦虑症,却是事实。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能把学生送进北大清华,确实是值得高兴甚至自豪的事,但是,当它变异成片面的追求时,就会恶化教育生态。令人忧虑的是,不少地方是将掠夺优质高分生源,而不是将按照国家要求推进的相关改革,作为办学的首要追求。高分生源成了一些学校“招商引资”对象。为挖来一名优质生源,学校可以全免费用、重奖10万元,外加解决陪读者的工作。这些年,在湖南、四川等地,为保护生源,一些弱势的县市甚至安排人员对生源抢夺者施以拳脚。

而另一方面,生源流失严重的事实,也给一些学校提供了办不好教育的“理直气壮的借口”。目前,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弥漫着不作为的情绪,这种对教育的不在乎或者绝望的心态,比学生流失更可怕。学生用脚投票,去外地上学,更多是出于对家乡教育的失望和不信任。

冯活灵先生捐资3000万,想帮助家乡的学校留住好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此举难能可贵。但希望用重奖举措稳住优质的高考生源,是无奈之举,其本质上也是在花钱买生源。恩平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还好教育的欠债。值得期待的是,恩平官方此次也借机设立了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打算每年用600万元奖励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这笔钱如何用好,是鼓励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激励它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断努力,考验着当地政府的价值追求和办教育的智慧。

对于一些地方而言,去外地读高中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在当地求学。如何让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感到满意,才是重中之重。

 

【启示与思考】

其实,重奖考取清华北大学生及老师并非广东恩平独创,只是其“现金100万、洋房一套”的出手“阔绰”让人有些咋舌。但这并不意味着,恩平此举就值得推崇,其负面的影响自然也不容小觑,此举可以说喜忧参半。

在中国,清华北大无疑是两块叫得响的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也切不可罔顾这样的现实;尽管此举有为应试教育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之嫌,但最起码一个人乃至一个地方将之作为目标当下还无可厚非。    

毫无疑问,此举对恩平现在及未来的教育是有帮助的,一是留得住学生恩平教育就有希望,二是拥有积极奋进的良好氛围恩平教育就有明天。

当然,“重奖”也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恩平教育起色的同时,也必然会使应试教育有所抬头,使得竞争更趋白热化。恩平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与心理准备,并采取切实有效之措施加以防范,这样方可使“重奖”获得利益最大化,而把危害降到最低。很显然,“重奖”是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想以此毕其功于一役,那是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要使“重奖”取得预期的效果,定然还要打出与之配套的组合拳,这就是针对恩平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相应举措。原则是要让学生发展与恩平教育双赢,也就是要充分发挥“重奖”这跟杠杆的撬动作用,推动恩平教育的整体上台阶,让素质教育在恩平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因此,恩平“重奖”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将之奉为万能至宝固然不对,但对之横加指责甚或一棍子打死更不对。如何看待恩平“重奖”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不仅有益恩平今后的教育,也必将对各地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愿恩平教育在“重奖”之路上,在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的同时,还要多动脑子、多想点子,使步伐更稳,目标更明确,效果更理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8/7816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