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小伙未让座遭暴打,折射文明之殇
2014年09月19日 09:30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小伙坐公交不让座遭多名老人拳打
在801路公交车上,一名男青年和几名老年人因小事发生争执,男青年骂老人没素质,一名老人则打了他几拳。9月4日下午,这则视频在微博上引起不少网友热议。
记者联系上了发博者、同车乘客刘先生。他说,4日下午1时40分许,801路公交车经过硚口居仁门时,一位老人可能是没站稳,不小心碰到了坐在标有“老弱病残”位上的一男青年,随后,双方发生争吵。
从视频中可以听见,有老人说“跟你说了对不起”、“人上了年纪站不住了”、“他生病刚好不久”。也有乘客劝“算了年轻人”。后来,男青年回了一句“你们几个没有素质的”。这句话激怒了几名老人,双方推搡起来,一名老人上前打了青年几拳。后来,公交车停下后,男青年想将一位穿条纹T恤的老人拉下去,被其他乘客制止。
这则微博引起许多网友关注,有人觉得老人们“倚老卖老”,不该打人;也有网友称,老人中有人病刚好,男青年的这种态度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据了解,事后双方都报了警,经调解已相互谅解。据悉,5名老人都六七十岁,当时在汉口聚会后准备回汉阳。接受警方调解时,老人们坦承打人不对,男青年经检查并没有大碍。
小伙因在公交车上遭多名老人殴打,孰是孰非?
这场闹剧是怎么发生的呢?据目击乘客说,5名老人都六七十岁了,中午一起参加一次聚会,聚会完毕准备坐公交回家。当时上车后老人们就站在男青年身边。可能是因为车子开动使一名老人没站稳,碰到了旁边的年青人,被碰到的男青年当即就骂了几句,老人们想,你不让座也就算了,何必还要骂人。一番争吵拉扯中,一名老人趁机打了几拳。后经其他乘客劝阻避免事态扩大。事发后,汉阳警方到达现场将其带离公交车,方介入并调解,目前双方已相互谅解。男青年经医院检查并没受伤。
中国是个礼仪之国,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是社会文明、市民美德素质的表现。对于这场不应该发生的闹剧,双方都负有主要责任,对于此事笔者两种看法。一则年青人要对于老年人要给与尊重,所谓尊重别人,就是要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二则是对让座于老年人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项法律说必须给老年人让座,人人买票,人人平等。让座是出于一个社会道德的基础上,没有一项强制性.
相互尊重是一种美德,无论谁让座给谁,都出于相互尊重,人与人之见,相互尊重,社会才会和谐。
武汉小伙未给老人让座遭暴打 法律莫缺位
公交车上因让座而演变成暴力事件应该说近年屡有发生,但多名老人群殴不让座年青人,倒还是头一回。
一段视频,一些各执一方的说词,真相最后在民警的调和下达成谅解,所幸年青人没有大碍,老人们也无受伤。
此事引起了网民的群观,公交、让座、老人、年青人,这几个词汇的堆积,非得让人引向道德的方位进行辩解,谴责或许会涌向那位被殴打的不让座的年青人,毕竟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公交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理应成为人们出行的行为标准。
据记者透露,这几位老人年龄约六、七十岁,是刚参加完聚会一块回家的,在公交车上可能是由于没有站稳,不小心碰撞了一年青人而导致了相互的辱骂,最终上升上老人们群殴年青人。
说明当初老人们并没有要求年青人让座的意思,而年青人也确实没有为站着的老人们让座,这一幕如果不是被曝光,或许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每天全国那么多公交车,每天又有多少这样的一幕幕出现在公交车上?
不给老年人让座的年青人的确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但群殴年青人的老人们呢?
这个问题笔者不想做太多的探讨,但在道德和法律之间,还是有必要给个了断。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这个层面上,我们不难看出,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让与不让取决于让座者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并不能带有强制性,更不能上升到法律的层面,这是人们内心世界或精神层面的一种自我约束,一种社会群体约定成熟的行为标准。所以,年青人没有给老年人让座,最多只能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道德的唾骂,但并不违法。可是,当老年人因为年青人有违道德标准,而采取过激行为迫使对方让座或让对方的身体、精神受到损害时,就属于违法的范畴了,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年龄无关。
所以说,屡屡发生的因让座而产生的暴力事件,留给我们的不能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思考,更应该让法律站出来说话,这样方能让公交暴力这把火降下去,才能阻止现场围观者盲目的指责和不理性的声音助推了公交暴力。
“道德捆绑”怎成公交让座“嚣张底牌”?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9月4日下午1时许,武汉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事发后,汉阳警方到达现场将其带离公交车。
据介绍,事故起因一方面是年轻人不肯让座心有怨气,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碰撞引发口角,致使事件进一步恶化,引发了挥拳相向的恶果。双方都有责任,从道德的范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道德的约束也有其弊端性,道德捆绑变相的成为了受其“保护”、“偏爱”个体的“嚣张底牌”,因不愿让座而引发的道德悲剧频频发生,让很多人有口难言。
如今,公交代步已经成为出行的主流,公交车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超载现象已稀疏平常,也给城市交通安全及公民个人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为确保老年人及弱势群体的出行安全,公交车上大多都设置了老年人专座,让座本是件好事,尊老敬老作为伦理道德的必然产物,是每个人应该保持的行为态度,但道德的捆绑却把这件自愿“谦让”的好事变成了“不得不做”。让座,只是一种美德,从来不是一种责任,我付钱坐车,有权利不把自己拥有的座位让给别人,不论对方是老人或是伤残病痛。而在公众的道德意识中,似乎让座是一种必然。
记得甄氏有句“名言”,“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同理,部分人愿意选择遵从道德,做出适当礼让行为,而另一部分人也有权行使自身的权利,拒绝谦让。其实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有着乐于奉献的精神,而偶遇突发状况,例如身体不适亦或旅途、工作过后的疲惫,不愿将座位出让,便会遭到谴责,甚至被“挥拳相向”,这是“道德捆绑”下的恶果,违背了谦让的本意。部分老人甚至在面对“让座”之时体现出“理所应当”的态度,毫无感恩之心。
面对如此“小事”,相关部门却不能“小看”,其背后隐藏着“道德扭曲”的社会状态,亦向城市交通敲响了警钟。“道德捆绑”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曲解了道义的本真,如此“无奈”其实可以通过增加公车班次,增加公交车座位,以及限制乘车人员数量等方式进行各个击破,既确保了乘车安全,也避免了“道德冲突”。相关部门还需从长计议,别再让“道德捆绑”在引发血的教训。
小伙未给老人让座遭暴打,老年人也要自尊自爱
面对公交车上出现的年迈老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年轻人当应自觉让座,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总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只顾着自己舒服,即便面对座位旁站着的高龄老人,却依然纹丝不动。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未主动让座的年轻人,可能当时自己的身体也非常不舒服,在这种状况下,公众也应当能够理解其未主动让座的情况。
然而,现如今有些老年朋友的言行举止着实有伤大雅,比如说,有的老年朋友面对年轻人的让座,一屁股坐下之后,连句起码的“谢谢”都不说,如此行为,很容易让那些主动让座的年轻人心头感到不爽。还有一些老人在年轻人未及时主动为其让座时,便对年轻人破口大骂,甚至有的老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一屁股坐到年轻人的腿上……
如此种种行为,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也令公众大跌眼镜。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身边,总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用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着人性的真善美。而当我们获得他人的帮助时,也应当心存感恩,不仅要及时回馈一声感谢的“谢意”,同时,更要在生活当中尽己所能,用爱心与善举给予身边的人们温暖。
歌曲中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是我们大家都向往的,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大家携手来营造。因此,面对“未让座遭暴打”这样的丑恶事件,既呼唤广大年轻人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希望广大老年朋友能够自尊自爱。
【启示与思考】
让座是老话题,却常议常新。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意味着不让座就该成为被谩骂和被暴打的理由。从结果论,老人暴打不让座的青年带了坏头,让负能量弥漫。暴打式的胁迫,已脱离了让座这种美好事情的初衷,该得到批评。
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属于道德层面的行为,但不是法律规定的硬性制度。换言之,年轻人给不给老人让座,反衬出来的是其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水准,但任何人都无权打着道德的幌子对其进行人身殴打。虽然武汉警方介入并调解了这个事件,目前双方已相互谅解,年轻男子经医院检查并没受伤,但此事的示范和警示意义却不该停止。青年不给老年人让座固然能反映出一定的素质,但老人因为别人不让座就用拳脚解决问题,也不见得素质和教养能高到哪去。
老人暴打不让座青年,从侧面也折射出一些人对社会公德因理解偏差而采取偏激行为的“谬”。真心希望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让座和不让座的人都能厘清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用道德的行为呼唤道德,而不是用胁迫的手段让他人道德而自身可以罔顾道德。对年轻人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让个座又如何?对老年人来说,被让座了说个“谢谢”表达感激并不难,没被让座也不该用拳头说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9/781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