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觉”,谁该醒醒?
2014年09月19日 14:22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九旬院士作报告学生睡倒一片”报道引发大争论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台上坚持站着完成半小时的报告,而台下坐着的数千名90后研究生新生则睡倒一大片。9月17日,这样一则消息以及照片引起一片哗然。这个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活动是由中国科协等单位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除了吴良镛,还有两位院士应邀作报告。记者注意到,人民大会堂学生们的瞌睡照引发了关于“学风惨淡睡觉年轻人是垮掉一代”和“教育流于形式 睡觉在所难免”大争论。
研究生新生大会堂听报告
已连续4年
中国科协等单位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今年已是第四年。四年来每年都是于研究生刚入学的9月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形式也几乎都是由三位科学家作报告,旨在“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的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新生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按照要求,新学年开学后,这样的宣讲教育还将在各省区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开展。
一位出席报告的社科院的博士生告诉记者,媒体以“九旬院士站着作报告九零后学生趴着睡大觉”作为新闻标题,多少有些以点代面,即使从照片上看,虽然拍摄者角度有意突出了睡觉者,但也确实有人在听、在记。因为16日下午的报告会上,把学生“讲睡着”的不只是吴良镛一人。按照报告会的程序,先由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讲话,随后吴良镛、杨乐、杨卫三位院士相继作报告,每人约半小时,最后还有一位博士生代表发言,全程共两个多小时。这位博士生告诉记者:“每位院士报告结束时都有人鼓掌,全程都有人在认真听,也确实全程有人在睡觉。”
35分钟报告
92岁老先生坚持站着完成
记者了解到,16日作报告的三位院士中,吴良镛的年纪最长。他从抗战中自己的求学之路讲起,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以及结识的那些品、学都堪称典范的学术大家,阐述“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的道理,劝导青年学子将科学道德和伦理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成为自己的行为通则。
在35分钟的报告过程中,92岁高龄的老院士坚持站着完成。而主办方怕出意外,还专门派了一位工作人员坐在他身后。针对网上“吴老的讲稿是否有人代笔”的讨论,曾担任吴良镛科学秘书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上述这篇4000多字的讲稿是吴良镛准备多日后亲自写的,“吴老年纪已经很大了,只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媒体不要打搅他的生活。”但另一篇报道则声称,吴良镛本人表示,讲稿是其亲自拟定题目和提纲,一位博士生帮忙撰稿后,再由吴老本人修改完成的。
瞌睡学生:
这是我第四次被学校拉来大会堂听报告了
记者了解到,出席这场报告会的6000多名硕士和博士新生来自北京各高校、中科院、社科院等科研院所,多数都是“90后”。北青报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多人,其中除一人表示自己“打了一会儿瞌睡”外,其余的都说自己一直在听,只是有时候可能走神了。
杨蕾(化名)是社科院的一位硕士新生。她认为,媒体刊登的照片多是以睡着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从那个角度看,好像很多学生在睡觉,其实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在听的。”中科院博士新生高亮(化名)则承认自己是睡着了的一位。作为北京籍学生,他告诉记者:“从中学到现在,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被学校拉来大会堂听报告了。这里温度适宜,真皮座椅舒适,报告人语速都比较慢,内容又不太激动人心,加上我们午饭后就从学校出发,1点半就到大会堂排队安检,等到报告的时候正好下午犯困,就不小心睡了一会儿,心里也觉得挺对不起三位院士的。”
记者致电吴院士的助手郭女士,她对此表示,互联网时代出现各方信息各方声音都十分正常,也不能强求大家。虽然自己见到网上学生睡觉的照片很吃惊,但她也说这一次演讲只要大部分学生能从中有所体悟,那么就达到吴老的初衷了。
马上就访
吴良镛院士的助手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面积趴倒”未免以偏概全
是不是学校强制组织 学生被迫捧“人场”?
部分学生称来之前不知道主题是什么
记者从组织联络的某高校老师辗转获知,该校是将参会通知发到各院系,各院系通过群组告知各班,由班长统计自愿报名参加的人数,最后确定参会人员名单。另一所高校的同学在微博上写道,“没有抢到人民大会堂宣讲的入场票,很遗憾”。而记者从某高校研工部网站上,浏览研工部发布的参会通知发现,该校按各院系人数,分配了报名参会的新生代表名额,并提前确定一名教师或学生干部为负责人,组织本单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集合、退场。据参会的同学回忆,此次报告会在16日下午3点举行,规定的是2点半入场完毕,而该校学生的集合乘车时间为下午1点,同学们分别乘坐3辆大巴前往人民大会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部分学生称是学校的统一安排。一名参与报告会的学生称,他们全班同学都被学校要求参加,“到人民大会堂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报告会的主题是什么。”
老院士演讲晦涩难懂遭“冷场”?
演讲站着发言多次因掌声而中断
吴良镛院士的助手郭女士回忆,吴教授是第一个院士代表发言,整个演讲中,郭女士自己在三层靠边的PPT播放室,从上可俯瞰台下的学生,听众们都比较认真。等吴老演讲完后,她回到一层前排继续听讲,大会结束后,她又和学生以及工作人员交流,称这种结合个人经历和故事分享的演讲,现场感觉挺好。
“当时的演讲,学生们都鼓了好几次掌,吴老的演讲因此还被中断过。大家都没有想到老先生会主动坚持站着演讲,本来工作人员安排了座位。在我们清华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不忍心老先生连续站两个小时那样上课,大家都会劝老师坐着讲。”
学生大面积趴倒?90后们究竟在干些啥?
当事人: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
据报道,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一位中央民大的同学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就坐在中五区,就她观察,前排和中间几乎没有同学在睡觉。尤其是吴老上台讲话的时候,大家都很感动,掌声一直不停,甚至多次不小心打断了吴老的讲话。而在大会堂二层的学生在微博上称,二楼没有桌子,他们并没条件像新闻图片所示的那样“趴倒”。大部分人都很认真在听,还有人在做笔记,说大面积趴倒,太以偏概全。
一名与会学生称,现场学生玩手机的情况比较多,一部分趴着的人可能是在玩手机。人民大会堂管理部人员告诉记者,开会所在的万人大礼堂不提供公共WiFi,但也不屏蔽手机信号。
“院士报告学生睡觉”病根何在?
本来是一条不怎么起眼的新闻,却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只因为新闻呈现出了反差巨大的两幅画面:院士与研究生,老人与年轻人,站着讲课与趴着睡觉,的确十分扎眼。但在对此评头论足之前,有一些基本的新闻事实还有待厘清。比如舆论一边倒批评睡觉大学生之后,有当事人发微博上叫冤,称吴良镛院士作报告时基本没人睡觉,反倒是此后的学生代表发言空洞无物,才有听讲学生打瞌睡。另外,仅有的几张学生睡觉照片都未能反映出整个大会堂内的情况,“一片片”倒下的描述是否站得住脚,也值得拷问。总而言之,媒体报道是否有偏差之处,有待解释。
若院士报告、学生睡觉的事实成立,学生的态度首先就是不对的。有报道称,讲稿是吴老准备多日自己写的,92岁高龄还坚持站着作报告。与这位台上的老者相比,台下呼呼大睡的年轻人显然还缺点尊重。当然也有人为学生开脱,称报告枯燥无趣、没有吸引力,学生睡觉也是难免的。从报告内容来看,吴良镛院士主要从其生平出发,朴素务实地讲了一些人生感悟,其中并没有太多官话套话。退一步说,哪怕对内容好恶可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枯燥无趣”也不能为“睡觉有理”正名。有很多知识本就是枯燥的,否则做学问为何要“学海无涯苦作舟”?以有趣与否来判断有益与否,这不是可取的治学态度。
一场报告会是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首要一点,就是作报告的人与听报告的人是否能“对上号”。因此,笔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有睡觉的权力,但应有不参加的权力。按理说,愿意来听吴良镛院士报告的大学生或社会人士,肯定不止大会堂所能容纳的6000人,要是这些人在场,他们会打瞌睡吗?而实际上,这场报告会恐怕并非自愿报名前来,而是学校组织而来。真正有兴趣的人没机会来,没啥兴趣的人不得不来,才出现睡觉的尴尬一幕。出席报告会的人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来的人是否都带着一颗期待的心而来,而不是无奈被迫才来,这一点组织者最该反思。
遗憾的是,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社会,我们参加的种种报告会、讲座,相当一部分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学校、单位组织动员必须参加,不参加的甚至要扣学分、扣工资、取消评奖资格等。在这种机制之下,参加者不过是人到心不到,睡觉、看闲书自然不在话下。无论是台上作报告的人,还是台下听报告的人,甚至是幕后的主办方,都将其看作一场大家心知肚明、互不揭穿的秀,根本不在乎受众愿不愿意参加、有没有收获,这才是最可怕的结果。
反过来看,实际上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听众爆棚、气氛热烈的讲座,也许主题各有不同,但基本的共同点是都可公开自愿报名,充分赋予公众选择权。因此,这场尴尬的院士报告会当给我们一些启发,屡见不鲜的“被参加”、“被听课”应尽早休矣,与其强迫那些“要我参加”的人到场,不如让“我要参加”的人有机会亲临现场,才能让作报告的人更有动力,听报告的人真有收获。
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大觉 睡掉了什么
从古至今,没有哪个人不想受到尊重,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尊重的真正意义。其实,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的做到自己尊重自己。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的人民大会堂报告台。按理,身为两院院士,身为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身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吴院士完全可以不必客气。像他这样的年龄,完全可以坐着作报告,但他坚持站着做完报告,这是他对台下学员的尊重,充分折射出他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而且他做的报告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实际上就是用自己毕生所学所得,传授学生如何通过做人做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这位92岁的长者坚持站着完成演讲,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演讲的主题。而台下的学生却睡倒一片,睡掉了对演讲者最起码的尊重,也睡掉了演讲者对学生的尊重。
台上九旬院士做报告,台下学生睡大觉,这也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吴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按理,能有机会跟这位学术泰斗接触,能亲耳聆听这位大师的演讲,而且是在人民大会堂这个十分庄严的地方,这样的机会多么的难得,应该倍加珍惜。而一些学生却在台下睡大觉,着实让人难以置信。不认真听讲,不仅仅是不尊重老师的问题,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对自己也是一个损失,吴院士讲课毕竟只能讲一次,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这些学生能考取驻京院校的研究生,的聪明智商肯定不低,但缺少的是最起码的敬畏和景仰之心。这些学生自以为21世纪的骄子,其实就是好高骛远的表现。竟然在九旬院士拄拐杖做35分钟报告会上睡觉?很多人不敢想象在如此重要且短的会竟然睡觉。避免不了社会议论、叹息或遣责,更应当引起有关院校和老师警醒与反思,只有加强教育和管理,才能让那些在会上睡觉的研究生清醒。
有人说,尊重与被尊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双向的,尊重你周围的所有人,你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日常交往中,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大觉”,睡掉了自己对别人的尊重,也睡掉了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睡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还睡来了社会的遣责。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一分,也许能换来十分的回报。
院士做报告学生趴着睡觉,谁该警醒?
九旬高龄的老教授站着为新近入学的6000名研究生讲课,并坚持了35分钟,这不能不令人动容。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学业将成的研究生却成片趴在桌子上睡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从某种层面上讲,92岁高龄的院士“站着”演讲,本身就树立起一座道德丰碑;相反,风华正茂的研究生能心安理得的“倒下”睡觉,这不仅仅是对“尊师重教”的不恭,更是自身道德水准低下的充分显现。而且,从另一层面讲,此事也折射出当前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在“德”方面的缺失和对如何“育人”的舍弃。
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过多的强调分数,从育儿院开始,就以“分数”论英雄,只要有个高分数,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大学;而轻视民族精神、社会文明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理想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高学历、低道德问题的发生,导致积极向上、爱国奉献精神的缺失。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更是以自我为中心,骄横放纵。
就此事而言,有人说,很多学生都不是自愿来听的,都是被拉过来听的,睡觉是无声的抵制强迫学生来听的组织者。也有人说学生听报告与人的身份无关,只与内容的精彩度有关,如果内容乏味,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尽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
说实话,看罢这一新闻和相关争议后,笔者特意从网上查找出吴老当日的讲演稿,并认真地进行了拜读。从个人感觉而言,吴老的演讲可以说是平铺直叙,基本上没有体现出“立意高远”等“高大上”的气魄;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自己多年来工作和研究方面的心得,简洁明了;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师父带徒弟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侮。
客观地讲,或许演讲会的组织者有一定地考虑失当,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愿原则。但作为学生,能坐在人民大会堂听报告,应该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作为学生,无论如何,对一个92岁的老人家,认真听讲,这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古人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君子忧道不忧贫”。尊重他人是父母从小就必须教育孩子的,和学历无关,只有关素养。92岁的老人,本该安度晚年,但他却坚持来讲课,而且是站着讲课。这是对台下学员的尊重,是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演讲的主题,更充分折射出他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而对讲台下面的学子们来说,连坚持35分钟不睡觉这种小事都做不了,那么,谁能相信其能有大的作为、大的发展?
“德才兼备”,“做人先立德”一直为儒家所称道。确实,青少年的道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甚至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无德就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就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
所以,我们决不能对“92岁院士站着演讲学生趴着睡觉”现象熟视无睹,而应该尽快走出“分数就是教育”这一误区,真正把“教书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仁德和诚信精神,使他们从点滴做起,真正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材。
【启示与思考】
在讲座上“睡倒”的学生并非多数,但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争议。有的微博在转发时评论说,“其实不论是否自愿,即便内容枯燥,传达出来的希冀却是真切的吧?起码要做到对场合的尊重,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年轻一代应该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学业?”
此情此景,的确让人不是个滋味。何况吴院士已是92岁高龄,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新入学的研究生们总该有起码的尊重吧?而且报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5分钟。因此,研究生们的这一睡,不但引发了“不修身,何以修学业”的质疑,也让主办方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能邀请到吴良镛院士这样学问、学风俱佳的科学家,宣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确实非常难得。很多时候,决定一场报告会举办的效果,不是报告会内容本身有多精彩,而是上座率是多少,至于这些被组织来的观众,是否出于自愿,是否对报告内容感兴趣,就不是主办方的关注重点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主动选择听报告的人来说,因兴趣而选择用时间换听报告,尊重自己选择的同时,自然会尊重场合、尊重作报告的专家学者。相反,被动听报告的话,他们的意愿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就不太可能配合主办方尊重会场、尊重作报告的嘉宾。
因此,对邀请院士作报告这样的事,主办方切勿仅仅一片好心,不能单纯追求现场观众座无虚席的效果。一场报告会的效果应该体现在报告人和观众双方的心灵交流上,体现在双方的互动和共鸣上。如此,哪怕会场只有寥寥数人,只要能让他们获益,这样的报告会也是善莫大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9/781770.shtml